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人体素描为何成了艺术家追捧的“教科书”?

苏枫樱

来,

先来直观感受一下席勒的绘画作品:都是极为简单的人体画,没有太多复杂背景,只有线条和少数的颜色构成。但是,看到这些画,有没有感受到一种力穿纸背的bang bang的冲击感呢?

没错,这就是埃贡席勒人体素描成为艺术家追捧的“教科书”级别的原因:

线条的力道极强。

模特扮演的席勒人物形象

席勒笔下的素描形象

席勒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席勒的线条强大到什么程度呢?通过上面的照片和绘画对比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即使是真人身上的肌肉线条呈现,都不如席勒简简单单的用线条画出来感觉饱满和真实。

画家运用线条绘制的人体,既有用有棱角的线条去突出和表现那种压抑的要爆棚的生命力,也有用流畅弯曲的线条勾勒出一种温和的意味。

可以说,

席勒的线条使用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这些大胆放纵的线条却又格外简洁,营造出的画面却是夸张而带有强烈对比效果的。

因此,

并不需要完全细致而逼真的写实,却可以用线条刻画出线条和筋骨、肌肉,这种手法符合席勒作品中人物的神经质和阴郁气质,

也是很多画家所望尘莫及的。

人物线条流畅,构图动感,且集中突显了人物起伏的几何形体。能以最简单的线条来营造最饱满的情绪,这还不够教科书吗?



art张小玉

热爱艺术的人绝不会只单单握有一本“教科书”的,更不会只沉浸在一种艺术形式与表达中而漠视其他。

昏鸦说:女人不可以博爱,但是艺术一定要博爱!

埃贡·席勒是昏鸦一见钟情的所爱之一,那是带有某种霸道的,具有某种侵略感的、粗野的视觉轰炸;那是抢入视线、夺人眼球的不容商榷。



围绕着埃贡·席勒的一生有很多争议和毁谤。

持才自傲的天才少年、英俊的自恋狂、特立独行的士兵、放浪形骸的情欲狂、离经叛道者……。看管过犯人,也被看管过。作品曾被在法庭当众焚烧,身后却大师加持,荣光无限。

希勒毫不讳言自己作品里的情欲意味,“历史上又有那位画家的作品没有涉及到过情欲呢?”希勒如是说。


同为“维也纳分离派”的希勒的老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相较而言显得温文尔雅和“世故”的很多,在各个方面包容了个性张扬,不谙世故的埃贡席勒,为其筹划展览,安排作品的推销与售卖,他更倾向于唯美的象征主义,而希勒则是不折不扣的表现主义。

在希勒的艺术世界里,本能的欲望就是人类最原始真实的动力,所有类似罗曼蒂克的情感粉饰皆是无病呻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切心理的能量之源,他首先遵循的正是“快乐原则”。

有趣的是这位对女性迷恋近乎疯狂的希勒先生却成为了西方现代“女性解放”的启蒙者。


希勒对国内八、九十年代的绘画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粉丝颇多。其极具表现力的线条和近乎平涂的色彩表达与东方艺术有着某种神秘的契合。很多希勒的作品里都有类似国画篆刻的印章,初见还以为某位东方艺术家的作品呢。

随着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希勒的线条和国画里的线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充满了表现的冲动和欲望,线的形式是外扩的和张扬的;国画的线条是收缩与内敛的。

埃贡·席勒是难能可贵少有的真实的艺术家,那怕是以放纵肆意之欲望所作的真实展现,做忠实于本我欲望的艺术家就是埃贡席勒惊世骇俗的决绝与笃定。

鲜活的肉体,神经质骨感的线条,夸张的无处安放的大手,弥漫在氛围中的死亡气息……。

看希勒的原作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他创作的过程就是造爱的过程,没有挑逗也没有渲染,更没有遮遮掩掩的粉饰,你会随着线条起伏触摸,由嬉戏到云山雾罩的高峰……,原来,生与死也可以如此神圣。




天妒英才,过慧易夭。在希勒妻子爱迪丝因疾患西班牙流感离世后的三天他也随之而去了。

向“维也纳分离派致敬”;向“表现主义”致敬;向埃贡·席勒致敬;向线条“教科书”致敬。还有一位和希勒有些类似的线条大师――莫迪里阿尼,有机会昏鸦再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吧。


