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繁昌縣是安徽省蕪湖市下轄的一個縣,歷史悠久,古稱春谷,西漢建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

繁昌縣位於皖南北部,長江南岸,介於北緯30度37分至31度17分,東經117度58分至118度22分之間,面積590平方公里。境域位於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南緣,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雨量適中,無霜期較長,光照充足。

繁昌縣工業起步早、經濟基礎較好,2006年成為全省第一個工業縣,2006、2007連續兩年進入全省“綜合十強縣”行列,2008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一直位居全省縣域前列。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47.1億元,比上年增長9.4%;財政收入44.5億元,增長8.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3.7億元,增長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2億元,增長10.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42元,增長8.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餘額穩居全省縣級第一位。先後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全國鄉鎮體育健身示範工程縣等1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109)建春谷縣,屬丹陽郡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縣城新貌。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地屬故彰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屬宣城郡。

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司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其襄城郡繁昌縣(故址繁陽亭在今河南臨穎縣西北30裡)之民因避戰禍,從帝渡江,流聚春谷,遂於春谷地僑置襄城郡繁昌縣,是時春谷、繁昌兩縣並立。成帝咸和四年(329)僑置淮南郡,領春谷、繁昌等縣。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改春谷為陽穀。晉安帝義熙九年(413)省陽穀入蕪湖縣,又省蕪湖入襄垣縣。自是春谷廢,唯繁昌存。

南朝宋邦武大明六年(462),淮南郡併入宣城郡,繁昌縣屬宣城郡,明帝太始三年(467)復屬淮南郡。梁武帝天監元年(502),以陽穀地置南陵郡,治赭圻(故城址在今荻港鎮)。

隋開皇九年(589),罷南陵郡置南陵縣,廢繁昌等縣更置當塗縣,是時繁昌縣闕,南陵縣治赭圻,屬宣州。

唐武后長安四年(704),移南陵縣治於青陽域(即今南陵縣城),屬宣城郡。

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割南陵五鄉,復置繁昌縣(治屬在縣西北延載鄉,今新港辦事處),屬江寧府。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繁昌縣屬宣州。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屬江南東路太平州。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屬江南東路太平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為太平路。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明兵渡江,首取江浙行省江東道太平路,升為太平府。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太平府直隸京師。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稱南直隸太平府,繁昌屬之。英宗天順元年(1457),繁昌縣知縣王旬,因縣治瀕大江之衝,據南畿上游,往來供遞鉅劇,邑小莫支,民滋消耗,建議朝廷改遷,邑人中丞吳琛贊之,始遷縣治於金峨上鄉(即今繁昌縣城),以延載鄉故城為舊縣鎮。

清順治二年(1645),康熙六年(1667),繁昌縣先後隸屬江南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太平府。

中華民國初,繁昌屬蕪湖道。民國16年(1927),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21年(1932)屬第九督察區,民國29年(1940)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屬安徽省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蕪當專區,1950年上半年轉轄於池州專區,1952年劃歸蕪湖專區,1981年上半年屬宣城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改屬蕪湖市[1]。

1984年4月,公社改為鄉鎮建制,荻港公社併入荻港鎮,新港公社改為新港鎮;同年9月橫山鄉改為鎮,1985年7月三山鄉改為鎮。1986年全縣5鎮16鄉,轄215個行政村(其中包括縣園藝1個農藝村)、16個居委會,7個自然小集鎮,3319個村民小組。

1996年,繁昌縣面積917平方千米,轄8個鎮、12個鄉:城關鎮、荻港鎮、新港鎮、三山鎮、橫山鎮、孫村鎮、黃滸鎮、峨橋鎮、峨山鄉、高安鄉、中溝鄉、赤沙鄉、蘆南鄉、馬壩鄉、平鋪鄉、保定鄉、浮山鄉、新林鄉、新淮鄉、小洲鄉。

