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來自入殮師的死亡教育課,我想是時候認真地討論一次生與死了

在中國,死,一直是一個難以碰觸的禁忌話題。可是即便提不得,碰不得,卻也避不得——我們每個人的歸宿都是墳墓。人死後會發生什麼呢?

十年前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告訴大家,人死了並不是“入土為安”四個字那麼簡單。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死後儀式,方可走向下一程。

一堂來自入殮師的死亡教育課,我想是時候認真地討論一次生與死了在十年後,也就是現在的中國,遺體會被送到殯儀館的冰棺中冷凍。

有人為你沐浴穿衣,整理儀容,最後體體面面地推入爐中火化,變成殮入盒中的骨灰。

這是離開人間的最後3個步驟,由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也就是“入殮師”來幫助完成。

而這都是一個人死後所不知道的事。

今天,讓幾位入殮師來告訴你,給逝者化妝與火化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畢竟談論死,是為了更好地生。
​Q:給死人化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那種冰涼的觸感,好像能一直冰到人的心裡去”

網友@地環兒 是北京東郊殯儀館的一名入殮師,主要做遺體化妝。

日常的工作是“為逝者沐浴,穿衣,化妝,一些特殊遺體也會進行修復”。

她的頭像是自己參加cosplay的照片,個人介紹是看上去有些中二,但又和工作無比契合——“世界會記得誰來過”。

而我注意到她,是因為她在悟空問答的清明專題“只因離合是悲歡”裡,孜孜不倦地答了好幾個關於殯儀館的小眾題目。

在成千上萬個關於生與死的討論中顯得尤其執著與努力。

一堂來自入殮師的死亡教育課,我想是時候認真地討論一次生與死了​爬完她的全部回答,我才知道,中國開設殯儀專業的學校一個手就能數得出來。

@地環兒 和她原本就不多的同門學過“殯葬心理,遺體化妝,殯葬文化,輓聯寫作,插花,殯葬禮儀”這些理論課程。

之後,再走上一線實習,最後只有10%-20%的人會選擇留下。

作為一名剛入行的女入殮師,常常有人會問@地環兒 會不會害怕。

她說,習慣了就不害怕了,不過第一次實習的時候,她按當地習俗給逝者手裡放手抓飯,“那種冰涼的觸感,好像能一直冰到人的心裡去”。

給死人化妝並不難,難的是心態。

@地環兒 坦言自己一度不想在殯儀館工作,在這裡每天都有太多的意外,有太多人被生活逼到絕境。

“每天醒來,開始工作,殯儀館內的哀哭聲就不絕於耳,一直持續到下班,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心情很難愉悅得起來”。

即便如此,她依然堅持了下來。

被網友問到原因,她很耿直地在回答裡寫道:

“我大學學的就是這個專業,除了我喜歡這個工作以外,可能其他的工作我也做不了。最重要的是,我熱愛我的工作。

一堂來自入殮師的死亡教育課,我想是時候認真地討論一次生與死了“希望因為我能讓更多的人沒有遺憾,生的人回憶起離開的親人不是他們猙獰的遺容,走的人如有一絲靈魂也能安然。”

死亡教會了她尊重生命與熱愛生活,而她想將這些教給更多人。

“最難的就是對色彩的認識和審美的培養,畢竟家屬最終看的是臉兒”

相比還是小新人的@地環兒 ,悟空問答上的另一位入殮師@擺渡2196 ,則從ID到經歷都更具傳奇色彩。

他先在殯儀館做了兩年遺體化妝師,之後又轉去做火化工,直到現在。

清明鄰近,許多網友因為他的回答而得到精神上的平靜,並稱他為“生死之間的擺渡者”。

一堂來自入殮師的死亡教育課,我想是時候認真地討論一次生與死了這樣的工作體驗,看上去除了服務的對象異於常人,似乎沒有什麼特別。

但站在比任何人都更接近人性的生死場中,入殮師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往往遠超工作本身。

@擺渡2196 聲稱自己“第一次開始考慮關於生死這個話題”,就是因為9年前的一次遺體整容。

一個被工程車碾死的中年男性,被工友送來殯儀館。

對著不成人型的屍體,猜想“他應該很強壯,不過在上百噸的大傢伙面前就是一塊會活動的肉,不知道有沒有想過自己死了會是什麼樣”。

但他一定沒有想過,在仍然活著的家屬眼中,他會是這個樣:人丟了或是人死了,都不及一支疑似被偷走的手機與賠償款重要。



​Q:給死人火化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八年裡我大概燒過一萬五千具遺體,單人單日最高燒過33具。”或許是跟上面的經歷有關,一年後@擺渡2196 轉去做了火化工。離活人更遠,離死人更近。八年燒過一萬五千具遺體,最多的一天燒了33具。

一堂來自入殮師的死亡教育課,我想是時候認真地討論一次生與死了

​​最後他調侃自己:“這麼多年火化工做下來,我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動手能力大漲。”這樣真實又瑣碎的細節,意外喚起了網友對已逝親人的記憶:

一堂來自入殮師的死亡教育課,我想是時候認真地討論一次生與死了網友們說他是“生死擺渡”,他笑答自己只是“渡人渡己”。

而將他每一篇回答悉數讀完的我,卻覺得他是真正的“向死而生”。知死而後生,所以更珍惜與熱愛生活。

他在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參透了生與死,也渡了你和我。

雖然遲來,但總歸是補上了一堂來自入殮師的死亡教育課。

我想,是時候認真地討論一次生與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