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领英文化

唐太宗是一代雄主,文治武略都很了得,毛主席有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中诗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的唐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世民在位23年,活了52岁,后宫嫔妃众多,诞下了14个儿子。他的儿子的结局大部分都不太好。


其中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第四子李泰、第九子李治。前两个皇子都是野心勃勃,觊觎皇位,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泰争夺皇位也被贬,李治性格比较软弱,也没有什么野心,因为是嫡三子,在两位性格张扬的哥哥接连出事后,他被封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李世民的第二个儿子叫李宽,后来过继给了李智云,也就是李世民的弟弟,但是英年早逝。


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他出身也很显赫,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他和李泰是李世民14个儿子中最优秀的二个儿子,他们两个都是才华横溢,很有贤能。后来被长孙无忌,也就是李治的亲舅舅诬害其谋反而致死。



第五个儿子李佑因为谋反罪被赐死。


第六个儿子李愔,是李恪的同母同父弟弟,生母也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这是一个纨绔子弟的典型人物,吃喝玩乐,违法乱纪,随意殴打官员。后来因为李恪的缘故也落难,流放到四川巴州那里,最后也在那里去世。


第七个儿子李恽,是个制造车辆的高手,动手能力一流,曾经自己造了400辆车。唐高宗时代,被人诬陷谋反,吓得自杀了,后来平反。因为闲得无事,李恽生了一堆儿子,有16个之多。


第八个儿子李贞,在历史上颇有名气,被封为越王,用来纪念他的越王楼和滕王阁、黄鹤楼、四大名楼 岳阳楼并列"中国唐代四大名楼"。李贞还是个很有能力的皇子,有文学能力,也擅长骑射。这个儿子很有血性,武则天称帝后,他联合李氏宗族的很多诸侯王起兵反对武则天,失败后自杀身亡,后来被悬首示众。


第十个儿子李慎,后来被封为纪王,和李贞同名,都有治理能力,在襄州做官做得不错,百姓为他立石颂德。李贞反对武则天,让他一起参与,他没有同意,不过因为和李贞关系好,武则天也没有放过他,最后被贬,死在了去往四川巴州的路上。


第十一个儿子李嚣和第十二个儿子李简都死得很早,也没有子嗣。


第十三个儿子李福过继给了李世民的死去的哥哥李建成,李建成的儿子都被李世民杀光了,没有子嗣后继。他被封为赵王,后来也作了好多官,不过也没有子嗣。


最小的儿子叫李明,生母是唐太宗弟弟李元吉过去的妃子,李元吉被李世民杀后,其后宫中女子也进入了唐太宗的后宫。原本他的日子很好过,做过虢州、蔡州、苏州三州的刺史,可是他后来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搅合在一起,李贤谋反被废,他也逃不掉干系,最后被贬到了黔州,也就是今天的贵州这一带,不过武则天也不想让他活下去,所以就授意当地官员逼他自杀了。


科坛春秋精选

从《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来看,唐太宗一共十四个儿子。

其中,长孙皇后生育了太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杨妃生下了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阴妃生下了齐王李祐,王氏生下蒋王李恽,燕妃生下越王李贞和江王李嚣,韦妃生下纪王李慎,杨妃生下赵王李福,另一位杨氏生下曹王李明。

另外还有两个不知道母亲姓氏的儿子,一个是楚王李宽,另一个是代王李简。

这其中,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这里就不细说。另外,李宽、李嚣、李简、李福等人死得很早。

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字高明,是唐太宗的嫡长子,八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唐太宗对这个小小的皇太子异常宠爱,寄予厚望。但李承乾成年之后毛病越来越多,声色冶游,无所不好。

唐太宗为了调教好皇太子,伤透了脑筋,但收效不大。李承乾身边有一个小伶人,容貌异常俊美,李承乾异常宠爱,大大超出了正常的尺度。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把伶人杀死。

李承乾极度伤心,怀疑自己的弟弟、魏王李泰做了手脚,就派封师进、张师政、纥干承基三个刺客去谋杀李泰,没有成功。此后,李承乾又和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秘密商议,准备发动政变。

政变的图谋暴露,最终,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发往黔州安置。汉王李元昌被赐死,兵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被处死。

