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讀博士:是“讀博”還是“賭博”?

最近兩天,兩個朋友向我徵求是否讀博的建議,以及探討讀博的利弊。

對於讀博這個話題,有說前景美好,為未來累計資本和能量者;也有認為前景不明,讀博等於賭博,或許是虛度光陰。

那麼,客觀說,讀博的前景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1.每年能讀博的,有多少人?

目前,雖然有議論宣稱博士學歷貶值,但是,從國家每年的博士招生體制規模上來說,全國每年碩士研究生招生70餘萬人,博士生招生僅7萬餘人,基本上接近10:1,單從招生數量而言,博士生還是屬於高等教育中精英人群。

攻讀博士:是“讀博”還是“賭博”?

2.能夠讀博的途徑,有哪幾種?

①直接攻博

國內一些重點高校,在國家規定一些專業範圍內,選拔具有學術型推免生資格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直接取得博士生入學資格的招生方式。

2010年以前已在教育部備案開展招收直博生工作的高校,招生專業一般為基礎學科,招生人數原則上不超過本校博士生招生計劃的10%;其他高校可在本校理、工、農、醫學科門類國家重點一級學科的專業內招收直博生,招生人數一般不超過本專業招生人數的20%。

②碩博連讀

一些重點高校,對本單位已完成規定課程學習,成績優秀,且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學碩士生中擇優遴選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擬進行碩博連讀的學生,根據就讀高校的規定提出申請,並通過招生單位組織的博士生入學考試或考核(通常為面試),被錄取後進入博士階段的學習。

③普通招考

指具有博士招生資格的大學,面向已經畢業獲得碩士學位或即將畢業的應屆生(同等學力考生,需具有本科學位),選拔博士生的招生考試方式,即通常參加博士統一筆試、複試,進行錄取的傳統模式。

④“申請考核制”報考博士

其實,本質上,該種招生選拔形式是普通招考博士的一種形式,可以說是對普通招考形式的補充或完善。特殊之處在於,考生主要通過綜合面試,而非主要通過筆試取得入學資格。

“申請考核制”,顧名思義,考生按報考程序提出“申請”,由導師組或面試組通過“考核”而不是“筆試考試”錄取博士研究生。

該種形式下,通常對考生的報名條件有所提高;目前,為擴大博士生導師招生自主權,除上述直博和碩博連讀方式外,各重點高校基本均已採用或試點該種選拔方式錄取博士研究生。

3.博士生的必備能力,是哪些?

首先,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做科研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博士生必須具備的能力。

如果說本科生是跟著老師學習通識專業知識,是在學習“是什麼”的階段;碩士生是跟隨導師學習專業性技能和研究方法,基本進入“為什麼”的階段;而博士研究階段,從應然角度理解,一個合格的博士生至少在自己的研究範圍內從事的是開拓性研究,是發現“有什麼”的狀態。

看到過一個非常形象地呈現本科、碩士與博士到底有何區別的示意圖,非常生動的一組圖畫,而且感覺非常有道理,分享大家:

攻讀博士:是“讀博”還是“賭博”?

攻讀博士:是“讀博”還是“賭博”?

攻讀博士:是“讀博”還是“賭博”?

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合格的博士生,接觸的或研究的應該是自己所研究專業放心的最前沿領域,甚至是自己的導師都未曾做過的。

其次,真正的博士絕對不是社會上所流傳的“傻博士”,真正的博士,一定要具有超強“會寫、會講”能力——寫出高水平的論文、講出高深的道理。

能夠寫高水平論文、而且要把論文發表於高水平刊物,已成為了博士畢業的標配。

沒有這兩樣本事,基本不要想進入高水平大學讀博,進去了,也不用想能夠順利畢業;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學出現了一批七年級、八年級,甚至九、十年級資深博士研究生的根本原因。

其實,博士的學制是三年,但真正三年畢業的,可以用鳳毛麟角形容;有很多博士尤其工科的博士,五年左右畢業算事正常情況;甚至十年八年都畢不了業,最後不得已分流為碩士畢業,乃至退學或博士學業不了了之。

仔細分析起來,目前博士畢業要求較高固然是一方面,但如上所說的兩種類型的能力,尤其博士做科研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

如果上述兩種能力不足,再加精力投入有限,出現博士論文無法開題、博士論文卡殼、甚至論文外審無法通過等問題,就無法避免了;讀博或許真的成了“賭博”,博士畢業基本也就是黃粱一夢了。

攻讀博士:是“讀博”還是“賭博”?

4.博士畢業發展前景,會如何?

