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总是对最亲密的人发脾气?

Aprillaura

在亲密的人面前是最真实的自己,不用伪装,也不用害怕留下什么印象。

另外越对自己好呢,在他面前也往往委屈。往往把不如意的事情通过它发泄出来。

有点儿找茬,有点儿撒娇,有点蛮不讲理,都是闹情绪。

很渴望亲密的人给自己一片爱的海洋。这些表现都是婴儿型心理。

越是长不大的人,越有这些表现,对亲密的人发火。

殊不知这样做伤害了最亲密的人。关键是最亲密的人他自己也不强大的时候,会承受不住你这样胡闹。

因此对最亲密的人好一点。另外,你也需要长大。若有烦心事儿,用健康的方式来排解情绪。

比如说自己写日记,找朋友倾诉,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回家。尽量不把情绪带给最亲密的人。

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给最亲密的人打个招呼,告诉她,不要跟你说话,等你心情好了再说。

找点方法,避免伤害你最亲的人。

心岸姐姐祝福你哦。


心岸姐姐

小伙伴们说的问题确实是个很常见的问题,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去分享下这个问题。



其实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真真真的很多,他们在外面对人很nice,在家里却脾气暴躁,真的就在“窝里横”啊!说起都是泪。

那这种在外和善,却对越亲密的人越凶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格倾向,如何理解他们呢?

表急,大仁君慢慢给你摆。

对外人和善,对家人暴烈的人格,它的伤害性在于:

第一,他们混淆了“爱与控制”。

“窝里横”人格,都是在外是条虫,在家是条龙。他们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只有在安全的关系里,才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对他们本来应该去爱的人,反而采取了“暴力”的伤害。他们的潜台词是“如果我对你发脾气,你都没有放弃我,那么我就是被爱的。”在这样一类人身上,很可能缺少一种能力,即用爱的方式而非伤害的方式来建立关系的能力。

第二,他们依靠的是虚假的力量感。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爱的人表达“我需要爱”,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需要爱的人,是把自己放在弱势的位置,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主动把自己放在弱势的位置呢?恰恰是具有强大内心的人。

而一个人用愤怒的方式表达亲密,很重要的原因是愤怒是一种“有力量”的假象,他要用它来应对自己的“无力”。

第三,他们将坏情绪传递给别人。

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告诉我们,情绪是可以传递的,如果一个人受了老板的气,回去他就会骂妻子,而妻子就会去骂小孩,小孩去踢无辜的猫。愤怒的情绪向低处流动。人们不敢在公司里对老板发脾气,只敢回家对最亲密的人发脾气。而把坏情绪传递出去,显示了这类人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一面。

看到了吧,其实他们的内心有个焦虑不安的小孩……

一、对亲密关系的矛盾心态

每个幼童在心理上都要经历“分离—个体化”阶段,即他们会小心翼翼地通过离开母亲去探索周遭的环境,也会一再回到母亲身边寻求温情、接纳和熟悉感。这个分离又和解的循环能帮助我们成长中整合自己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一旦被阻断,通常会导致成年后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所有的婴儿都有一种天然的自恋倾向,当母亲善解人意、提供安慰与鼓励时,TA认为妈妈是“完美的好妈妈”,当她没空,或无法提供安慰剂安抚时,就变成另外一个“彻底的坏妈妈”。当母亲一离开视线,婴儿便以为她永远消失,哭闹着要她回来以解除恐惧和绝望。



随着成长,幼儿逐渐能将妈妈的好坏特质统和起来,而分离的焦虑也会被取代,就算妈妈不在身边,幼儿知道妈妈依然存在,而且时间一到就会再出现,这便是所谓的“客体恒常”。

正常的幼儿两岁时,与父母的关系十分稳固,暂时离开父母会显得悲伤,但不至于大发脾气,与父母重聚时会感到高兴,但也可能因之前的分离而生气。关爱子女的母亲能理解幼儿的感受,能接受TA的愤怒而不加以惩罚。幼儿经过多次与父母分离又重聚的经验后,将发展出稳定的自我意识,爱父母并信任父母,对他人也产生健康的矛盾情绪,对人有全面认识,不会一下子觉得你很坏,一下子觉得你很好。

