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是“读博”还是“赌博”?

最近两天,两个朋友向我征求是否读博的建议,以及探讨读博的利弊。

对于读博这个话题,有说前景美好,为未来累计资本和能量者;也有认为前景不明,读博等于赌博,或许是虚度光阴。

那么,客观说,读博的前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每年能读博的,有多少人?

目前,虽然有议论宣称博士学历贬值,但是,从国家每年的博士招生体制规模上来说,全国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70余万人,博士生招生仅7万余人,基本上接近10:1,单从招生数量而言,博士生还是属于高等教育中精英人群。

攻读博士:是“读博”还是“赌博”?

2.能够读博的途径,有哪几种?

①直接攻博

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国家规定一些专业范围内,选拔具有学术型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生入学资格的招生方式。

2010年以前已在教育部备案开展招收直博生工作的高校,招生专业一般为基础学科,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本校博士生招生计划的10%;其他高校可在本校理、工、农、医学科门类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专业内招收直博生,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本专业招生人数的20%。

②硕博连读

一些重点高校,对本单位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拟进行硕博连读的学生,根据就读高校的规定提出申请,并通过招生单位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或考核(通常为面试),被录取后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

③普通招考

指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大学,面向已经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或即将毕业的应届生(同等学力考生,需具有本科学位),选拔博士生的招生考试方式,即通常参加博士统一笔试、复试,进行录取的传统模式。

④“申请考核制”报考博士

其实,本质上,该种招生选拔形式是普通招考博士的一种形式,可以说是对普通招考形式的补充或完善。特殊之处在于,考生主要通过综合面试,而非主要通过笔试取得入学资格。

“申请考核制”,顾名思义,考生按报考程序提出“申请”,由导师组或面试组通过“考核”而不是“笔试考试”录取博士研究生。

该种形式下,通常对考生的报名条件有所提高;目前,为扩大博士生导师招生自主权,除上述直博和硕博连读方式外,各重点高校基本均已采用或试点该种选拔方式录取博士研究生。

3.博士生的必备能力,是哪些?

首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做科研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博士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如果说本科生是跟着老师学习通识专业知识,是在学习“是什么”的阶段;硕士生是跟随导师学习专业性技能和研究方法,基本进入“为什么”的阶段;而博士研究阶段,从应然角度理解,一个合格的博士生至少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从事的是开拓性研究,是发现“有什么”的状态。

看到过一个非常形象地呈现本科、硕士与博士到底有何区别的示意图,非常生动的一组图画,而且感觉非常有道理,分享大家:

攻读博士:是“读博”还是“赌博”?

攻读博士:是“读博”还是“赌博”?

攻读博士:是“读博”还是“赌博”?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合格的博士生,接触的或研究的应该是自己所研究专业放心的最前沿领域,甚至是自己的导师都未曾做过的。

其次,真正的博士绝对不是社会上所流传的“傻博士”,真正的博士,一定要具有超强“会写、会讲”能力——写出高水平的论文、讲出高深的道理。

能够写高水平论文、而且要把论文发表于高水平刊物,已成为了博士毕业的标配。

没有这两样本事,基本不要想进入高水平大学读博,进去了,也不用想能够顺利毕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出现了一批七年级、八年级,甚至九、十年级资深博士研究生的根本原因。

其实,博士的学制是三年,但真正三年毕业的,可以用凤毛麟角形容;有很多博士尤其工科的博士,五年左右毕业算事正常情况;甚至十年八年都毕不了业,最后不得已分流为硕士毕业,乃至退学或博士学业不了了之。

仔细分析起来,目前博士毕业要求较高固然是一方面,但如上所说的两种类型的能力,尤其博士做科研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

如果上述两种能力不足,再加精力投入有限,出现博士论文无法开题、博士论文卡壳、甚至论文外审无法通过等问题,就无法避免了;读博或许真的成了“赌博”,博士毕业基本也就是黄粱一梦了。

攻读博士:是“读博”还是“赌博”?

4.博士毕业发展前景,会如何?

