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制约了中超球队,以至于像恒大上港这样的俱乐部都没能力建设自己的专业足球场?

欢哥欢乐粉

谁都不要羡慕外国俱乐部有什么专业球场什么的,实际情况是为足球俱乐部专门修建一座球场绝对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在中超只有恒大、上港、国安这样的俱乐部有能力并有兴趣去做自己专属的专业足球场。


首先就是地皮问题。中国的地皮是属于需要审批,并不像外国是city council和议会通过,然后再购买,这就决定了西方职业足球的经验不能够照搬到中国足球上。在北上广的地皮价钱居高不下的今天,想要弄一块专业球场的地,必须附带一堆商业用地,这是可以想象到的。所以这三家俱乐部新主场的位置都不是特别理想,往好听里说就是“城市副中心”,难听里说就是郊区。


其次是中国市场运作问题。一个成熟的足球俱乐部,其核心收入包括转播分成、纪念品收入、赞助费、比赛日收入。咱们中超别的不说,纪念品做得稀烂、赞助费的大头让足协拿走,比赛日收入惨不忍睹,各俱乐部都没自己的规划。看看英超、德甲,到了比赛日的时候,球场就跟过节一样,球迷纪念品、视频、小酒吧、卖彩票,干什么的都有。往往一场联赛下来,除了门票收入外,俱乐部能从比赛日获得几十万的收入,中国绝对办不到。

第三是球迷热情,这个具体看看中超俱乐部上座率就知道了,除了恒大、国安、江苏之外,其他的球队上座率真的“挣不回门票钱”。原因?拿国安来说,国安一场联赛,光安保费用就几十万元,这个也就高上座率能弥补的回来,否则一般小球市真的是赔本运营。

其实这些还都可以克服,像恒大、国安、泰达、上港、建业这样赔本运营可以接受。最主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一颗搞“百年俱乐部”,踏踏实实做事业的心!


快意体育

很多球员,像黄博文等等都公开表达过,希望自己的主队拥有一个专业球场,而很多俱乐部的中远期计划都有建设专业球场,但是最后不了了之。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土地开发权的复杂性。中国不是土地私有制的国家,所以俱乐部要建球场,在大城市买一个球场地块,高价买地,不实际,投入大,收益少,而且周边不一定如愿地配合球场的需要建设相关配套的公共设施和交通网络。

如果现有交通网发达的地方,在大城市,更加是金贵的土地,不搞房地产开发,搞球场?只有脑袋不好使才会这样做。所以这条路基本上在一线大城市算是堵死了。

第二,在已有场馆重建或改造成专业足球场,涉及所属权益问题。像热刺可以在自己的旧球场那里拆了,然后重建一个新的,那么中国能否在那些看上去不适合看足球的破旧运动场上建一个新的球场呢,答案是很难。

因为建一个球场投资至少几个亿(当然预算少的这种可能满足不了中超豪门坐5、6万人的疏散和空间需要),更大更专业的10个亿人民币以上,当然越接近英超德甲顶级的,就更贵,但是球场所属是政府或下面的体育局管理运营,你一改,以后收入权归属,还能不能搞演唱会了?边上的商铺算谁的收入。俱乐部也不愿意花10亿弄一个球场,专业的草皮,然后说权属不是你,然后定期开个演唱会把你的专业草地弄坏弄脏。而作为体育局,也不愿意见到本来每年收几百万俱乐部的租借场地费和百来万演唱会场地费,现在你一搞,这块收入,没了。谈不拢!所以第二条路也不通。

第三条路,政府发心搞专业球场,独资或者按比例合资建设,然后租给俱乐部。这是中超最可行的。可惜是很多大俱乐部所在的大城市,很多都是有很多很好的投资项目,足球场投资回报慢,规划立项,到研讨,然后搞两下,换一任领导,觉得建球场还不是优先,再缓一缓,结果就推后又推后,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球场规划,以及周边地块的用途,每一小块地的价值都可能影响很大。

结论,如果要实现第三条路,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办世界杯,借着这个名义,各个机会上演世界杯比赛的城市必须要修专业球场,也有借口,有目的地重视,但是目前中国办世界杯,还是在规划中,不确定几时正式决定申办,以及申办哪一届。


球道人

这个问题问的好?