贞观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魏王李泰:

李泰,字惠褒。李泰很有文才,曾经主持编写一部《括地志》。唐太宗对李泰另眼看待,各方面的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

魏王李泰的名望高,人缘好,又很受父皇的赏识,让他生出非分之想,也给皇太子李承乾很大的压力,担心自己被李泰取代。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各自在大臣当中寻求朋党。

太子李承乾出事之后,李泰也被处理。唐太宗要给后代留一个规矩:如果皇太子行为不端,其它的皇子想要取而代之,那么两人要一起被废为庶人。

所以,李泰被夺去左武侯大将军等职务,降封为顺阳王,关进了将作监,以后又迁居到均州的郧乡县。

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死因不详。

吴王李恪:

李恪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三,兼任安州都督。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给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两个儿子。

李恪擅长骑射之术,文武双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亲,在大臣与百姓中间名望很高。

李承乾被废,排行第二的李宽又早死,唐太宗曾经考虑过排行第三的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唐太宗只好放弃李恪。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的时候,长孙无忌趁机把李恪归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绝后患。所以李恪死得非常冤屈。

李恪的同胞弟弟李愔就很不成器,被封为蜀王,出任岐州刺史。李愔喜欢打猎,经常骚扰百姓,让唐太宗很生气,几次将他贬官。李恪出事之后,李愔也被废为庶人,徙封涪陵王,不久死去。

齐王李祐:

李祐,字赞,是唐太宗的五儿子,母亲阴妃。早年被封为宜阳王,进为齐王,兼任齐州都督,贞观十一年前往藩国就任。

李祐听从舅舅阴弘智的劝说,秘密招募一些剑客与武士,要组建自己的私人武装。唐太宗派权万纪出任齐王府的长史,对齐王严格约束,又把齐王的几个亲信抓起来。

李祐杀死权万纪等人,开始公开招兵买马,修造兵甲,加固城防。唐太宗得到消息,亲笔写信给李祐说:“你从前是我的儿子,现在是国家的仇人!”

然后派兵征讨齐王。齐王李祐和几个亲信被生擒,押送长安。唐太宗把李祐贬为庶人,赐死在内侍省。

蒋王李恽:

蒋王李恽担任箕州刺史,在安州、梁州等地做过都督。李恽生活奢侈,收集大量的文玩器物,每换一个地方,运送他的玩物需要大量的车辆和民工。

上元年间,有人举报李恽谋反。唐高宗派人前去核实,李恽吓得自杀了。

越王李贞:

豫州刺史、越王李贞是唐太宗的儿子当中很出色的一个,善骑射,精通文史,有管理才干。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纂位,许多皇室宗亲密谋起兵。垂拱四年,李贞的儿子李冲率先起兵,几天之后就被部下杀死。

越王李贞响应儿子李冲,首先攻下上蔡,招募到七千人马。武则天派出十万大军前往豫州。李贞闭门守城,最后服药自尽,他们父子的首级被送到都城示众。

纪王李慎:

李慎勤勉好学,擅长观星占卜,做过贝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时,李慎并没有参与,但武则天没有放过他,用囚车送他去巴州,死于途中。

曹王李明:

李明的母亲是巢王李元吉的妃子,被李世民夺来。李明做过都督、刺史等。后来受皇太子李贤牵连,降为零陵王,在黔州被地方官逼死。


于左

谈起皇家事,先从后宫起,大多数是后宫争宠、王子争帝。唐太宗作为一代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贞观盛世,也为了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作为开明的君主,他同时也对自己的十四个儿子教育、安排做了详细的规划,但也最终还是由于权利熏心,没有避免篡位、自相残杀的局面。


唐太宗总共有十四个儿子,其结局各不相同,以下是其十四个儿子的结局:

1.李承乾

李承乾,唐太宗长子,字高明,为“太子”。由于刺杀老师,与汉王 、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 、 等人勾结,起兵逼宫,最终失败。其结果在唐太宗的保全下被判充军到黔州。


2.李宽

李宽,唐太宗第二子,被过继给 第五子 承继香火,早薨。

3.李恪

李恪(619- ),唐朝宗室,唐太宗第三子,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之子。由于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 诬陷致死。 神龙元年( ),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升元三年(939年), 追谥李恪为 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4.李泰