2000年,撤銷平鋪鄉設立平鋪鎮,鎮政府駐平鋪。區劃調整後,繁昌縣轄9個鎮、11個鄉。

2003年12月,城關鎮、新港鎮、橫山鄉、馬壩鄉、高安鄉合併為繁陽鎮,荻港鎮、蘆南鄉合併為荻港鎮,孫村鎮、黃滸鎮、赤沙鄉合併為孫村鎮,平鋪鎮、新林鄉合併為平鋪鎮,三山鎮、小洲鄉、保定鄉、中溝鄉合併為三山鎮,峨橋鎮、新淮鄉、浮山鄉合併為峨橋鎮。

2006年2月9日,蕪湖市政府批准將繁昌縣的原三山鎮、峨橋鎮劃歸三山區管轄。同年,經省政府批准增設新港鎮。

現轄6個鎮1個社區:繁陽鎮、荻港鎮、孫村鎮、新港鎮、平鋪鎮、峨山鎮、橫山社區。

摺疊

繁昌縣位於皖南北部,長江南岸,介於北緯30度37分至31度17分,東經117度58分至118度22分之間,面積590平方公里。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縣域西南向東北川流不息,峨溪河由南向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繁昌縣城緊依蕪銅路(省道321),距蕪湖市區39Km,距銅陵市區50Km,距南京152Km,距上海390Km。

風景名勝

摺疊板子磯

板子磯位於安徽省繁昌縣荻港鎮蘆南社區。明萬曆三十年(1612)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板子磯繁昌知縣鄧一儒因磯濱鵲江,故改名鵲起磯,磯上有鵲起庵,明萬曆時建,清嘉慶十七年(1812)重修,有碑。磯頭懸崖壁立,上有一塔,磚石結構。塔中空,有磚砌階級,可盤旋而上,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荻港士民捐資重修。塔有四門,六面三額。一題“砥柱大觀”,一題“天峰聳秀”,一題“學海回瀾”,塔早圯,今僅存二級,在庵的東南,是黃公閣,閣高二層。此閣乃清嘉慶年間繁昌知縣洪佔鰲為紀念抗清名將黃得功戰死板子磯而修建的。

板子磯鎮風塔,現也稱明塔,塔為明萬曆四十年知縣鄧一儒為鎮魔降妖建造。塔系青磚砌成,原為六面七級(一說五級)樓閣式,現存最底下兩層,共四門三額,殘高9.6米。塔中間開裂。“砥柱大觀”殘毀厲害,上面長滿枯草和藤蔓。登塔樓梯狹窄陡峭,塔二層上牆上有一些浮屠磚雕。現存三額:一曰砥柱大觀,一曰天峰聳秀,一曰學海回瀾。內部雕塑主要為佛教人物,集科學、宗教和藝術價值於一身。鎮風塔地宮2008年前曾出土銅質鎏金三世佛像,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又名鵲起磯,人稱“長江二十四磯之首”,《中國名勝詞典》稱它“驚險異常,為大江上下之要害,古來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登陸點”。板子磯兀立江中,既有嵯峨巨石,又得洶湧江流,古塔、碑碣、炮臺、土壘掩映於修竹銀杏之中,真是山水相依,人文悠然。

據《繁昌縣誌》記載,“三國至清代著名戎事,十之八九發生於此”。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它就不斷成為戰爭舞臺,東吳據此築江防,南宋憑險抗金兵,明末凌波拒清軍,於是吟詠板子磯古代詩歌中也多有憑弔英雄、懷古傷今之作。

1949年的渡江戰役,百萬雄獅最早的突破口也是在板子磯一帶。當年4月20日,巢湖漁民張孝華父子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師26名人民解放軍勇士,由長江北岸無為縣泥汊最先送到長江南岸板子磯靠岸,使這支部隊第一個登陸,也使板子磯成為“百萬雄獅橫渡長江天塹的最早突破口”。

板子磯由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作為“渡江第一船登陸點”,一直髮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1999年,為紀念渡江戰役勝利50週年,中共繁昌縣委、縣政府在板子磯設立“百萬雄獅渡江第一船登陸點”紀念碑。2011年10月,渡江第一船登陸點—板子磯,被中共繁昌縣委、縣政府命名為繁昌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板子磯國家AAAA級景區申報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摺疊馬仁奇峰森林旅遊區