我也一直在问。恒大不是有钱吗?有钱买进高价教练、队员,却没钱建设自己的专用足球场,这不是畸形发展是什么?

中国球迷太可爱了,花了那么大的价钱买到的球票,却只能远远观看,有时就是瞎起哄,进球了没看到,看到别人呼喊,自己也跟着呼喊。体育场举行中超比赛,去现场还真不如看电视转播清楚,当然现场看球要的就是那种发泄的气氛。我也曾经狂热的现场看比赛,现在不去了,主要是受不了现场的呐喊声。


黑脸包公669C6

作为一个房地产大国,靠房地产支撑国民经济的国家,中超球队没有专业的足球场?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买一个外援几千万欧,上亿的转会费,中超的球员年薪,让梅罗都羡慕。。所以看样子修建一个专业足球场对于财大气粗的中国企业以及企业家来说,绝对不是钱的问题。我看有的人说,是地皮的问题,首先你也没有发现有哪一个中超球队的主场是修建在市中心,都是修建在相对偏远的郊区,或者城市相对边缘地带。那么对于能玩的起中超的球队投资商来说,拿一块代表城市俱乐部主场的地皮,也不是什么问题。。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职业足球发展了这么多年,人家欧美球队乡村俱乐部都有自己的专业球场,而我们国家却没有一所像样的专业足球场呢。。有这么几个原因。1,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除了及个别的俱乐部,作为一个职业联赛,很多俱乐部的名字换来换去,今年叫这个名,明年叫那个名,换着换着球队都没有了,简直是很奇葩,为什么换。因为赞助商经常变更,导致了一个球队没有任何的球队文化,什么是球队文化,白色的皇马,蓝黑的国米,红黑的ac,还有紫色的佛罗伦萨等等,甚至胸前的广告都成为了球队文化的一部分,颜色风格就能想起一支球队,你在看看中超俱乐部部那是什么玩意儿。2,修建一所专业的足球场对于投资商来说,是背负这很大风险以及得不偿失,短期更不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又有哪个企业有信心和胆识,敢保证自己能二十年,几十年,长期支持中国足球呢?水太深了,就像本山大叔玩足球,马云入主恒大,王健林入主大连万达。。他们真的是为了足球吗,不都不打算长期在这个地方住下去,那么租房子住是不是更合适呢,显然带着跑道,能举办各种商业活动的场馆来的更实际。。。3,中国足球的氛围,以及联赛水平也有很大关系,所谓好马配好鞍。。什么伯纳乌?诺坎普?安菲尔德?威斯特法伦?老特拉福德?想想都是遥远的梦。。


多杰吉吉


恒大一直想有自己的专业足球场,钱和人力物力都不成问题,主要是一线城市的地皮早己有规划使用性质,想要改变用途必须由政府主导,各方协调解决。另外,选址非常头疼的一件事,地皮要够大,可以容纳至少六到八万人驻场观赛,光建停车场车位估计保守要一万个,交通要便利四方八达快速疏通球迷,公共交通工具要多方向且要完善、丰富。南站地块不在市中心区且交通工具少,观赛便利性较差,难以吸引市区东部和北部的球迷过去,但可以吸引南部和西部南番顺的市外球迷(市外球迷死忠较少)。你看许教授经常陪同省市主要领导到天河现场观赛,交通便利又近,领导也乐意去参与一下,如果在郊区领导才不愿意去呢,那许老板不是少了跟领导交流谈心的机会?当然,说笑而己!许老板还是愿意花钱去建一个属于自己球队的主场的,到时候不玩了,足球场还可以高价卖出多赚一笔,何乐不为?