通常而言,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有这么几条常见的出路:

①科学的花园深度耕耘

绝大多数非定向就业博士生会选择进入科研单位、高校等研究机构做研究,走向讲师、副教授、教授或相应职称的学术研究之路。

其次,选择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再进行就业,出路基本同上。

②墙里开花,墙外香

博士生的智商,已经毋庸置疑;还有部分情商也很出众的博士生,会活学活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

如我们所熟知的李开复和吴军博士,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训练,先用一定的科研时间,以十几年磨一剑的精神,达到了专业领域内某种高度;然后,“墙里开花,墙外香”,拓展新的领域和人生境界,以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成为人生赢家,乃至成长为很多人的人生楷模。

③学者官员与官员学者

博士研究生中,还有一类特殊群体,主要是指定向就业攻读博士的学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职博士生。

这类人员多是已经工作且小有所成,或为了改变自己所处环境,选择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这类人,毕业后基本回到原单位继续发展,通常拿到博士头衔也意味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一般而言,渐渐会以学者型或技术型官员身份亮相,当然也有的慢慢成为了官员学者。

5.有无必要读博,如何定?

关于读博,网上曾经热炒过这么两篇文章:《浙大硕士放弃读博改卖面包:工作开心最重要》、《为了读博被我辞掉的年薪20万的工作,如今努力也找不到了》。

单从个人角度而言,前者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也无可厚非;而后者是也不具有标本意义,毕竟好工作随时有,关键看能力啊!

①到底该不该,或者有没有必要选择读博?

我认为,先认清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才是第一位的。

不可否认,读博的群体中,更多的人真正是为了科研和学术追求。但是,现今也有很多人选择读博的理由千奇百怪:不好就业躲一躲、工作体面收入高、头衔好听有面子……

②读博,就是为了躲一躲?

如果选择读博,真的只是将在高校当作就业的避风港,将博士作为观望台;那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读博真的不是一个好的避风港或观望台!

因为,这个读博的“港或台”,经常有“雷电”光顾,搞不好,学术不端或论文查重等“雷电”会劈到头上,导致灰头土脸;甚至,手里还算可以的一手牌,有可能会因为这个避风行为,最后打得稀烂!

当然,如果说目前不愿意工作,暂时避一避就业的竞争压力,终极目标还是希望进入大学当老师,或者从事科研工作,那选择读博还是非常对的。其实目前的现状看,想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读博已经不是躲一躲,避一避的问题,而是你必须认真投入的必经之路。

③读博,为了高收入

攻读博士:是“读博”还是“赌博”?

曾经,有一种观念,认为读书意味着清贫。目前,这个观念应该基本扭转过来了。

但是,读博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有高收入,这与所就读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行业、工作有较大关系。

客观而言,读博除了最终能获得一个博士头衔、个人科研能力等能够得到较好训练外,读博出来,保持体面的生活,乃至超出平均生活水平,还是比较可以预期的。

所以,如果读博士为了高收入,乃至快速成功,也基本找错了实现梦想的途径了。

但是,如果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很早确立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意识,且规划得当,仅将读博士作为自己人生规划的一环的话,则另当别论了。如目前出现的一批90后博导,其快速成功的基石之一,就是博士研究经历。

④是否读博,还是应回归本源

回忆下,咱们前面那个图,什么才是博士生应该做的!

读博,应该是为了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世界。你读博期间对学术或科学的钻研,是为了 “钻”出成果,取得一定程度科学的结晶。

图中的英文字母PH.D ,大家都知道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缩写,而“Doctor of Philosophy”原意又是什么呢?

从历史角度考察,这里的Philosophy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哲学”的意思,它应该更多是哲理和智慧的意思,因此,博士的终极意义不是学历,而是对哲理乃至智慧的追求。

PH.D,或者说我们的博士,对其专业范畴的理论、知识及发展等都具有相当的研究和掌握,不仅仅有能独力进行研究,更应该也必须对所研究专业或学术方面有所建树。

正如一篇评论里所说:博士者,乃一小撮躲在象牙塔里穷极宇宙奥秘的人,因其“博大”而为“博士”。

攻读博士:是“读博”还是“赌博”?

正本清源,如果明确到这一层,是否读博,估计几乎就不存在的所谓“该不该”或“有没有必要”的问题了。

当然,对上述分析和解释,肯定很多人会说过于理想化和脱离现实;没错,果真如此的话,估计我们每年的几万博士招生计划,可能有不少学校会无人报考。

但是,现实也不能脱离理想过远,不然现实也终将成为无线的风筝。因此,对于读博与否,一定要清晰的认识,还有要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还是在考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现实情况以及能够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时间后,理性决定是否选择读博,比较靠谱,对自己也更负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