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族到奴隶!奴隶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国民性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古代是否也曾经有过和西方一样的贵族精神?元明时期的流氓文化有哪些具体现?清朝的奴隶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从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魏晋时期的士族文化、宋元时期的平民文化、元明时期的流氓文化,再到后来清朝的奴隶文化这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四次转折,每次国民性格的转换都和专制制度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

一、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

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遵守信义

比如,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打仗,很讲究战争规范: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时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时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时不能实施偷袭等等。这些都是春秋时期贵族文化的体现。

2、珍惜荣誉

1793年1月21日,法国大革命正值高峰,路易十六和皇后被送上了断头台。在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句:对不起,先生。这就是贵族文化的首要特质一一优雅。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对杀气腾腾的刽子手,留下的也是一段坦然的遗“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怨恨的怒火。"可见贵族对自己荣誉和风度的珍视。几分钟后,路易十六和皇后便身首异处了。

其实,珍惜荣誉的人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很常见。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在战争中阵亡,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竟然是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正冠而死。

3、崇尚勇敢

春秋时期的贵族特别崇尚武力,上古贵族几乎都是武士,贵族男子也都以当兵为职业。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就包括射箭这一项。楚康王继位五年没有战事,竟然认为是自己的重大失职。这种尚武的精神影响了后代很久,一直到唐朝都还存在,所以唐代的边塞诗很发达。不过这种尚武的精神到了宋代以后就慢慢消失了。宋朝对武力的贬抑,导致中国人

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有人甚至说,即使“率兵数十万收复燕云十六州",也赶不上状元及第时候的荣耀。宋代男人开始失去尚武精神,不再追求强健体魄、立功疆场、马革裹尸,而是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浅吟低唱。整个民族,开始朝文雅方向发展。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到了后来就慢慢衰落了,开始和西方的贵族精神分道扬鑣,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贵族阶层在西方一直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到17世纪,而中国的贵族社会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基本消亡了。

西方贵族阶层之所以能够延续,主要在于他们分家的方式。西方贵族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爵位、财产都只传递给一个儿子,保证了贵族家族的地位、财产的高度稳定。但是中国社会不同,秦始皇在建立皇帝制度以后,就必须要彻底消灭贵族阶级,他采用“诸子均分制",贵族阶层由此消亡。

二、魏晋时期的士族社会

贵族社会并不会一夜之间就消亡,强大的历史惯性决定了汉代不可能一步跨入平民社会,贵族制借着汉代的“荐举制"借尸还魂。所谓荐举,就是地方官推荐地方上的人才来当官。

地方官在荐举人才的时候,自然会从自己最孰悉的上层社会中寻找,这就导致了官位基本上仍被上层社会垄断,阶层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封闭的、不流动的状太这时,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贵族精神的第一次下行,出现了整个社会的士族文化面貌,这个时代的士族文化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1、重视门第

在士族社会里,既然没有贵族阶级的世袭制度,出身家教森严的豪门大户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平民仍然没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整个社会的阶层基本是固化的。一个家族的文化积累和门风传统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士族对家族教育非常的重视,家书、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的兴盛。

南北朝集大成者一一《颜氏家训》,就是士族家族教育的经典。

2、蔑视权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皇权不断更迭的背景之下,社会上的世家大族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很多士族的富贵程度远胜于皇族,这也导致了天子只能和士族分享权力,有的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王权变得不再具有权威,士家大族反而变得更加有独立性,最终导致了蔑视权贵这样的社会风气。

3、挑战名教

因为当时政治权威崩溃,当初所确立的儒家也就不可能再是唯一的价值体系。既然儒家学说不能一统天下,又没有什么政治前途可以追寻,当时的文人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人认为生命不应该被伦理教条束缚,因此冲破名教约束就成了士人普遍的精神风貌。

三、宋元时期的平民文化

任何文化的转换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贵族文化不可能一下就过渡到平民文化,所以在汉代就发明了荐举制,贵族文化借尸还魂,这才形成了士族文化。同样,尽管科举制在隋朝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代荐举制的做法还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也不可能一夜之间突然消亡。所以,隋唐时期基本上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宋代尊文抑武,把整个民族的读书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科举考试上,也让社会各个阶层可以通过考试自由流动,从而打消他们叛乱的动枧,以达到更好地控制社会的目的,所以,宋代统治者对科举制相当地重视,并把它作为唯一的选官途径,所以,宋代平民才真正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并最终形成一个阶层流动的平民社会这种平民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