李泰(619年—653年),字惠褒,小字青雀, 第四子,母 ,封为魏王。由于喜欢书画技艺,深得唐太宗喜爱。唐太宗为了让几个儿子共存,将其分配到均州之郧乡县, 最后死于陨乡。


5.李佑

李佑,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643年),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以"谋反罪"贬为庶人,赐死,葬以国公礼,国除。


6.李愔

李愔,唐太宗李世民第六子。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之子,封为“梁王”。因" “牵连到同母亲兄吴王李恪,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咸亨初(670年),复其爵土,赠益州 ,陪葬昭陵,谥曰悼。


7.李恽

李恽,(?― 67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 ,唐高宗李治异母兄,母王氏 ,封为蒋王。公元674年,转箕州刺史。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惶遽自杀。唐高宗知道实情后,斩张君彻,追赠李恽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8.李贞

李贞(627年-688年10月12日), 第八子,母 。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 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

9.李治

李治( 7月21日- 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 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李承乾、李恪被废后,唐太宗为避免皇子自相残杀,由于李治性情较为和善,重亲情,因此将其封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 )即位于长安 ,开创了有 的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 ,庙号高宗,谥号 。



10.李慎

李慎(628年-689年), 第十子,生母 。 贞观五年(631年)进封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纪王,食邑八百户。此后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 即位后食邑加至一千户。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 起兵推翻 政权,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岁。


11.李嚣

李嚣(?-632 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 年,李嚣封江王 ,公元632 年去世,谥号殇。无后嗣,封国江国废除。

12.李简

(?—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李简进封代王后逝世,无子女。

13.李福

李福(634年—670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生母杨贵妃。 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 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 司空、并州都督,陪葬。


14.李明

李明, 第十四子,妃元氏,母亲杨氏原是巢剌王 之妃。显庆年间,授梁州都督,后历任虢州、蔡州、苏州三州刺史。诏令继巢剌王李元吉后。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在 的授意下,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后来 哀悼弟弟,将黔州官僚全部免职。景云元年(710年),将李明灵柩运回京师,陪葬昭陵。

以上是唐太宗十四个儿子的最终结局,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疑惑。


内蒙古小寇

从《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以下按年龄顺序介绍这十四个:

1.皇子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贞观十九年,郁郁而终于黔州


2.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3.吴王李恪: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武德三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改封蜀王,同时被授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4.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5]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完成。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 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5.齐王李佑:妃韦氏,母阴妃;武德八年,封为宜阳郡王,次年晋封为楚王。 贞观二年,改封燕王,被任命为豳州都督。贞观十年,改封齐王,与诸皇子同时世袭封建被任命为齐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于齐州,四月六日被唐太宗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同年以国公之礼葬于长安,今墓志已出土。

6.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初封梁王,授襄州刺史。广制封建时,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贞观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授岐州刺史。 李愔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多次非法,在太宗朝与高宗朝数度被贬官作为惩罚。 永徽四年,因吴王李恪同母弟之故而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后又被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死于流放地。

7.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贞观五年,与其他兄弟同时受封为郯王,贞观八年,任洺州刺史。贞观十年,改封蒋王,任安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649年,唐高宗继位加实封满千户。永徽三年,徙任梁州都督。 时李恽在安州,多造器用服玩,到了将离任时,有递车四百辆。州县不堪其劳,有司上奏弹劾,唐太宗特宽宥不问。后历任遂州刺史、相州刺史。674年,转箕州刺史。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惶遽自杀。

8.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

9.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10.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 贞观五年进封申王,贞观十年改封纪王,食邑八百户。此后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食邑加至一千户。 垂拱四年,越王李贞起兵推翻武则天政权,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岁。

11.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12.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13.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贞观十三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咸亨元年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14.曹王李明:唐太宗第十四子,母亲杨氏原是齐王李元吉之妃。 贞观二十一年受封曹王,贞观二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高宗即位之后加满千户,先后被任命为授梁州都督,后历任虢州、蔡州、苏州三州刺史。 永崇元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永淳元年,在武后的授意下,被都督谢佑逼迫自杀。


