腾讯确认将撤回对“差评”的投资,你怎么看?

史国宏

这下就尴尬了,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刚有理有据反驳了吃瓜群众的质疑,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有话说,且认为需重启调查评估。

1、替张军着急,目前看似乎对腾讯价值观理解有偏差。他在内部要反省,要自我批评了,严重的话,被啥来着,也可能。

2、这是一笔不那么重要的投资,是业务部门小份额的投资。所以马化腾可以有不知情的机会,有推翻行为的发生。

但又是直接影响用户对腾讯的质疑、怀疑,投了一中小体量公司,却流失用户,成为被攻击的靶子,腾讯不想如此。

3、反应出文化资讯,媒体行业的极度敏感性,所谓宣传无小事。从侧面也反映出管制太死,舆论能一剑封喉。

4、差评到今天大众观感的集中展现,它自身要好好反思了。也许初心是为了净化信息环境,操作过程中,自己变成无底线的污染源。

我认为更需反省的是差评,对腾讯而言,交易行为可以取消,棋子可来可扔,你还没脾气。

自身硬朗,则不惧,可以去找周鸿祎,找薛蛮子投。


财经作家邱恒明

对所有的抄袭者,以及所有的抄袭支持者,我们只能给“差评”。

无论你是媒体或自媒体,是创业公司,还是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不去抄袭,不去支持抄袭,都是底线。



具体到此次腾讯兴趣内容基金携手云启资本、中寰资本3000万投资自媒体“差评”引来的风波,我们需要等待腾讯的调查和处理结果。

此前,已经有PingWest品玩等指控“差评”抄袭。我不清楚,腾讯有没有支持抄袭者,甚至不把抄袭当回事;我也不知道,腾讯兴趣内容基金决定投资“差评”或其他内容创作者之前,尽职调查项目中有没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事情。

但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内容创作和内容创业生态,乃至整个互联网和创业圈子,抄袭现象比比皆是。

有的人抄袭了,却不以为意。有的人知道别人抄袭了,也不以为意。风气使然。

也许有人会说,今天是大众创作、万众创业的时代,有很多媒体或自媒体就得靠“洗稿”生存,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多一些宽容。

这让我想起十多年的一桩公案。今天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当时还是复旦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指控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一位教授抄袭自己的论文。三天后,长江新闻学院这位教授辞职。

南方周末报道过这样的细节:时任长江新闻学院院长陈婉莹宣布接受该教授辞呈之后,召集几位研究生面谈,出了一个题目。北方某名校刚公布《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规定四种抄袭将被开除学籍:平时论文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的;毕业论文、设计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的;将他人观点构成自己学术作品全部、核心或主要观点的;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的。陈婉莹问学生们对这份条例的评价,学生们都认为很严格。陈婉莹说:“你们都不及格。”当时在长江新闻学院任教的美国著名电视节目“60分钟”前制片人Peter Herford则说了这样一段话:“抄袭就像怀孕,只有怀孕或没怀孕,没有怀孕一点或者怀孕百分之几。”

最后,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给团队、给同事解释“规范引用”的:“你如果引用别人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却未注明来源,那就是抄袭!如果某个信息属于非独家,你用自己语言重新表述,可以不注明来源。但如果你直接引用别人表述,请注明来源。如果某个信息是别人的独家,即使你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也请老老实实说明来源。”


老虎科技

关于腾讯撤回对“差评”的投资,在我们这些圈外人看来就像是神仙投资,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万事都是有原因的,根据一些知情人的报道,抱猫君大概也了解了一些事情的原因。下面就来看看吧~

据知情人消息报道:

5月23日,差评(杭州麻瓜网络)宣布完成了由腾讯TOPIC基金 (腾讯兴趣内容基金)领投,云启资本等跟投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金额三千万。



一石激起千层浪,腾讯集团公关对此事的回应称,业务部门的投资,并非公司级投资,不该断定为腾讯的立场。


5月24日晚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 马化腾在朋友圈评论称:“之前不知道这个case。原为效率而下放一些小额投资权给业务部门。目前看业务团队并没有做好尽责调查,我们会负责任解决好。”


差评早年曾被诟病洗稿

自媒体同行认为差评运营者通过一定的套路的“洗稿”,迅速参与到热点的讨论,其文章常常突破10万+的浏览量,而被其“洗稿”的媒体的流量上万已经不易。


一些看法:

整个事情发生不过一天的时间,差评刚刚宣布腾讯融资,这边腾讯就被diss没有价值观

标题也起的尤为难听,《腾讯大如藏獒 说到底还是狗》,众所周知,像是腾讯这类的企业最注重的就是宣传企业价值观,如阿里月饼门卷铺盖走人的技术人员,都是企业价值观的牺牲品。所以腾讯撤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这对于“差评”来说就是很大的打击了,刚发布被大佬融资的消息,结果分分钟撤资打脸。

在抱猫君看来,腾讯撤资是一种对企业文化的维护,因为这么多年来腾讯一直被人诟病抄袭,企业也在用努力一步步证明自己的实力,马化腾也说了这是业务部门的投资不能代表腾讯立场。


但是对于“差评”曾经洗稿这种事的容忍度比较低,再加上“差评”因为洗稿的行为在自媒体圈子内就引起了诸多大V的不满。唇舌之战,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腾讯刚刚被“没有梦想”折腾的够呛,现在对于这种话题自然就会十分敏感。

以上就是抱猫君的一些个人看法,你们认为呢?



