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群里不退群也从来不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

Congratulationxp18

刚加入的时候,大家叽叽喳喳,会说很多话,你只要一会不看就会显示消息99+。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说的话也越来越少。最后,群里彻底安静了。也就偶尔有人发个问候的消息或者需要投票或者只是单纯的分享的消息。

很多人基本都是观望或者几乎不会打开的状态,我就是其中一个人。

群真的太多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根本没有时间打开来看。每天工作完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就只想默默地看会视频啥的。

再有就是群的粘性是和自己的兴趣、群的主题、群成员距离的远近和成员之间关系的程度等很多复杂的因素决定的

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在减肥,于是我就加入了一个减肥的群,我每天在群里晒自己做的减肥餐,和大家交流心得,聊得不亦乐乎。但是一个月后,我的体重达到了我可以接受的体重,我也能控制自己不去那些油腻的零食。于是我就再也不想看那个群了。

没有退群的原因是我懒得退,还有就是万一哪天我又想看看这个群里的消息了呢?我想如果等到我哪天真的很闲,我又觉得这个群真的对我没什么用了,我肯定会毅然决然退群的。就像删除那些永远也不会联系的好友一样。

综上所述,在群里不说话的人,一是没时间看;二是群与自己的相关度不高,故而黏性不强。不退群可能是因为没有时间懒得退,还有一个原因是还有用。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我就是一个在群里不说话也不退群的人。不光是同学群,还有家族群。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真的不善言谈,不会表达。看着别人热火朝天的聊,有时候也想插话,但是话还没出口就打住了,不知道怎么接别人的话。还有即便是说出那么一句两句,发现没有人回应,也就没有了再说下去的欲望,甚至产生自卑的情绪。退群了,又怕自己一无所知,对亲朋好友更加不了解。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静静的听着,了解一下群里同学们或者家人的近况,了解一下消息精通的人讲出来的新鲜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是个经常坐在人堆边,听别人讲话的人,在人家讲到有趣的事情的时候会笑出来,讲到不开心的地方的时候默默替人家难过。至于自己,发表不出来什么意见或见解,即便是有不同的想法,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甚至怕说错了话,惹别人不开心。

还有就是,听人家讲话,人家的思维比较活跃,自己跟不上人家说话的节奏,所以只能带着自卑的心情一边安静的听着,还在心里问自己,你怎么就没有人家的思想啊!

当然,在不想看群里消息,觉得群里消息太多,手机一直响的情况下,也会把群设置成消息免打扰。

我这个人属于内向型的,不知道是不是内向的人都会跟我一样啊!


迷之水

其实同学情只代表着自己的过去,人不能单靠怀念过去生活,还是要向前看的。

记得之前在朋友圈看过一篇爆文,叫做《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大概意思是: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圈子,比如说小学群,中学群,大学群,同事群,老乡群,亲友群等等。

但其实多数人的社交都是无效的,甚至是负能量的。如果你要去混圈子,最好去混那种正能量的圈子,最好是里面的人,能力都要比你强一些。这样你才能“近朱者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至于同学群里那些不退群也从不说话的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有些人混得好了,再看同学群这种圈子,就看得比较淡了。

混得好的人,他们始终相信“成功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换来的。”;他们始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们相信自己的成功,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换来。并不是看不起其他人,只是看得淡了。

所以,他们其实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同,学群里那些伤春悲秋的负能量,以及那些只可博君一笑的搞笑段子。

混的好的人,他们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聚集到一起。他们相信只要自己的能力达到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第二,有些人混得差了,再看同学群这种圈子,就看得比较淡了。

混得差的人,他们本身经济条件就不太好。再看同学群里那些动不动就发旅游照,方向盘照,吃大餐照等,就觉得自己的圈子跟他们不同了。再看那些伤春悲秋的娱乐段子,也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混的差的人,只想找个黑暗的角落,然后静静地,静静地蹲在那里,直到被所有人都遗忘。

第三,如果突然退出的话,怕被其他人说闲话。

不得不承认,能够完全无视他人非议,“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人还是少数的。而且你不退群,自己也没什么损失。如果觉得厌烦的话,可以把群消息屏蔽。想看的时候也可以点进去看。不退群,自己没什么损失。退群了,有可能会招来闲话。所以,还是静静地找个安静角落呆着吧!