然而,有一部分人的幼年时期,母亲多半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应——不是过早将幼儿推开、阻挠重聚的过程(也许是由于母亲本身恐惧亲密),就是坚持幼儿与母亲保持依赖共生的关系(也许是自己害怕被抛弃极需要亲密),不论是那种方式,母亲本身的恐惧都会投射到幼儿身上,使幼儿承受过重的心理负担,也深怕被人抛弃,或恐惧受到束缚。

如此一来,他们从未培养出对人全面的认知,之所以长大后与亲密的人之间常常矛盾重重,也正反应出这段幼年时期的发展状况。当他面对亲密的关系时,可能回忆起幼年想建立亲密关系受挫,因而感受到被人抛弃的那种绝望,或是想起当初母亲过度的注意力,将他压得喘不过气。

若要挑战母亲的控制,就冒着失去母爱的危险;若要满足母亲对亲密的需求,则又有失去自己的危险。这种不确定感,让他的情绪处于矛盾之中,反应在亲密关系中,就是常常既想依赖对方,又想要伤害对方。

一方面他们常常会理想化爱人,因而是依赖的,黏人的,理想化的;

但是另一方面,一旦他发现对方不如他的意,就反弹成另一种极端,像是贬抑对方、抗拒亲密关系。

这两种心态之间冲突不断,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也非常易怒。

二、对自我形象的不确定感

对外和善、对亲密的人“原形毕露”,这类人对自己的自我形象是很不稳固的。

他们拼命想要建立稳定的自我定位,与自觉“虚伪”的强烈感觉有关,他们总认为自己是“装腔作势”。

当然,大部分普通人在某些时候也会有带上面具的感觉,例如,我们开始新工作的时候,会试图表现出一副知识渊博、自信满满的样子,当熟悉整个工作框架、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装腔作势了,也产生出了真正的自信。就像冯内果(Kurt Vonnegut)“我们都变成了自己假装出来的人物”。

然而,有一部分人,却生发不出来这样的自信,他们始终认为自己虚有其表,很害怕迟早被人发现,尤其当他们获得某种成就时,认定自己不够资格,名实不符的想法便会浮现出来。

这种长期虚假的感觉可能源自童年时期。幼年,他们有过觉得自己不够真实的感受,包括童年的时候,遭受暴力或性虐待或幼年时就被迫负担起成年人的角色,负责照顾生病的父母被迫担任实际父母的角色。

所以他们在对外的场合,可以扮演一个自己认为好的角色,一旦卸下伪装就对没能做自己感到“愤怒”,那些积聚的压力就要在亲密家人这种安全的对象那里得到释放。

而在另一种情况里,一部分人却是拒绝成长。因为早年对父母爱的停滞与固着,他仍然卡在一个依赖他人的角色里,在这些情况下,他没有发展出独立的自我,仍然扮演别人指定给他的角色,比如乖孩子,优秀的人,他担心,若扮演失败将受到惩罚,即使成功也会被揭穿,被指为骗子,受人羞辱。

这后面可能有种东西叫完美主义,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希望自己一直想尽办法保持优秀,如果稍微做得不好就会惊慌不已,但又自认为自己可以保持优秀完美,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变的,而不是处于不断改变的动态平衡中,所以当僵化的自我形象产生改变的时候,就会感觉事态无比严重,会迁怒于家人。

更有时候,他们会通过比发脾气更极端的方式来确立自我,比如通过决绝的放弃来获得满足,包括经常换工作、朋友、目标,希望借由外在环境的改变,或是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来填满内心对自我角色的不确定感。

三、内心空洞与空虚

由于内在缺乏核心的自我认同感,内外不协调的人尤其难以忍受孤独,因此想尽办法要填满内心的“空洞”。他们的感受好像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1904-1991)在A Sort of Life中描述的一种肉体上的感受:

“脑袋里无聊的感受,像是气球一样越胀越大,在头颅里形成一股压力;有时候我很害怕一旦气球暴烈,我也将失去理智。”