疾飞昏鸦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中国引进席勒的素描,我以为这是一种失策。

因为席勒既不是严格的古典绘画风格,也不是马蒂斯、毕加索这样的超写实主义风格。

他的素描只能属于二流画家的造诣。假如在西方大师如云的环抱下,还能居于二流地位,那也非常了不起了。

我们先看看席勒的导师斯塔福-克里姆特的绘画就知道了。


克里姆特的作品,华丽梦幻富有东方色彩。宛如中国唐宋工笔画。

席勒与导师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克里姆特虚幻的华彩温情,在席勒这里完全分解出来。

在席勒这里运动感和夸张的形象,仿佛完全是一种东方的情调了。


看看克里姆画的人物脸蛋,是不是有点唐代周昉的仕女画脸蛋儿的味道?

事实上,作为后印象派的奥地利画家,像克里姆特和席勒师徒这样的艺术风格,在西方绘画体系中已经完全拉开了距离,这在西方绘画中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在西方绘画体系中的巨变。


席勒就与导师大不相同了。你看他的线条多有表现力?关键是,他的线条本身就是中国画的结构式线条。并不依赖阴影而立体自来。

但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危机,并且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的西方,对于东方艺术不能正常得到了解,他们试图寻找新的美学灵感,又没有途径,所以,对他们的东方化的创新来说无疑是一次断奶。


席勒的线条夸张、变形、扭曲,很像中国画的用笔,可惜没有中国画用笔的顿挫与节律。没有中国画经验,容易失去中国画的韵味儿。

所以,这些没有最后达到西方化东方绘画风格,毕竟还是不完美的。

所以,我说,引进席勒做教科书,那是一种失策。


不过,所幸席勒热也就一阵风而已,今天,席勒已经不属于大家最,喜欢的西方画家,这就比较正常了。


那么,今天我要说的是,为什么席勒会被“追捧”?

因为,我们同样遇到与席勒学习中国画同样的命运。


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我们选择了解西方的途径还非常有限,而国内出现了文化饥荒,我们当时可以用“饥不择食”了形容对西方文化的需求。


所以,席勒就容易被引进。因为,引进席勒主要是为中国人物画提供一些参考。

尤其是青少年学习中国画,更容易从席勒那里找到共同语言。

加上学习与应试教育相关,席勒的素描,可以快速提高速写。所以,学生也愿意接受这样说素描。

但是,我们严格来看,席勒的素描作为基础学习,那是弊大于利的。


用线条制造韵律和线性变化。

我们可以快速提供一些技能,但是不能解决基础问题。

席勒的素描还不是严格精确的素描,初学就这样似是而非,那是欲速则不达,贻害无穷的。


所以,学习席勒的朋友,肯定会后悔的因为,他还要重新学习人体素描,也要重新学习人体结构。

其实,席勒的绘画是一种抒情的绘画,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是,不适合做基础研究。


一阵风的席勒热,说明我们在学习西方绘画上的初级阶段。而我们的速写也没有因为席勒真正提高,恰恰相反,速写的质量是有下降的。

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选择基础素描一定要选择西方严谨的大师作品。


千千千里马

席勒有一句话,说历史上的每一位画家,所画的作品都有涉及过情欲。席勒的老师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是一个相对保守和世故的人,所以席勒和他相比就显得离经叛道了一些。但是席勒能为大众所知,也是这位老师的功劳,他帮助席勒开办画展,为他的作品制定售卖的计划,让席勒声名大噪。

看过席勒作品的人都知道,席勒想要表达的那种张狂、欲望都通过画作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在他的作品里面,你根本不可能看到类似粉粉的罗曼蒂克的东西,他画作的女性同样充满了力量,画中的人物好像在对每一个人宣告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一样,让看过的人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席勒的画作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他的线条张扬有力,眼神阴郁,即使是很难描绘的人体肌肉线条,他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来,大胆又放纵,根本就不会去考虑对不对、合不合适的问题,但是作品的生命力仿佛就要喷张而出。他的厉害之处在于并没有刻意在细节上吹毛求疵,而是通过自身独有的这种线条表现手法,创造出一个个人体素描“教科书”,这也非常符合他个人的气质,呃···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有点神经质。

但是谁说不是呢?艺术不往往都是天马行空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