而那些混的中等的人,其实一个群里也就那么几个,但他们却是群里最活跃的人。群里的消息大多数都是他们贡献的。有什么同学之间的活动,也大多数都是他们组织的。

其实同学情只代表了自己的过去,人不能单靠怀念过去生活,还是要向前看的。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不需要有多少狐朋狗友,酒肉之交。只需要有几个能在自己出事时,肯帮忙的朋友,就够了。

所以,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而那些不需要你怀念的人事物,也可以放下。


离小小呆瓜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同学群的演变历程,总有那么些人默默围观

刚进入同学群时,既新奇又兴奋,再次遇到了几十年素未谋面的老同学,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岁月,久违了的熟悉感,很快就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情地聊过往、谈现在,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群的人数渐渐的稳定下来,群里的热闹也渐渐的减退了。每个群里总有那么一些人继续畅聊着、分享着、组织张罗着,也总有那么一些人安静的“潜水”了。这与当年的班级何等的相似啊,总有活跃的班级干事,也总有默默无闻的“沉默的大多数”。只不过,时过境迁,各自不同的生命故事,造就了新一批的活跃分子与围观潜水者。

这些围观潜水者,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并非少言寡语,甚至可能在某些群里相当的侃侃而谈。这并不奇怪。社交吸引,是由空间距离、交往次数、特征匹配度、需要性互补、以及彼此的熟悉度、共同的好恶等等多种因素所影响的。所以,曾经的同学朋友,在回忆完峥嵘岁月之后,这么多年各自生活环境和观念的改变,大家的共同点和交集越来越少,自然共同的话题也越来越少,潜水的人也越来越多。

至于这些在同学群里“不退群也从来不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

我们先来看看同学群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吧。

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内部动机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同学群,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于共同拥有的一段青葱岁月所带来的归属感。愿意留在这个群里静静的围观,至少是对“老同学”这个角色的认可,是对这个虚拟的班集体所承载的怀旧情怀的接纳。

请注意此文的标题——《我终于毫不留恋地退出同学群了》:其实很多人,若无留恋,早已退群!

如果清理掉这些不退群也不说话的人,同学群还能叫同学群吗?只能叫某某班活跃小组群了吧。


于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我从我自身的原因来分析一下吧:

我也进了几个同学群,刚开始有同学联系我,要拉我进这样群的时候,我是非常兴奋甚至感慨万千的,毕竟跨入社会几年了,南来北往的同学各自的去向渐渐模糊,突然有了这个同学群的纽带牵系彼此,谁都认为这是个非常吻合时代的社交工具,将国外的,北方的、南方的,都“迁居”在群里,又如同回到了学生时代的感觉,真好!

其实,如果没有这个社交端口,我们会像以前的老辈一样只顾“当下”,毕竟小学、初中、高中同学都属于生活中的过去式,属于那种偶尔翻开流年的记忆,对着知己,沾着红酒、说着那学生时代的三年寒窗,然后再收藏到记忆的箱底,任凭岁月跌转无恒。

我想最初进群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既兴奋又憧憬的心理,至少我和我身边的同学都是这样。

但,久而久之会发现,味道变了,不知道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变了、社会地位变了,还是年龄的增长,让人不再用单纯的学生时代的老眼光看问题了,总之,慢慢发现虚寒问暖过后、这些年你去哪了;你怎么过来的;你后来转学了读的什么大学。。。。。。这些疑问逐个问完后,群里的气氛便开始逐渐沉淀,沉淀不下的只是那些有某种情愫掺和的人,比方谁要借此机会追谁谁谁,谁得知谁谁谁当了领导,想找机会升迁或调动,或者谈投资项目等,群里一旦有了这样的人存在,那么,这个群自然是“嗨”的很。

他们会不定期的组织线下聚会活动,费用要么aa制,要么群里的大咖显摆地位自掏,还别说,每次活动AA制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提议过很多次,可都被有钱人“包”了,自然,参与的人也会相对多很多。

