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有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他為什麼要阻止朱元璋滅日本?

劉伯溫有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他為什麼要阻止朱元璋滅日本?

中國與日本的地理位置一衣帶水,十分相近,歷史上中日關係反反覆覆,分分合合,激進又微妙。今天小解所要講的是大明開皇朱元璋實力雄厚想要滅日擒王,卻被劉伯溫等人攔下的故事,這個故事要從中日的君臣關係開始變化說起。

有學者稱,唐轉宋的意義就在於將大唐人的桀驁和狂暴轉化為了宋人的謙虛和中庸。大唐代表的是古代中國人的性格典型,好戰,豪放,特殊審美;大宋則形成了現代中國人的性格,崇文抑武,謙虛謹慎。

劉伯溫有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他為什麼要阻止朱元璋滅日本?

這一轉變促成了歷史上中國外交的變化,比如鄰國日本,大唐之於日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日本事事學唐朝,人人嚮往東方大唐的盛景。但到了宋朝,雖然日本還保留幾分對這個輝煌的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的崇敬,但心已經不是那麼誠了。

到了元朝,日本的態度完全調轉,開始與東方大陸敵對,不斷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城市,給百姓造成巨大損失,此時日本喚作“倭寇”。歷史車輪翻滾到大明,倭寇的襲擾行為更加惡劣,已經完全沒有了大唐小迷弟的樣子。

洪武年間,沿海城市常年經受打擊,情況已經十分嚴重,有些地區甚至一年被搶兩次,生活都過不下去了。朱元璋安撫好國內局勢後,倭寇就成為了明朝外部矛盾的第一個心頭大患。

劉伯溫有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他為什麼要阻止朱元璋滅日本?

朱元璋出身農民,當然知道農民伯伯的不易,他對被倭寇襲擊的東南沿海地區深感憂慮。在起義隊伍的浪潮中戰無不勝的朱重八,決定繼續幹一件大事,那就是進攻日本,擒拿妖王,為國爭光。

洪武二年,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帶去了一封硬信,寫道:“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驚天泣地!朱元璋的這一封信寫出了大明的威嚴,寫出了中國的驕傲:趕快來稱臣,不願意就抓緊修繕兵事吧,我朱元璋定要帶兵打到你家門口,擒拿你的王!

劉伯溫有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他為什麼要阻止朱元璋滅日本?

可這日本皇室也不是被嚇唬大的,直接將明朝五位使臣殺害,固持己見。他們之所以能夠肆無忌憚,是因為他們有豐富的對抗經驗。

元朝時期,忽必烈將邊界都劃到了多瑙河了,還害怕小小的島國嗎?於是他御駕親征日本,前後共兩次,但兩次均無功而返。第一次是因為馬背上的元軍不適應水戰,第二次是因為元軍遇上了颱風。

兩次出征,忽必烈損失慘重,這讓日本膨脹起來了,有著萬里海洋相隔,又有前車之鑑,日本的國王莫名地有底氣。到了朱元璋這裡,如此任性的要求,日本方面不予理睬也在意料之中。

劉伯溫有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他為什麼要阻止朱元璋滅日本?

朱重八那暴脾氣誰都知道,撐死了也要打過去,但是最終卻沒有付諸實踐,為什麼呢?因為眾位臣子的勸阻。劉伯溫、李文忠等人都力勸他放棄這一弊大於利的行動,國基初穩,再勞師動眾必定不好,況且遠征海戰從來不是明軍所擅長。

所以儘管倭寇日益猖獗,思索再三的朱元璋還是決定加固國內防守,增加戰鬥防禦能力,而不再提遠征事宜了。

不過,被稱為料事如神的劉伯溫,力勸下朱元璋在當時雖然是正確的,但是為什麼他沒有料到幾百年後日本對中國所做的事呢,如果他真能預見到未來,那麼就算傾盡明朝全國之力,他也不會勸朱元璋放棄這件事了。

參考書目:《明史》《後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