对发脾气的上瘾,只是想找寻新的经验和关系,以此消极逃避空虚的感受,谁叫他们常常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焦虑不安。

“他人对我采取行动,所以我存在。”有时候他们宁愿冒险伤害他人,也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不论是实际被抛弃或想象的,都竭尽努力地避免被人抛弃。

正如婴儿无法分辨母亲是暂时离开还是永久消失,他们即使经历的只是短暂独处,也觉得自己被永远孤立了。因此,当重要的人离开,或预期将别人抛弃时,便会引发TA的严重忧郁,之后更是对这个世界愤怒不已,或者对身旁的任何人生气,认为是别人剥夺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

由于独处让他想起太多负面体验,面临可能被父母抛弃的恐惧——“谁来照顾我”,所以就像无数情歌描述的那样,只有当幻想中的爱人前来解救,才能解除他们孤独的痛苦,他们的试探和伤害,其实是对爱人的依赖,吵架发火可能也是他们表达亲密的一种“坏方式”。

那为什么这个时代,对内对外不统一的人越来越多?

正如在弗洛伊德时代,歇斯底里症反映了当时压抑的欧洲文化。今天对外不一致人格日渐盛行,也反映出社会的病症。



一、陌生化社会的生存压力

过去我们有对团体的忠诚和归属感,但现代社会已经走入了陌生化生存的阶段。人们无法找到借以慰藉的稳定力量,以至于妨碍了情感的“确认”。就像小时候一样,只有对坏妈妈的分离确认,而没有找到对好妈妈的认同感。

处在这样疏离的社会中,人们习惯于自我为中心,不觉得在世界上拥有稳固的一席之地。当社会关系不能给人提供稳定的安慰力量,个人为了要建立操控感与熟悉感,便可能产生各式各样的不当行为,像自我认同感低落、人际关系恶化、孤独、寂寞、无聊的情绪、以及冲动行为、无名之火,这中间的失控与沮丧只能作用于自己或最亲密的家人。

二、对理性的推崇与对不确定的恐惧

事实上,我们整个社会对秩序有一种追求。科学追求精密,文明追求进步,我们的世界拥有各种好与坏的是非标准,然而,一个健全的社会,可以接纳多元化的事物。如果试图消除多元化,无视不确定性的存在,只会增加我们的焦虑。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社会的压力中,会对自身的各种不稳定性因素心存恐惧,也成为压力的来源,这种说不出来的压力,只能周期性找出口爆发给最爱的人。

三、深深的焦虑与不信任

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大家的角色都比较单一。今天,自我实现的途径多元化,人们对男性的要求是也要参与家庭生活,要展现丰富温柔的情感;对女性是也要建立职场角色,展现强势的一面。人们在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上开始有了各种需要平衡的东西。

在各种选择中,人们的内在焦虑会变得很高。而整个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以及信仰系统缺失,让人们的内在常常处于深深的焦虑和不信任当中。

有可能,整个时代都在支持着这样一种人格:

害怕孤单,却又逃避亲密,表现暴躁易怒,内心却又敏感空虚而软弱,四分五裂的自我认同,使精神上和情绪上的痛楚,比肉体的漂泊更让人难受。

当这些压力都在我们身上呈现时,最先遭到破坏的正是我们的亲密关系。

哎,看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其实他们也很不容易,到我们怎么更好地去理解和疗愈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他们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害怕才发脾气……

我们在尝试做的是,向您解释一种人格倾向类型的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一旦您了解到他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视角,就会更容易理解他的某些行为。那么,您就可以找到更恰当的方式对待他们。

一、理解并接受

一个对内对外并不协调的人,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害怕才表现出那些行为,他们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让自己或所爱的人陷入险境……看到了发脾气这个行为背后的脆弱,就等于为冲突和误解打开了一条理解通道。