不搞活动的时候,群里也是各种红包满天飞,找着合理的理由发红包,让发红包的人显得自然,收红包的人也不尴尬,找不着理由发红包的时候,群里也会玩红包游戏,谁抢到最多的发下一轮红包,以此类推,只到玩的精疲力尽才停止。

那么,这样就问题来了,那些没有任何目的的、纯同学关系的同学,他们除了同学情怀,没有任何其他“激素”了,自然会先平静下来,该忙啥忙啥,有时间参与一下活动或者红包游戏,没时间就忽略不计。还有一种人,玩红包游戏的时候,虽然每次都是5块钱甚至是3块钱起,但每天多发几次,日子长了,会发现,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仔细想想,根本犯不着这么“及时行乐”,因此这就是真正导致同学群气氛沉淀的原因,进而就升华到了悟空说的这个题目:“同学群里不退群也从来不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这个问题在同学圈确实很普遍,退还是不退都很难拿捏,退出,貌似永远退出这个同学圈子了,如同连学生时代的记忆都切割了一样,所以不忍;不退的话,同学群的“繁华”与我何干,参与娱乐几次可以,多了就没有那个必要也没有那个精力了;群里的红包活动更是如此,我不想占你的便宜,我也没有便宜给你沾,除非是那些大咖同学逢年过节发的大红包,大家都去抢,否则就真要掂量掂量了。

现在是经济时代,不是你当年的班长做主的时代,谁有钱有地位谁就是老大,所以,那些没地位,没经济实力的同学人微言轻,早就想退群了,可苦于不知如何开口,便也就用沉默取而代之。

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全部全面呢~~


麻将小依依

“群”是一种现代社交方式。信息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更方便了。以前以见面写信等为特点的交往方式,全部被电子信息的方式所替代。“群”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就拿同学群来说吧,毕业之后,各奔东西,对曾经在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同学,难免产生想念之情。在传统的社会,再见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心里也难免产生遗憾。到信息时代,这个问题,很轻松就可以解决了。建个群就行了。同学的信息,随时可知。若有机会,见个面,吃个饭,都是很方便的。

六O后与七零后的情况与九O后不一样。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为分别多年的同学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一二十年来,同学会越来越多,除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信息化的时代,为已失去联系的同学之间的重新交往担供了便利。同学会,知青会(这是50后的专利)、战友会等等的出现,都拜此所赐。

以我自己为例,在部队干了近二十年。有许多战友,复员转业分开之后,当初虽然留了联系方式,但真正的联系,大多只能靠缘分了。有许多战友,心里是常常怀念的,但又没有什么值得写封信去联系的事由。于是,和许多人之间的感情,就这样慢慢的淡了。

进入信息化时代,有了手机,特别是有了“群”之后,社交的便利程度比之前大大不同了。同学战友的信息,通过网络,很容易的便收集到,联系上了。我自己有好多失去联系多年的战友,也都是在十年前,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联系上的。记得刚刚跟这些战友联系上的时候,经常与战友们聊天。互相交流信息。战友见面和聚会的机会也多了。

到今天,我也很小在群里说话了。这并不是说明“群”的作用小了,而是因为它的作用更大了。如果说,十年前,群的作用以社交为主,在群里聊天当然是应有之义。那么今天,群的作用大体和生活工作都有直接关系。所以,今天“群”里当然还承担聊天功能。但大多数“群”,是与工作生活直接相关了。

我先说说,我自己加的这些“群”大家就明白我为什么基本不说话了。先说与单位工作相关的:一个单位的群,是领导安排工作的。一个党支部群,一个工作小组群,一个工会群。这几个都与单位的工作安排有关。住在小区里,有个业主群。与社会有交往,有五个左右有战友群,这是与战友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另外,还有以亲情为纽带建立的群,比如家庭群,父母亲一方的亲戚们一个群,妻子方面亲戚又是一个。除此之外,孩子上学,一般还有个家长群。这些群里的情况,一般都是要关注一下的。如果这些群里的信息我每天都关注一下,就很累了,那里有时间说话。当然,有些不必天天关注,比如一家人的群,逢年过节的时候,给孩子们发人红包,平时隔三差五流览一下就行了。

