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鳳雅離世後,先有自媒體發文“指控”王鳳雅家人“詐捐”、“重男輕女”,再到微博大V參與進來,作家陳嵐甚至在微博實名報警聲稱王鳳雅疑似被其父母虐待致死……一時間,王鳳雅的家人在各種言論“轟炸”下被推至網絡輿論風口浪尖。
自媒體遍地開花的移動互聯時代,“流量”背後的新聞事實如何保證?
憤怒的自媒體與網友
正是本次事件中的第二次籌款,讓王家成為輿論的焦點。
“詐捐”與“重男輕女”等關鍵詞,以及小朋友本人於5月4日不幸離世,最終引發了網民的憤怒。
真相反轉
此前在微博上實名報警的@作家陳嵐,5月27日稱,“都想給孩子自己認為最好的。卻變成了這樣的撕裂。”她表示,向王鳳雅的家人,向努力奔波的民政和公安及村鎮幹部等所有在這場風波中受到傷害的人們道歉。
此前,王鳳雅的爺爺曾對澎湃新聞表示,等忙完這幾天將“反擊”,通過法律途徑要一個說法。
-----我是事實的分割線-----
引導錯誤輿論,究竟是誰的錯?
不過,從此次“王鳳雅事件”以及其他新聞反轉事件來看,過於追求速度、話題與流量,忽視對於新聞事實的探尋,是錯誤輿論形成的重要動因。
憤怒的民意與冷靜客觀的真相之間,需要正確的引導。
希望下一次,自媒體在搶熱點、引導話題的時候,能思考一下,調查一下。而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也要理性等待正規媒體現場採訪的一手資料後再來審視某個新聞,而不是被所謂的大V或意見領袖牽著鼻子走。
閱讀更多 新民晚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