需要了解的是,任何人冲动过火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应激行为。

为何选择应激行为,原因是你的亲人或另一半正时时处于自我“危机”的状态,这令他们变化无常,情绪暴烈。

他们可能因为一件特定的事感觉被冒犯,但满腔怒火烧的其实是积蓄已久的恐惧,他们恐惧失望,也恐惧遭人遗弃。生气的对象往往是最亲近的人。事实上,他们的愤怒或许是求助,或是在测试别人对他们的忠诚,或许是出自于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一个不断地表现出控制感的爱人,一个总是对你挑剔、对外人宽容的人,你简直烦透他了,但实际上,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他并没有那么自信,他不停地想要说服你的是“他很重要,想要被尊重”,正因为在他心里对这一点并不确定。

一位不堪其扰的妻子跟她的“虚伪”的丈夫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跟他划定了界限,她明确告诉他,你的意见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是我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有个明确的界限,什么事情你做主,什么事情让我自己做主。她发现丈夫并不是不能沟通,也愿意在某些细节上让步,而他要的不过只是一个“确认”,就是他作为丈夫的话语权在妻子这里是否得到了明确的捍卫和承认。妻子觉得,认清了丈夫的“缺陷”对她来说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容忍他的行为,也能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对外人和对家人不够协调的特征,正常与病态之间一线之隔,只是程度不一样。当我们知道对方的内在感受,就会生出更多的理解。

二、尊重改变的困难

与其逼迫对方的改变,不如为对方打开心结,留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改变。

有一位妻子是优秀的职场白领,但她在家时情绪很不稳定,总是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动不动就对家人指责,丈夫也是不堪其扰。然而突然有一天丈夫明白过来,妻子只是责任感太强,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而又无法达到,感觉到沮丧,才需要不断地抱怨缓解压力。于是,这位丈夫一再出言肯定妻子的付出,特别是在她犯小小错误的时候,表现出特别的宽容。慢慢地,随着妻子情绪得到释放,特别是当她确认犯错时丈夫觉得自己很可爱后,压力一下解除了,这也让她与家人的相处更加开朗了。

任何人的人格倾向都植根于个人的经历(也包括先天气质),所以要百分之百地“纠正”对方的行为,只会是徒劳之举。改变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过程中,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变。不如,先搁置这些“缺陷”,为对方找到确认重要性和自我价值的点,然后等待对方慢慢消化这些改变。

三、不要被卷入战争中,说“不”是家人的权力,也是对他的爱和帮助

当家人对你发脾气,我们最容易被卷入其中,因为我们自己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没办法一直做到包容。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卷入到与他们的权力斗争当中。而有时候我们顺从,他们就会越演越烈,愤怒、赌气、哭闹、负罪感……一再退让只会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对”的,从而以为可以以这种方式一再达到目的。但一再卷入又会与对方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坏游戏当中。

这其中的分界点在于我们要为自己设置底线,学会对对方说“不”。告诉对方你的底线既是你的权力,也能让对方感到自己“被保护”。

最后,这样一群“对外和善,只对亲密的人发脾气的人”,他们可能是无知觉的,自己并不觉得自己要改变,倒是他们周围的亲人“不堪其扰”。这导致亲密家人既爱TA,也恨TA。

毫无疑问,最好的改变是经由自我觉察带来的,但另一个好消息是“改变也可以由系统带来的”,当系统中某个人改变了对他人的应对模式,其他的人也必须调整,就能重新找到新的平衡状态。新的成长动力,可能最终还要依靠自己以及家人在家庭内部找到。

这样谈了一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更清楚了,如果有什么需要讨论的,欢迎大家来骚扰我哦



渡仁心理咨询师团队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脾气的,这是一种天性。内向的人,多数时候把脾气发在内心里,一旦对外发泄就异常凶猛;外向的人,随时随地可能发脾气,有点小任性;混合性的人,有时把脾气装在心里,有时把脾气发在外面。

人是有灵性的高级动物,特别是通过受教,深知脾气的负面有害性。所以,虽然有脾气,多数人一般情况能约束自己。即使发脾气也比较讲求和注意事因、对象、场合、时机。一部分自律性强修养高的人,抑制能力和转化情绪的能力非常强,往往表现的没脾气。而极少数的人,缺教养少自律,心态不正,点火就着,经常乱发脾气,很令人生厌。