在所有的群里,同学群和战友群一样,是最不具功利目的性的一类,不像工作群,如果那天没看,耽误了工作,是要受到损失的。同学群更多的体现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一种联系。呆在里边,虽然不说话,但是可以听到其它同学说。不退群,是因为虽然不说话,不代表对同学们没有感情。这就是那些呆在群里不说话,也不退群者的心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同学群就是一面照妖镜,混的好的、混的不好都会在群里展现的一览无云,混的好的就会在群里活跃,原先成绩好的却混的差点只能在群里采用屏蔽的状态,不去关注群里的动荡起伏,眼不见为净。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群里的同学都结婚了,自己没有结婚,只要在群里面说一句话,就会马上成为主角,受到大家的膜拜,所以为了让自己消失,只能保持沉默的状态。

又有一种是混的太好了,一定要让别人知道现在混的怎么样,就会经常组织同学聚会,进行一场龙争虎斗的攀比,看谁混的更好,而混的最差,过的最差的一定会选择消失,做同学群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人。

群里充斥着豪宅、车子、票子攀比,同学群还有一个危险的信号,给那些分手已久老同学增进感情,回忆过往的地方,有一些还会发展成出轨关系,破坏原有婚姻关系。

还有一类人建同学群是为了通知自己什么时候结婚,并告知结婚时间一定要来,几十年不见的同学,只是变相为了收红包。


种花兔八哥

不仅仅是同学群,诸如公司群、同事群,里面也总会有始终沉默不语,甚至连红包都不抢的人。他们从不聊天,只有在极其必要的场合,才偶尔冒一下头,旋即又消失不见,仿佛从来不存在一般。

我十分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这种心态,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

道不同,不相与谋。

在《社交的本质》中,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将社交分为两种: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顾名思义,共情社交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情感联结和情感体验。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的社交大多属于共情社交。当我们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抑或遇到挫折、困惑时,我们需要从这种社交当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正因如此,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对共情社交的需求就会越少——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从他处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而随着一个人心智的逐步完善,他会更加注重社交的效益性,即功利社交。

一般而言,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二是相对平等的价值水平。

功利社交的基本目的,就是从对方处获得利益或者帮助。如果一个人与你差距极大,既不能与你有效沟通,又不能给你带来帮助,那么你就会清楚地感觉到,这个社交关系对你来说毫无价值,进而出于本能想要舍弃。

而同学、发小这样的旧社交关系,也只有在两个人尚可有效交流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维持。

所以实际上,是那些比你强的朋友悄悄舍弃了你,而你也在悄悄舍弃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才女张爱玲年少时有个最好的朋友,唤作炎樱。

炎樱是个混血儿,她的父亲是一位阿拉伯裔斯里兰卡人,在上海开了一家珠宝店。据说《色戒》中描写的那家珠宝店,就是按照炎樱家店面写成的。

十八九岁正是挖心掏肺的年纪,两个人在港大同窗时,好得形影不离,宛如一对双生子。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境遇的不同,两个人也开始渐行渐远。

张爱玲赴美不久后,炎樱也去了美国。可是炎樱给张爱玲写过不少信,张却一直没有回复。在一封信中,炎樱写到“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使得你不再理我”。

据说张爱玲是这样回复的,“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人在一生当中始终在成长,每个阶段的想法都可能迥然不同。

如果说少时我们能成为朋友,也不过是因为恰好进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又恰巧都需要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

可是他们之中有的人,灵魂已经跟不上你的脚步了。

所以,与其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沉湎于所谓旧日友情和闲聊扯淡上,真不如多看几本书用心充实一下自己。

毕竟,他们已经不是从前的他们了,你也不再是从前的你。


高太爷

我来告诉你是什么心态。

这3个人生阶段的同学群,不管是哪个群,我可以准确的告诉你,我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那是为什么呢?