通常而言,博士研究生畢業後,有這麼幾條常見的出路:

①科學的花園深度耕耘

絕大多數非定向就業博士生會選擇進入科研單位、高校等研究機構做研究,走向講師、副教授、教授或相應職稱的學術研究之路。

其次,選擇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博士後出站後再進行就業,出路基本同上。

②牆裡開花,牆外香

博士生的智商,已經毋庸置疑;還有部分情商也很出眾的博士生,會活學活用自己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

如我們所熟知的李開復和吳軍博士,他們通過自己的專業訓練,先用一定的科研時間,以十幾年磨一劍的精神,達到了專業領域內某種高度;然後,“牆裡開花,牆外香”,拓展新的領域和人生境界,以自己的專業知識,逐步成為人生贏家,乃至成長為很多人的人生楷模。

③學者官員與官員學者

博士研究生中,還有一類特殊群體,主要是指定向就業攻讀博士的學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在職博士生。

這類人員多是已經工作且小有所成,或為了改變自己所處環境,選擇在職攻讀博士研究生。這類人,畢業後基本回到原單位繼續發展,通常拿到博士頭銜也意味著更好的發展前景;一般而言,漸漸會以學者型或技術型官員身份亮相,當然也有的慢慢成為了官員學者。

5.有無必要讀博,如何定?

關於讀博,網上曾經熱炒過這麼兩篇文章:《浙大碩士放棄讀博改賣麵包:工作開心最重要》、《為了讀博被我辭掉的年薪20萬的工作,如今努力也找不到了》。

單從個人角度而言,前者堅定了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也無可厚非;而後者是也不具有標本意義,畢竟好工作隨時有,關鍵看能力啊!

①到底該不該,或者有沒有必要選擇讀博?

我認為,先認清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才是第一位的。

不可否認,讀博的群體中,更多的人真正是為了科研和學術追求。但是,現今也有很多人選擇讀博的理由千奇百怪:不好就業躲一躲、工作體面收入高、頭銜好聽有面子……

②讀博,就是為了躲一躲?

如果選擇讀博,真的只是將在高校當作就業的避風港,將博士作為觀望臺;那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讀博真的不是一個好的避風港或觀望臺!

因為,這個讀博的“港或臺”,經常有“雷電”光顧,搞不好,學術不端或論文查重等“雷電”會劈到頭上,導致灰頭土臉;甚至,手裡還算可以的一手牌,有可能會因為這個避風行為,最後打得稀爛!

當然,如果說目前不願意工作,暫時避一避就業的競爭壓力,終極目標還是希望進入大學當老師,或者從事科研工作,那選擇讀博還是非常對的。其實目前的現狀看,想進入高校或科研單位,讀博已經不是躲一躲,避一避的問題,而是你必須認真投入的必經之路。

③讀博,為了高收入

攻讀博士:是“讀博”還是“賭博”?

曾經,有一種觀念,認為讀書意味著清貧。目前,這個觀念應該基本扭轉過來了。

但是,讀博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有高收入,這與所就讀的專業和將來從事的行業、工作有較大關係。

客觀而言,讀博除了最終能獲得一個博士頭銜、個人科研能力等能夠得到較好訓練外,讀博出來,保持體面的生活,乃至超出平均生活水平,還是比較可以預期的。

所以,如果讀博士為了高收入,乃至快速成功,也基本找錯了實現夢想的途徑了。

但是,如果以能力建設為中心,很早確立學業規劃與職業規劃意識,且規劃得當,僅將讀博士作為自己人生規劃的一環的話,則另當別論了。如目前出現的一批90後博導,其快速成功的基石之一,就是博士研究經歷。

④是否讀博,還是應迴歸本源

回憶下,咱們前面那個圖,什麼才是博士生應該做的!

讀博,應該是為了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世界。你讀博期間對學術或科學的鑽研,是為了 “鑽”出成果,取得一定程度科學的結晶。

圖中的英文字母PH.D ,大家都知道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縮寫,而“Doctor of Philosophy”原意又是什麼呢?

從歷史角度考察,這裡的Philosophy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哲學”的意思,它應該更多是哲理和智慧的意思,因此,博士的終極意義不是學歷,而是對哲理乃至智慧的追求。

PH.D,或者說我們的博士,對其專業範疇的理論、知識及發展等都具有相當的研究和掌握,不僅僅有能獨力進行研究,更應該也必須對所研究專業或學術方面有所建樹。

正如一篇評論裡所說:博士者,乃一小撮躲在象牙塔裡窮極宇宙奧秘的人,因其“博大”而為“博士”。

攻讀博士:是“讀博”還是“賭博”?

正本清源,如果明確到這一層,是否讀博,估計幾乎就不存在的所謂“該不該”或“有沒有必要”的問題了。

當然,對上述分析和解釋,肯定很多人會說過於理想化和脫離現實;沒錯,果真如此的話,估計我們每年的幾萬博士招生計劃,可能有不少學校會無人報考。

但是,現實也不能脫離理想過遠,不然現實也終將成為無線的風箏。因此,對於讀博與否,一定要清晰的認識,還有要明確的目標和規劃。

還是在考量自己的綜合能力,現實情況以及能夠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時間後,理性決定是否選擇讀博,比較靠譜,對自己也更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