从规律上讲,一般的人,在外面表现的脾气较好,但回到家里却爱发脾气;而在家里脾气好的,却在外面表现的脾气不大好。从人性上讲,对强势的人,往往表现的没脾气;对弱势的人,往往表现的脾气大。从交往上讲,关系良好的没脾气;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容易发脾气。而总是对亲近的人发脾气的情况属于一种特例,主要体现在夫妻之间,儿女与父母之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情绪转移所致。人在外面奋斗养家的精神压力很大。在外面遇到让自己心情不爽的人和事,很多时候会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家庭中来。在家里有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不自觉地小题大做,一股脑地把在外的委屈烦恼发泄到家人身上。

第二,情感需求所致。家让自己有安全感和轻松感。有的人持有“即使话有些过头,家人也会给予最大限度包容”的心理;有的人把发脾气当作是一种获取情感安慰的方式。这种心理状态,会助长发脾气的放纵。

第三,生活习惯所致。从小到大被父母宠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 成家以后,爱人比较弱势而且包容心强。所以,很少去考虑家人的感受,对家人爱发脾气已经成为一种自私的表现,惯性使然。

第四,遗传基因所致。儿女的身上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基因不好,家教不好,家庭环境不好,导致性格脾气有较大的缺陷,挑剔、苛求、暴躁、随性、狭隘,这些都是爱对亲人发脾气的诱因。

第五,受到伤害所致。年少时候,感觉父母对自己不够好,或许曾经受到过家庭创伤。所以,对父母持有较大的怨气恨意,总是耿耿于怀,以发脾气的方式进行报复,发泄过后又容易自责和懊悔。

第六,身心原因所致。年少时逆反,成年后抑郁,更年期困扰,加上身心创伤,疾病缠身,不由自主地向亲人乱发脾气,伤人痛己。对此,家人只能用更多的爱来包容,更大的耐心来改善。

第七,修为缺失所致。尽管对家人发脾气得到更多的是包容,但家人也需要尊重,而且更需要尊重。而加强个人修为,不对家人发脾气或少发脾气,才能使家庭变得和谐幸福。

生活中,人难免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但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任性而为,超过了一定的界线,不仅对家人是很严重的伤害,也会毁掉全家的幸福。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人,就应该珍惜亲情,保持理性,克己服礼。心中有爱,也中才有戒,言行才有律,才能崇尚道德,守望幸福。气少身无碍,家和万事兴。


老汉心语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就像你说的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在陌生人面前会有意无意的去收敛自己的坏脾气,克制自己的各种情绪,尽可能把自己最完美最好的一面展示给陌生人。但是在亲近的人,甚至是爱人面前我们却常常相反,有时候是控制不住自己,但更多的时候我相信是自己根本不想去控制自己。的确,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种想法,明知道自己不会,也知道会伤害别人,但是却控制不住。

其实如果一定要找到一种可能性去解释的话,我觉得胡闹是一种依赖。有时候,我们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不过是因为,你把他看作心底最信赖的人。而对陌生人,我只想让你看到最好的,那是一种虚张声势,也是一种保留,更是一种戒备,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底线亮给外人看。唯有最亲的人能看到完整的自己,哪怕很糟糕,但我庆幸,你看过最好的我,爱过最坏的我。

但是即便是这个道理,但事实上最亲近的人并没有理由无条件的去包容你的臭脾气和坏情绪,我们应该适可而止。周国平先生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我们要警惕本能,培养教养。”毕竟我们宣泄负面情绪往往都是通过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等语言实现的,争吵结束,也许压力暂时得到释放了,但该说的,不该说的话都说出来,却深深伤害了对方的心。所以,不要肆无忌惮的宣泄自己的坏脾气和负面情绪,哪怕那个人是你最亲近的人。

答者:暖心理的独泊伊河


暖心理

我是心理咨询师镜心。为什么我们把宽容和忍让都给了外人,对自己最亲的人反而总是发脾气呢?这个问题是咨询者经常会抱怨的一个问题,我在这里统一来给大家做一下解释!