出品:懂财帝


懂财帝

这笔投资已经确定告吹了,不过从目前双方公开的表态来看,并非腾讯撤资,而是差评方面主动退回投资。

腾讯投资差评被骂之后,有接近差评的人士向差评提了两个建议:1、所有历史文章查一遍,被质疑的文章,若确实有问题,该道歉道歉,不要有侥幸心理;2、想证明自己很简单,主动把腾讯的投资退掉。目前看来,第二个建议是听进去了,第一个建议,可能只听进去了30%。

差评此举“主动找台阶”的意味很明显。眼下,对于腾讯投资差评,网上舆论是骂声一片。虽然此前差评的名声也并不好,但腾讯此举无疑将差评推到了风口浪尖。诚然,自媒体领域洗稿、抄袭确实严重,打擦边球的自媒体也大有人在,但如果这样的自媒体可以获得腾讯的投资,就难免引发舆论对腾讯关于内容创作态度的思考。


全天候科技

也就是说,3000万的投资,贵方连尽调都没做好,有钱任性到如此程度。


政商参阅

不知道这个马化腾的截屏是不是本人。

但是,能有这种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毕竟,腾讯曾经最大的负面形象就是因为“抄袭”或“模仿”,而损害了其他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只是,按照目前一些平台的抄袭识别机器机制,按照“洗稿”的方式形成的文章,机器基本无法判别出来是否抄袭。

因为目前很多机器抄袭判断的规则,主要是同一段落、相同的字数,一旦在其中加入了其他干扰字数,系统就会判别不出来,但是,如果让人工来看,还是能比对出是属于抄袭或引用比重过高。

事实上,对于机器识别来看,“洗稿”的行为也是一种“作弊”行为。

简单说,不论是从著作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还是抄袭判断机制来看,“洗稿”的恶意还是比较严重的。


李俊慧

自媒体时代,媒体的价值被最大化的展示出来了,差评投资的事情出现了马化腾的回复或造成差评3000万投资泡汤,甚至影响产品之后的投融资。在自媒体时代,人的影响力太大了。

而差评的朋友圈也在晚间就此时发表了评论,要谈之外也颇为不忿。

我们先来看事件的原委。今天新闻爆出自媒体账号差评获得腾讯3000万融资,然而此时舆论开始变化,主要的原因是差评曾有洗稿嫌疑,此前也有霍炬起诉差评,2016年,该案在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据悉这也是国内自媒体首个关于“高级抄袭”公开庭审的案子,但霍炬败诉,但对于自媒体行业从业者来说,大家认为差评是被实锤洗稿的。



而这件事,对于差评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如果腾讯撤诉,那差评以后的融资会面临巨大的问题,因为差评被最大投资机构腾讯盖戳为“洗稿大王”。

你怎么看差评这件事呢?一起评论聊啦


毛琳Michael

  腾讯投资差评这个事情,要从两个维度来看。

单纯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投资机构,差评是一个优秀的投资对象。不过,腾讯投资差评,绝对不是一桩好生意。

  虽说腾讯投资差评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可价值观的冲突,意味着腾讯投资差评是一个不稳妥的方案。对此,三表撰文指责腾讯的投资行为:

  “差评”一家以“洗稿”起家的自媒体,毫无原创力可言,是科技圈最勤劳的搬运工,长期蹲守知乎、微博、公众号等各平台,东扒西扒,改头换面,甫以“广点通”的流量加持,迅速成长为粉丝众多的大号。

  这是一个在腾讯判定“洗稿”无力,“广点通”流量血汗工厂导入的背景下成长为“头部自媒体”的最好范本。

  如无意外,腾讯投资差评这桩生意会黄。虽说马化腾出面平息了风波,但腾讯的品牌形象,因为投资差评这一事情而受损。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腾讯内部管理的问题。


贾敬华

近日,腾讯投资自媒体账号“差评”一事引发轩然大波,消息显示,24日马化腾亲自在朋友圈回应,表示这项投资目前看业务团队并没有做好尽责调查。


腾讯诞生以来,在很多项目和产品的设计上都曾背负过“抄袭”的骂名,这次选择同样有“抄袭”嫌疑的“差评”进行投资,不得不让人质疑,腾讯在投资决策中,收益的导向已经高于乐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如果腾讯公开以投资的方式支持有同样“抄袭”丑闻的媒体,对于腾讯的名声是不利的。

腾讯到底作何选择,还是拭目以待吧。


AI财经社

再者,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一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理应是受到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但是由于这方面的法律尚不完善,所以导致洗稿的现象在媒体行业非常普遍。就连腾讯公关总监也称洗稿的做法“在法理上行得通”。但即使如此,“不抄袭”一个媒体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遗憾的是,“差评”从一开始就没有坚守媒体人的基本原则,“差评”以洗稿起家已经被很多媒体“实锤”。比如知名科技媒体“品玩”就层惨遭“差评”抄袭。尽管近一年来“差评”已很少洗稿,但这段“黑历史”是怎么也抹除不掉的。

因此“差评”的投资肯定将会给腾讯品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也难怪马化腾会亲自了解情况,并且在朋友圈回复称“业务部门并没有做好尽责调查”。尽管马化腾没有进一步的明确表示,但官方的回复显然是在和“差评”撇清关系,目前看来“差评”的这3000万多半是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