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地震,兩千多人遇難,州府所在地結古鎮90%的民房倒塌。震後中國建築學會組織多位國內一線的建築師,在玉樹進行了一次公共項目的集群設計,包括博物館、行政中心、市民廣場等等。

現在這些建築都已經投入使用,它們給玉樹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青海玉樹的州府所在地結古鎮,市中心一個有藏民交易首飾、古董的露天市場。

“結古”在藏語中是“貨物集散地”的意思。結古鎮連接青海、四川和西藏,是長江流域中第一個人口密集的地方。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2010年的地震,讓這裡90%的房屋倒塌。城市變成一片廢墟。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震後新的城市在大量援建中生長出來。露天集市對面的玉樹州博物館,就是援建的核心項目之一。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設計。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文化是建築的靈魂,設計要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何鏡堂

“我們作為建築師,面對這樣一個地震的災難,如何讓這個城市重生,如何給當地老百姓一個新的生活的嚮往,這是社會的責任,一個建築師的責任。”

博物館的位置在城市的中心,三條河流和三個主要方向的道路在此交匯。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考慮到城市中心地帶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做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一樣的大廳。這個高度是根據整個城市的空間,跟周邊的關係,經過研究得出來的,能夠控制得住這個城市。但是也不是很壓抑。遠遠就看見它,就成為城市的一個地標。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以高聳的轉經筒為中心,城市鋪展開來。玉樹又重新成為了青海數得上的貿易重鎮,人們也逐漸恢復了震前的生活習慣。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這個轉經筒的周圍是用廊圍起來的一個院落,當地人習慣在院落裡面曬曬太陽,院落是傳統中人與人交往的地方,我們尊重了當地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過去這個地方叫犛牛廣場,是每年的冬蟲夏草交易的地方,地震之後的第一次冬蟲夏草交易,就是在這個大廳和院子裡舉行的,又恢復了地震前的一種生活的情況。老百姓就感到這個城市是自己的城市,有自己的生活的場所。”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現在的玉樹城區,地震的痕跡已經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包括玉樹博物館、格薩爾廣場、康巴藝術中心在內的震後“十大建築”陸續投入了使用。人們的新生活也由此開啟。

• END •

旁白: 田川 導演:毛璇 攝影: 劉崢 攝助:李仇豪

他在震後的城中心建了一個30多米高的“轉經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