愿因之一:踢猫效应。

我们都理解,情绪需要宣泄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有了坏情绪,我们要怎样合理宣泄出去呢?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公司的董事长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于是就找了个理由把身边的女秘书训斥了一段,女秘书因此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碰到丈夫在看电视,于是就跟丈夫吵了一架,丈夫一生气,以孩子淘气为由打了孩子一顿,孩子也很生气,看到墙角有只猫,于是,就狠狠地踢了猫一脚。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坏情绪就是这样不断传导的。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合理的宣泄方式应该包括散步、做运动、听音乐、找朋友倾诉等方式,但是如果我们未能将不良情绪及时地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就会导致我们以错误的方式将坏情绪传到给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总不能对着领导和同事发火啊,于是,这个坏情绪的传导对象就很容易变成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

原因之二: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刻意掩饰真实的自己,表现出谦逊、绅士、文明、有礼等行为特点。但是,人格面具下的自我是内在真实自我的某种变形,人们会感觉没有做真实的自己,甚至会感到自我矛盾和冲突。因此,当我们回到家中,面对熟悉的亲人的时候,就习惯于将这层人格面具撕下来,按照真实的自我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他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礼,宽容忍让,而到了家里却变得冷淡沉默,甚至脾气暴躁的原因。

原因之三:权力效应。

人际关系中,越是亲密的关系,人们会感觉自己的权力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家里跟父母任性,在学校里却会表现得很乖的道理,因为他知道父母会包容他,所以他就有“权力”。同样,我们对待陌生人,会感觉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很小,我们不可以任性而为,但是对待亲人,我们却会变得“放肆”很多。

虽然这些道理可以解释我们的行为,但是却不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借口。在我们的生命里,有太多的过客,太多的萍水之交,太多的利益结合,但是,

真正能给我们心灵慰藉,给我们幸福感,不离不弃,无怨无私支持我们,爱我们的,永远都是我们的亲人。

请给我们最亲密的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善待、多一点欣赏、多一点抚慰,少一点指责、少一点伤害、少一点挑剔、少一点冷漠。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值得你爱的人!


镜心谈心

人类作为地球最高智慧体,加上又有着情商做扶持。可往往这两个技能,都表现给了陌生人,反而对于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总是一副不耐烦乱发脾气的态度样子!这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一种怪毛病。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对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发脾气呢?无论是父母或者是恋人夫妻,经常会动不动就一副很火爆的性子呢?

其实完全是因为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总是给我们一种安全又可靠的感觉。于是就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的表现给他们看见。当然这种表现,往往都是我们自身,很负面的情绪。而这只因为我们平时都在外面受了气,又出现太多太多的原因,不得不憋在心里。这时候要是回到了家里,本来就心情不好又加上最亲密的人,啰嗦着关心的时候,那就会办法那个破脾气!

也许作为每一个人,都在心里面自认为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原谅自己的破脾气。才导致自己会敢于那么发脾气给对方!其实全是因为一个“信任”,然后产生我们发泄的表现。当发泄脾气出来以后,虽然会对不起最亲密的这个人,可是我们最多内心愧疚,却不会感觉害怕会失去对方的情形!

而且作为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他们都是最了解我们自己的。那就总让我们自认为,对方会原谅我们对他(她)发脾气的。于是就和你让自己自然而然的有了情绪时,脾气就不受自己控制了。如果是在外面的人,我们反而很多人都很会忍受那份脾气!所以说实话作为每个人,其实最愧对的往往都是自己身边最亲密的。

其实身边越是有利益关系的普通人,越能让我们本身的脾气受到控制。这可能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人往往都是很虚伪的。而对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就是喜怒哀乐很自然就发泄出来的。这才是一个人在最安全可靠的环境下,才会表现出来最真实的样子。然而每个人都是每天在外受气很多,于是对身边的人都是出现最多发脾气的情绪!当冷静下来的时候,自己想想这也确实蛮对不起他们的!



真情花圆

首先,你的问题,已经告诉了你一半的答案:“最亲蜜的人”。对,没错,只有最亲密的人才鸟你,你对不相干的人发脾气,谁鸟你?