1、皇权独尊

宋代政治权力高度统一,再也没有世家大族和皇帝抗衡,所以,宋代皇帝才可以对政治制度进行大幅度修改,而不会遇到什么阻力。贵族和士族阶层消失的直接后果就是皇权独尊。

2、民间自由

宋代以前,中国社会等级极为森严,但宋代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前朝更加自由和平等。国家不再把人通过阶级,户籍固定在一个地方,人口开始大面积流动。之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所谓游侠,还都是很个体化的,但宋代平民获得了远远超过前代的人身自由,整个社会开始自由流动,既有纵向的阶层流动,也有横向的地域流动,原本分层的固定等级秩序被废除了,开始出现江湖世界。

3、市民文化

宋元时期平民文化促进了俗文化的发展,更为平民喜闻乐见的白话小说和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因为民间教育的普及,平民百姓通过科举不断涌入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开始大面积接触。雅俗之间就没有了所谓严格的界限,中国文学终于开始在宋代开了以口语化为标志的民间语言写作的先河。以元朝为例。在唐宋时期一直处在主流地位的诗歌散文,到了元代一下子就失掉了主要优势。突然一下,俗文化开始取代雅文化成为主流,汉族的精致的上层文化诗词歌赋对蒙古人没有吸引力,但他们能看懂戏的内容,读书人既然不能参加科举,当然会大量投身于剧本创作。正因如此,元朝的戏曲获得了空前繁荣。

四、平民文化向流氓文化的转换逻辑

平民文化过渡到流氓文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文化精英阶层的消失

汉民族几十年的抗元战争,带来了一个最可怕的后果,大量的文化典籍被毁掉,名臣儒士被残杀,精英文化阶层整体消失。元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出于对汉文化的畏惧心理,切断了汉族士大夫的人生前途,科举制一度被取消,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第一次从“四民之首"跌到了“十丐九儒"的地步。

2、统治阶层的精神基因

元明时期的统治者在整体文化素质上远逊于宋朝和清朝。明朝还有个皇帝叫朱厚照。流氓皇帝是他的专有标签。在位短短十几年,收了一百多个流氓做义子。在扬州到处追逐处女和寡妇。他的继承者明世宗则是性变态,公开要大臣们进献春药,有时候一天临幸数十人。明朝官员以向皇帝进献房事秘术来争宠,胡宗宪因贪污被指控后,“献秘术十四,帝大悦。

3、流氓阶层和权力的结合

元朝作为异族,没有自己一套意识形态,儒家礼义又被废弃不用,结果全国上下道德水平迅速滑落,社会风气持续恶化。越来越多的汉人由于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开始选择攀附权贵,出现了流氓阶层和专制权力之间的高度结合。当时元代的泼皮无赖多到连元朝皇帝都不得不专门派人研究对流氓横行的处理意见。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开始出现流氓化的趋势。

五、清朝的奴隶文化

中国国民性经由贵族文化、士族文化、平民文化、流氓文化,而最终演化为清朝的奴隶文化,成为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中的最低谷。贵族文化的对立面不是平民文化,而是奴隶文化。因为平民文化尚可以讲究独立人格,但奴隶文化之下,贵族精神里强调遵守信义、珍视荣誉和勇敢尚武的精神内核都完全被抽空,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

为了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严密控制体系之下,清朝统治者连儒学的人格追求,也作为打击对象。清代皇帝就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过于在乎自身的名誉,就会妨碍他全新全意地为皇帝服务,妨碍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奴才,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皇帝甚至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否则就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在清朝绝不是偶然现象。久而久之,很多大臣干脆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成为一个有才干,有风度,没思想,没坚守的奴才。春秋时期讲究人格尊严、珍视荣誉信义的贵族精神到了这个时候,才算完成了一次彻底的堕落。

六、国民性演变和专制权力的关系

中国国民性的每一次转换都和中国社会的权力性质和专制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第一次从贵族社会到士族社会的转换,就是因为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需要废除贵族阶层;第二次从士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换,就是因为科举制的建立和普及,造成了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第三次平民社会到流氓社会的转换,则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的精神基因以及专制制度对流氓阶层的利用。

国民精神的演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的背后其实投射出的是一个国家权力性质和专制制度的发展脉络。有什么样的权力,就会有什么国民。

当代人呢?你觉得呢?

对此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