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他为什么要阻止朱元璋灭日本?

刘伯温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他为什么要阻止朱元璋灭日本?

中国与日本的地理位置一衣带水,十分相近,历史上中日关系反反复复,分分合合,激进又微妙。今天小解所要讲的是大明开皇朱元璋实力雄厚想要灭日擒王,却被刘伯温等人拦下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中日的君臣关系开始变化说起。

有学者称,唐转宋的意义就在于将大唐人的桀骜和狂暴转化为了宋人的谦虚和中庸。大唐代表的是古代中国人的性格典型,好战,豪放,特殊审美;大宋则形成了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崇文抑武,谦虚谨慎。

刘伯温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他为什么要阻止朱元璋灭日本?

这一转变促成了历史上中国外交的变化,比如邻国日本,大唐之于日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日本事事学唐朝,人人向往东方大唐的盛景。但到了宋朝,虽然日本还保留几分对这个辉煌的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崇敬,但心已经不是那么诚了。

到了元朝,日本的态度完全调转,开始与东方大陆敌对,不断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给百姓造成巨大损失,此时日本唤作“倭寇”。历史车轮翻滚到大明,倭寇的袭扰行为更加恶劣,已经完全没有了大唐小迷弟的样子。

洪武年间,沿海城市常年经受打击,情况已经十分严重,有些地区甚至一年被抢两次,生活都过不下去了。朱元璋安抚好国内局势后,倭寇就成为了明朝外部矛盾的第一个心头大患。

刘伯温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他为什么要阻止朱元璋灭日本?

朱元璋出身农民,当然知道农民伯伯的不易,他对被倭寇袭击的东南沿海地区深感忧虑。在起义队伍的浪潮中战无不胜的朱重八,决定继续干一件大事,那就是进攻日本,擒拿妖王,为国争光。

洪武二年,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带去了一封硬信,写道:“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惊天泣地!朱元璋的这一封信写出了大明的威严,写出了中国的骄傲:赶快来称臣,不愿意就抓紧修缮兵事吧,我朱元璋定要带兵打到你家门口,擒拿你的王!

刘伯温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他为什么要阻止朱元璋灭日本?

可这日本皇室也不是被吓唬大的,直接将明朝五位使臣杀害,固持己见。他们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对抗经验。

元朝时期,忽必烈将边界都划到了多瑙河了,还害怕小小的岛国吗?于是他御驾亲征日本,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无功而返。第一次是因为马背上的元军不适应水战,第二次是因为元军遇上了台风。

两次出征,忽必烈损失惨重,这让日本膨胀起来了,有着万里海洋相隔,又有前车之鉴,日本的国王莫名地有底气。到了朱元璋这里,如此任性的要求,日本方面不予理睬也在意料之中。

刘伯温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他为什么要阻止朱元璋灭日本?

朱重八那暴脾气谁都知道,撑死了也要打过去,但是最终却没有付诸实践,为什么呢?因为众位臣子的劝阻。刘伯温、李文忠等人都力劝他放弃这一弊大于利的行动,国基初稳,再劳师动众必定不好,况且远征海战从来不是明军所擅长。

所以尽管倭寇日益猖獗,思索再三的朱元璋还是决定加固国内防守,增加战斗防御能力,而不再提远征事宜了。

不过,被称为料事如神的刘伯温,力劝下朱元璋在当时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他没有料到几百年后日本对中国所做的事呢,如果他真能预见到未来,那么就算倾尽明朝全国之力,他也不会劝朱元璋放弃这件事了。

参考书目:《明史》《后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