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承德美食蕎麥餄餎面

餄餎面,大家都很熟悉,過去在承德,甭管你走到哪裡,都有小店賣這個。如今由於工料和成本的原因,店面數量有所減少,但餄餎面仍是承德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地方名吃。有人會問了,這種小吃為什麼叫“餄餎面”呢?今天咱們就聊聊這個餄餎面。

蕎麵餄餎為什麼叫餄餎?

餄餎,古稱“河漏”,是我國北方一種古老而別具風味的傳統湯食麵點。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蕎麵餄餎為什麼叫餄餎。

餄餎這種美味柔和的麵條,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500多年前就是北方的一種大眾化食品。元代詩人許有壬曾寫到他吃餄餎的感慨:

“坡遠花全白,霜輕實更黃。杵頭麩退墨,皚齒雪流香。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

詩中的“銀絲出漏長”說的就是餄餎擠壓成形時的狀態。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蕎麥南北皆有……磨而為面,作煎餅,配蒜食。或作湯餅,謂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細如粉。”到了清代,有關餄餎的記載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獻《黑龍江外記》、《爾雅谷名考》等,對“河漏”都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就連清代乾隆皇帝每次去圍場狩獵,途經一百家子時,都要吃這裡的白蕎麵餄餎,而且還特地傳旨,調承德一百家子的廚師進宮,專到御膳房為皇帝和後宮皇妃們做餄餎。蕎麵餄餎為什麼叫餄餎

這便是餄餎面的由來。

其實就是北方產出的蕎麥麵粘性小,做麵食不易成型,後來在一代又一代的“吃貨”的廣泛嘗試下做出了這樣一種美味的麵食,也就是把面在漏勺中漏到沸水鍋裡煮熟。再到後來,人們又發明了專門壓餄餎的工具,稱為“餄餎床”,小的不到二尺長,大的可橫跨最大的鐵鍋,床身用粗壯而彎曲的木料或鐵製成,前後雙腿,中間挖一個圓洞,下面鑲上一塊佈滿小孔的鐵皮,與床身平行加一木棍或鐵棍,當中對準圓洞放一木芯或鐵芯,使之可以像活塞似的上下運動。將餄餎床置鍋上,待水燒沸時,將揉好的麵糰坯填滿圓洞,然後將芯置於洞口,手扳木棍,用力壓下,麵條便從小孔落入鍋中,待麵條煮熟後撈入碗中,澆上各種滷汁,即可食用。從而使得這道美食更加完善。

裡面環境很乾淨,大客廳5張小桌,裡面還有三個包間,這裡的特色蕎麥餄餎,粗麵Q彈勁道,上面撒了一撮雪白的杏仁,潤肺止咳,還可降低膽固醇。蕎麥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氣、開胃寬腸、消食化滯的功效,還有“消炎糧食”的美稱。兩者搭配,養生功效加倍。

如今這家店已經開了5年,以前在雹神廟村裡還開過5年,店裡張老闆是承德二藥的下崗職工,出於對承德本土美食的愛好,不氣餒,人生從頭再來,二次創業成功逆轉,開創了一家極富傳奇色彩的私房蕎麵館,靠口碑和味道贏得了大批食客,飯點時天天排隊。

店裡的酸辣/麻辣餄餎面,就是老闆的匠心創新之作,味道與眾不同,有空千萬來嘗一嘗。與老闆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對美食的精益求精和對顧客的熱情寬厚,主張什麼都要實惠,一定要讓顧客嘗足了滋味,別什麼都給一小點,就拿我們店的芝麻醬來說,都是用大碗裝,想放多少放多少。

晚上常常有市區客戶慕名驅車來這邊吃,簡單的料理,卻成就了獨特美味健康的佳餚。令來過的食客一吃就上癮,想要去吃,千萬別怕排隊,如果是一群夥伴,最好提前預約包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