馬仁奇峰森林旅遊區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為省級森林公園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馬仁奇峰,國家AAAA級旅遊區。地處長江南岸的繁昌、銅陵、南陵三縣交界處,居皖南旅遊帶中部,素有“皖南門戶”之稱,峰石俊秀,林木森森,是八百里皖江風情畫廊中一幅美妙的山水佳作。

馬仁奇峰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距上海438公里,南京150公里,合肥180公里,宣城80公里,蕪湖50公里,國道318、205穿境而過,建設中的沿江高速公路出口距景區只有20公里的路程。

馬仁山山勢突兀,峰石俊秀,地貌獨特,以奇峰異石、嘉木修竹、珍禽益鳥、古寺鳴泉構成了其幽、險、秀、奇的特色景觀。

馬仁奇峰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5.9℃,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空氣溼潤,光照充足。景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雕、環頸雉、獐、鹿、大鯢、白麵狐、穿山甲、松鼠等珍稀動物;植物68科600餘種,天然木本花草數十種,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5%,四季長青。

景區山勢突兀,峰石峻秀,地貌獨特,以形象逼真的奇峰異石、嘉木修竹、珍禽異獸、古寺鳴泉構成了馬仁奇峰幽、險、秀、奇四大特色景觀。既有黃山之瑰偉,武夷之秀逸,九華之層煙疊翠,雁蕩之叢石嶙峋,又不乏名山秀川少有的質樸和自然。素以六大奇觀著稱。奇峰:魯迅峰、駱駝峰,峰峰神似;偉人山、龍虎山,山山逼真。奇壁:馬仁石壁,綠苔古藤,絕壁生輝。奇柱:馬仁石柱,一柱擎天,獨秀江南。奇洞:太陽洞、月亮洞,遙遙相望,交相輝映。奇屋:馬仁石屋,鬼斧神工,渾然天成。奇樹:楠木林、楮樹林,林林翹秀;迎客楠、連理樹,樹樹奇特。  

馬仁奇峰山體南北走向,山脊線呈W型,景區分門樓、馬仁寺、太陽山、月亮山、楠木林等五個景段,風格各異,景色秀麗。

素有“皖南門戶”之稱的馬仁奇峰,這裡奇峰迭起,異石林立,懸崖陡峭電話,絕壁生輝,被譽為“皖南張家界,江濱小黃山”。

摺疊人字洞

人字洞位於癩痢山南坡,海拔高度100米,是一處發育在三疊紀巖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人字洞層中經水溶蝕形成的洞穴,是早期人類較為理想的生息場所。從已暴露的一個側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洞穴內的堆積情況:厚達40多米的堆積分上、中、下三部分,上段含化石碎骨,中段含石製品、骨製品和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下段含少量小哺乳動物化石。

繁昌人字洞舊石器遺址發現於1998年5月,因其從正面看酷似“人字型”而得名。經過三年多的挖掘,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7000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標本,300多件石骨器製品。據瞭解,在已出土的石骨器製品中,有十多件骨製品有加工痕跡,專家推斷,這些石骨器應是古人類製作的工具。

經過古地磁測定和現場觀測,專家認為,繁昌人字洞遺址應該是距今約200到24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人類活動遺址,是歐亞大陸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聚集點。

1998年9月至11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及安徽省考古部門組成的發掘隊,對人字洞進行了首次發掘,在面積近50萬平方米、厚達16.7米的遺址上、中段堆積中,共發現早更新世早期石製品30多件、骨製品10多件和各類哺乳動物化石60餘種。出土的石製品有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其打製方式均採用最原始的錘擊法。所用石料以黑色鐵礦石為主,約佔總數的85%,其次有燧石、石英片麻岩等共計近10種。石料的多樣性是判斷人工製品的重要標準之一。出土的10多件骨製品上的打擊點甚至極其細緻的修理疤痕都清晰可見。經專家鑑定,確認是早期人類文化遺物。在慶賀著名古人類學字賈蘭坡院士90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人字洞遺址出土的石製品和骨製品得到了日本、韓國等國家及國內專家的一致肯定[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