垠弦

唐太宗李世民,总计有14个儿子,他们的生平与结局大多都不咋的。

一、太子李承乾(619―645)

李承乾是李世民长子,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刚登基就立了他为太子,当时的他只有八岁。史书上的说法,李承乾小时候还是蛮可爱又聪明的,长大后就慢慢长残了,腿落下了残疾,连品行都不怎么端正。

贞观十六年(642年),做太子做腻歪了的李承乾,勾结了一帮人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最终还是没有玩过他老子,废为庶人,被发配到了黔州充军。贞观十九年(645年)李承乾死在黔州,李世民为其废朝,并为其举行了葬礼。

二、楚王李宽

李世民二子,李宽的个人事迹不详,生卒年份不详,生母不详,曾经过继给李世民的五弟李智云,因为死得比较早,史书对他的记载也较为简略。

三、吴王李恪(619-653)

李恪,是李世民三子,为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刚出生没多久,李恪就被封了长沙郡王,到贞观十一年(637年),已经是吴王。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曾征询过长孙无忌,自己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因此为长孙无忌嫉恨。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谋反案中,长孙无忌故意将李恪牵扯进去,致使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杀。直到神龙元年(705年),李恪才得以平反昭雪。

四、魏王李泰(620-652)

魏王李泰,李世民四子,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他极为宠爱,即使成年后,也不让他去封地。李泰本人确实才华不错,书画上的造诣也不低,在他的身边也笼络了不少的人,李世民的过度溺爱也助长了他的不小的野心。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谋反案后,李泰涉嫌阴谋夺嫡,为了这两个儿子以后的相安无事,李世民在将李承乾废黜的同时,也将李泰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到均州郧乡。永徽三年(652年)李泰因病在郧乡去世。

五、齐王李佑(?—643年)

齐王李佑,李世民第五子,阴妃所生,贞观十年(636年),李佑改封齐王,因病在长安住了几年后,直到贞观十五年(641年)才去往齐州封地。

贞观十七年(643年),不知天高地厚的李佑,因与权臣权万纪的纠纷,在听取身边重臣建议后,竟然发动兵马造起了反,没过多久后,叛乱平定,李佑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

六、蜀王李愔(?—667年)

李愔,李世民六子,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他的具体出生年月不详,做过梁王、蜀王,他完全是不作不死的典型性代表。

李愔喜欢游猎而不知道收敛,官员们多劝上几句,他就要施展拳脚功夫,李世民在位时,他就是这个德行,因此还被削去过封邑,李治继位后,他还是这副德行,猎照打,官员也照打,被人一告一个准,最终被贬为黄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借着“房遗爱谋反案”由头,他受同母兄李恪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于乾封二年(667年)去世。

七、蒋王李恽(?―674年)

蒋王李恽,李世民第七子,妃王氏所生,李恽如同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一般,先是做了郯王,后又封了蒋王。

李恽其人比较喜欢器玩用物,一次搬家就用上了四百辆车,为此还被人告了一状。李恽为人还胆小怕事,上元元年(674年),有人告他谋反,李世民派人前去调查,他就此认怂,在惶恐中自杀了。

八、越王李贞(627-688)

李贞,唐太宗第八子,生母为燕德妃,贞观十年(636年)李贞被改封为越王。

李贞这个人还是比较崇尚武力的,他本人也是精通骑射,而且他还有着一定的行政能力,时人把他与纪王李慎并称,然而他也刚愎自用的一面,还喜欢纵容部属。垂拱四年(688年)李贞不满武则天掌权而起兵,但没有蹦跶多久就兵败,他本人服毒自杀了帐。

九、唐高宗李治(628—683)

李治,李世民第九子,长孙皇后所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为了太子位置争来争去,头破血流,没想到,还是这为貌似懦弱的弟弟李治,在长孙无忌的扶持下,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继被废后,李治就被册立为了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成了唐高宗。李治在位时还是干出了点成绩,只是本人体质太差,致使武则天掌权,让唐王朝又一次经历波折。弘道元年(683年)李治驾崩,时年五十五岁。

十、纪王李慎(628-689)

李慎,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韦贵妃,贞观十年(636年),李慎被改封为纪王,当时只有八岁。