恒大知音


数星星数数羊

这问题问的有问题。上港接手东亚4年,现在怎么可能就有自己的主场?带球场接手球队吗?而上港自己的专业足球场已经设计规划就位,18年底就将开建,在浦东锦绣东路中环外张家浜楔型绿地。设计5万座,占地面积10w平方米。而有些球队不建球场各有各的原因。如申花,从中超开始就以虹口体育场-虹口足球场为主场。这里已经是申花的象征和情怀,且早已重建为中国第一座专业足球场,所以没有自建的必要。国安-工体,鲁能-奥体中心。而恒大的主场天河体育场一直是广州恒大及前身广州队的主场,也有足够的历史传承和辉煌。恒大早有自建主场的想法,无论是资金和土地和愿望(毕竟恒大是房地产企业)但一直未能如愿,我个人认为可能更多的有政府因素在里面。从政绩、市场和体育场维护成本的因素而抑制恒大自建主场的愿望。而且体育场运营成本不低,很多球队未必能够承担的起。如果说制约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政府和资金的问题。


Eagleyin

钱不是大问题,但建设一个专业足球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中国,土地均为国有,房地产商获得土地开发权后,大多会选择建设住宅或商业综合体,然后出售来获得利润。但是体育场不一样,体育场属于文化体育用地,在城市规划审批时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需求,例如城市体育场饱和时不得新建,比如附近已有体育场时不得新建,等等,像在国外那种两个同城对手主场就隔一条街的情况,在中国你是见不到的。而且,专业足球场没有跑道,仅能用于足球比赛这一个单项体育运动,不能用于综合性赛事尤其是田径赛事,所以事实上综合功能性不强。如果一个体育场综合功能性不强,那么规划方面是很难通过审批的,规划部门会觉得这个足球场除了举办足球赛,不能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用途,比如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比如在突发自然或人为灾害时用于疏散和避难等。

所以综合考虑,在中国,要想建设一个专业足球场非常不易,中国的专业足球场数量寥寥无几,而且还有逐渐减少消失的趋势。

一个企业如果真的希望建设专业足球场,可以依托近年来兴起的足球热,并且借助如足球特色小镇建设和申报等为契机,进行申报。特色小镇是当前较为火热的城市特色产业集中区模式,在小镇内建设专业球场更容易获得规划审批。


Asaikana

其实俱乐部专有球场应该算是比较国际性的难题,比如AC米兰和国际米兰共用球场,过了这么多年应该也没解决……

具体到中国,个人觉得首先是拿地的成本,因为中国城市的土地都是国有属性,虽然说体育场馆算是有一些公益属性,但牵扯到归属权、运营权等比较敏感的话题,其实很难突破,目前国内的几个专业足球场,也都是不属于俱乐部而是属于一些有国资背景的运营公司或者干脆就是体育局系统内。毕竟动辄几万平方,还要交通便利,这块土地的拿地成本就已经是天价,体育场馆运营更是全世界的难题,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种生意只适合政府来做……

其次,从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经验来看,也没有几个俱乐部拥有养活自己的专业球场的实力和能力,尤其是我们还得看到,中国足球职业化20几年,投资的企业和投资人早已经城头变化大王旗,1994年那一届甲A联赛各俱乐部背后的投资人应该都已经换了一遍(包括国安,中信集团也把大部分股份转让给了中赫集团),这说明,其实在中国经营足球俱乐部是件不容易赚钱的生意,如果再加一个动辄投资几亿的足球场,就算是可以有些演唱会之类的活动可以有些收益,总的来说还是亏本买卖……

再次,球迷对于“圣·鲁迅球场”之类的专属球场和圣地的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过于理想主义,中国足球现在大型的体育场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比如山东济南,在鲁能迁到奥体中心(鲁能大球场)之后,被誉为“圣体”的山东省体育中心已经几近荒废;上海,虽然如今上港在造专业球场,但简单数数,虹足、八万人、源深……其实大型体育场馆并非稀缺资源,真正缺少的,是中小型的足球场,尤其是成本比较低的社区足球场,这才是政府应该去关注的方向……


搬不动的小强

目前拥有自己主场球场的只有河南建业一家。为何中超球队不能拥有自己的专业足球场,或者说不去建设呢。首先就是手续问题,建设一个专业球场需要审批各种手续,而且还需要去的场地,场地选在哪里?周围有没有配套设施?要知道,河南建业的球场也只是把航体买过来的,而不是建业自己建造的。在这方面可以说国内没有先行者。但是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啊,随着中超影响力的提升,各家俱乐部势必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自己的专业球场,未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