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大量的人,经常干这事:“不浪费任何一个语言暴力的机会,可能他(她)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一时的疼快。”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和责骂自己的子女,反正原则是越亲近越伤害。

其中有些自省的人,骂完以后想想,自己也会痛苦。但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的人似乎更多。那些缺乏自省能力的人,如果要想让他(她)们理解语言暴力的不好,他(她)们是很难感受到的。我觉得可能有二个原因:

2,这类人沉浸在自己身上,缺乏体谅别人,他们平时说的每句话,那句会伤害人,对于至亲的人,他们都不一定能意识的到,更别说伤害外人了。那些经历和你不一样的人,你觉得说的是句随意的玩笑话,而别人却不一定认为,你觉得无所谓,而当时可能深深的伤害了别人。

所以佛在大经里教给我们善护三业,头一个就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现在一般人对人,人家有小小的过失就恶意地批判。

个人受自己的经历和认识的限制非常大,不要轻易评判,更不要轻易指责。

更多的时候,指责别人的时候,责任却恰恰在自己呢!不信,当你生气,指责别人的时候,你先用照妖镜先照照自己,变成了什么……



生动爸爸

身心原因

年少时逆反,成年后抑郁,更年期困扰,加上身心创伤,疾病缠身,不由自主地向亲人乱发脾气,伤人痛己。对此,家人只能用更多的爱来包容,更大的耐心来改善。


家庭原因

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 这是我们对待家人的时候存在着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对母亲,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事情原因

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情话秦说

首先,发脾气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宣泄方式,只是有的人频率高一些,而有的人发脾气的次数少;有的人强度大一些,而有的人连发脾气都是不瘟不火的。那么,那些所谓很少发脾气的人,是不是与常人相比,他们就不怎么需要宣泄呢?其实也不是,只是他们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去宣泄了。

就心理学视角而言,人的情绪是需要一个“出口”和一个“平衡点”的,所以宣泄和补偿是人赖以生存的两种心理机制。每个人都需要宣泄而且也都会宣泄,只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宣泄。因为发脾气毕竟还是会带来些许后遗症的,会对自己的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在职场、社交场合也可能引发负面口碑;还有一旦发脾气受阻或者被强烈刺激到,还有可能在后续升级为更伤人的暴力事件……所以,大部分“社会人”还是会有意地克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即使遇到应激事件也尽量保持冷静,哪怕心里面已经暴揍对方好几顿了,但是脸上还是要戴着所谓“成熟淡定”的面具。

而唯独在面对身边最亲密的人的时候,是可以摘下沉重的面具的,让自己活得更舒适自在一些……因为这里是家,身边都是亲人或爱人;因为这是里“老友记”,身边都是熟悉彼此的闺蜜或兄弟。我不需要在你们面前有任何伪装,而且也伪装不了,你们实在太了解我的各个方面了。我在你们面前可以有一说一,而且说到尽兴,甚至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近期积压的负性情绪,对着你乱发一通,然后发完脾气后,你我之间也不会有隔阂、也不会记仇、甚至彼此都心知肚明,刚刚的发脾气其实并不是针对当下这个人、这个事,而是我在那个点可以任性地借题发挥、寻找到了一个出口而已。

所以,从某个视角而言,是否发脾气也是一种验证彼此亲密关系的一个标准哦?!


鹈鹕心理

1、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了公司同事,上司领导,希望这样做,可以维护好周围的同事关系,同时能更好的上升。

但是呢,经常对别人保持一张笑脸,把其中的苦都自己默默承受了。我们始终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把负面情绪都宣泄掉。这样至亲的父母和爱人就成了最佳的第一选择。

因为在潜意识中,无论我们怎么对他们,他们都不会离开我。事实情况确实如此。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父母,任何其他的人都不会一直当你的受气包,除非他心理有问题。

每一个容忍你小脾气的人,都是爱你的人,不要拿这个当做自己肆无忌惮的理由。如果你不珍惜,迟早有一天他的耐心会被挥霍的一干二净,这时你就追悔莫及了。心怀感恩去面对生活,面对容忍你坏脾气的人,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把脾气留给给你气受的人,身边之人是用来呵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