1.初中同学群不说话原因

初中算是我读书生涯里美好的一段回忆。

那时的我还没发福,还很帅,班里的同学关系氛围都挺好的。

我记得,当时与我玩得好的有上十个人,这里面,有成绩好的,也有混混;有坐在旁边的美女,也有隔着几组的篮球玩伴;有放学一起回家的好基友,也有牵过手亲过嘴的初恋。

这些人,目前都躺在我的初中同学群里。

但是,在群里,我们仿佛并没有什么交集。

看到了曾经的初恋,曾经的好基友,我没有聊他们,也没有看到他们聊我。

我们很有默契似的连加好友都没有。

仿佛没有发生过交集一样。

夫妻两地分居都很有可能产生隔阂和距离感,更何况初中同学呢?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2.高中同学群不说话原因

如果说初中同学班里氛围还比较合拍比较融洽的话。

那么。

高中班里氛围显然要逊色多了。一个班60多人,其实是划成了好多个小圈子。

圈子之外,互不打扰。

很多人,在当时来说都不能算熟,甚至可能一学期下来都没有讲过几句话。

同学,同学,真的只是凑巧在同一间教室上过课而已。

仅此而已。

高中同学群,里面有几十人,基本上几个月不见一声响。

大家都挺忙的,谁还记得谁是谁?



3.大学同学群不说话原因

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

很多,其实都是互相看不惯的。

虽然一个班才30几人,但每次聚会人都到不齐。

我宿舍的其他2人,毕业就没有再联系,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也不想知道。

还有1个,偶尔聊下天,也是没啥联系。

当时来说,其实也是表面的玩一下而已,想交心,其实很难。

你不想与他深层次接触,他也不想跟你深层次接触。

大学群,也是好几个月都不会有一声响的死群。

每个人可能都忘了有这么一个群存在。

这很正常,因为本来就没有交过心,而且还各奔东西了,谁还认识谁?

不过群里没人说话,可是大学里还是有几个好玩伴的,平常也经常联系聊天。

至于为什么跟他们有话说。

是因为当时就跟他们真心对待,可以说是臭味相投吧😁


相信,和我有一样感受的人也不少。


你又是因为什么没有在同学群里说话呢?


进击的新媒体人

我是不将就的张小果,我正在创业中,善于不将就的看问题,欧耶!

群的种类

  1. 一类是属于特定群体和目的的群,比如工作群(过去的同事群、现在的单位群、项目群......)、同学群(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下一代群(幼儿园家长群、小学家长群、兴趣班家长群......)、家族群(父亲家族群、母亲家族群、兄弟姐妹群......)。这类群,必须保持关注,了解信息,因为这些群里的信息跟你目前的生活息息相关。

  2. 一类是属于社交群比如各种兴趣群、活动群、社团群、老乡群、小区群、朋友群;这类里面存在大量没事闲聊的人,除非你是群的运营者,否则实在是浪费时间,但这种群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涉及到一些社会资源和人脉的链接,直接退出好像又不好,所以就当做一个通讯录留着好了。

  3. 一类是属于无缘无故群,这种群,就是不知道哪一天不注意就被人拉入了群,入了群第一件事就是问这个群是做什么的,

    这种群一定要问清楚,没有用没有意义的直接删除退出了

我总结在同学群里不退群不说话的原因

  • 一种是群实在太多,应付不过来。如果只是闲聊的一些信息,其实也没有必要回应和参与,是很浪费时间的。所以在我看来,不回应不参与,不是没有同学情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压力,也许你很轻松,但别人并不一定是这样,所以,给他们多一些宽容之心吧。

    对于这种情况,有关于他的事情,就@他直接说,这样对于大家都好,他也能很好的看到他必须要知道的信息。

  • 一种是性格使然,你会发现,很多在群里不发言的同学,在原来学生生涯中,其实也是性格比较内向,也没有太多要好的朋友,这种性格我们要尊重不能鄙视,不要强求不活跃的同学变的活跃起来,这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尊重并接受他们


  • 一种是自尊心受损,就是可能在近期家庭的变故、职场的失意、身体受损甚至遭受了什么比较大的事情,人突然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种情况,一般通过同学渠道可以了解清楚。如何合适就通过线下或线上单独的联系去开导安慰他,给他更多的勇气和快乐,同学一场情谊深重。

所以,在同学群里,同学一场,其实没有太多繁杂的原因,因为同学关系是最单纯的,这个小果深有体会,当我困难的时候,也只有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很感激也很珍惜,所以,对你的同学好一点,不定什么时候他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