李慎在地方上还是有些作为的,被百姓所拥戴,与越王李贞并称为“纪、越”。李贞起兵前,也曾经联络过李慎,李慎认为时机不到,也就没有答应,然而李慎还是因此受到牵连入狱。永昌元年(689年),李慎被流放岭表,途中死在了蒲州。

十一、江殇王李嚣(?-632年)

李嚣(?-632年),李世民第十一子,生母燕德妃,出生年月不详,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江王,第二年即去世,谥号殇。

十二、代王李简(?—631年)

李简,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出生年月不详,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代王,同年去世。

十三、赵王李福(634—670)

李福,李世民第十三子,生母杨妃(不是那个隋炀帝女儿杨妃),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咸亨元年(670年)去世,具体生平事迹不多,史书也较少记载。

十四、曹王李明(?—682年)

李明(?—682年),李世民第十四子,生母杨氏是原先的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的反派之一)的妃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为曹王,唐高宗李治时期,被任命为梁州都督等职,他后来还被过继给了李元吉为后。

李明在任上的作为不大,史书上说他,经常不遵循法度,不听长史的劝告,手下的亲信人员也多有不法。永崇元年(680年),李明因为是与先前的太子李贤有“勾搭”,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武则天并不因此而放过了他,永淳元年(682年),在武则天的有意安排下,李明在都督谢佑逼迫下自杀。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唐太宗的儿子里面,其实就是三个嫡儿子的故事,跟李渊一样。这都是李世民玄武门之表树立了坏榜样。就是只要能力强,手段厉害,不是嫡长子,也是有机会的。

李世民的正宫长孙皇后,给他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这个大儿子,人也很聪明,也很尚武,平时也喜欢舞刀弄剑,顺理成章成了太子。不过他有个缺点,就是有条腿瘸了。这就导致他,心里面留下了敏感的心理,也就是总是想的太多。

老二魏王李泰,最像李世民,英俊潇洒,剖有胆识。做事噶净利润。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儿子,赏赐总是比别人多,露脸的机会,都快追上了太子。这是李世民没有反思他爹李渊犯的错误,又犯了个错误,他没意识到,他这个区别对待,会害了两个儿子。

太子李承乾整天担惊受怕,担心老二取代自己。老二仗着自己老爹的宠爱,野心膨胀,日夜想着玄武门之变重演。

最终,逼的李承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爱将,也是李承乾的岳父,侯君集的协助下,阴谋发动军事政变。结果还没来得及下手,被人告发失败。李承乾自杀,侯君集一家也完蛋了。

李泰以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更加的嚣张跋扈。结果因为犯错也被李世民处罚,从此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而第三个嫡子,也就是李治,这个宅男,没事就喜欢写写毛笔字,游个泳,下下象棋,晚上玩玩女人打打手枪的病秧子,因与世无争,没有杀气,最终被李世民选中。因为李治会善待兄弟,而李泰不会。

为了避免兄弟继续杀来杀去,传位给李治最合适了。

至于能不能治国,不重要。李治最大的优点,就是耳根子软,性格柔弱,李世民已经安排好一大帮能臣将才,辅佐他即可,大唐一定会继续向前发展。


三生有画

一代雄主李世民有14个儿子,但他们大多未得善终。这14个儿子分别是: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 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长子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但后来因为不讨唐太宗喜欢而担心被废,于是发动谋反,结果失败,被流放至黔州,不久后就离世。

2子楚王李宽,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

3子吴王李恪,最有能力也最有声望,李承乾被俘废后,唐太宗想立他为太子,却被长孙无忌阻拦。李世民离世后,长孙无忌借口“房遗爱谋反案”杀李恪,李恪就此冤死。

4子魏王李泰,善于工于心计,为了和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而各树朋党,太子李承乾被流放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死时35岁。

5子李祐,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也听不进去,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祐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6子李愔,他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太宗遂将他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7子李恽,喜于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

8子李贞,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9子李治,李承乾被废后被立为太子,后来成为唐高宗。

10子李慎,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还是被武则天所杀。

11子李嚣,贞观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谥曰殇。

12子李简,贞观五年封代王,其年薨,无后,国除。

13子李福,得善终。

14子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