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服務迎來“消費升級”,華為雲要做人人都能用的“普惠AI”

雲服務迎來“消費升級”,華為雲要做人人都能用的“普惠AI”

據悉,華為已經為全球超過1000+企業提供大數據服務。同時,華為雲是國內唯一全平臺、全節點、全服務通過PCI-DSS安全認證的雲服務提供商,為客戶提供全棧安全服務。

“雲戰爭”來到2.0時代

2006 年,亞馬遜 AWS 上線,那時亞馬遜電商業務還在虧損,公司高層除貝索斯外,沒人支持這一項目。但等到2017年,AWS營收增長43%,達到 175 億美元,擁有 IaaS 市場 44%的份額。

此時雲服務的牌桌上也坐滿了玩家,每個人都是各自領域的霸主。國外有亞馬遜、谷歌、微軟等,而國內則是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組成的“HAT”三巨頭,它們在爭奪市場,同時也作為先行者開拓市場。

距離 AWS 上線已經十二年,距離微軟前 CEO 鮑爾默要“All in”雲服務也已經快十年,但云計算服務市場依然保持著快速增長。2017 年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為 1535 億美元,而市場調研機構 Gartner 預測,2018年,市場規模將上漲 21.4%,達到 1864 億美元。

雲服務迎來“消費升級”,華為雲要做人人都能用的“普惠AI”

不過 Gartner 同樣認為,如今的“雲戰爭”來到下一個階段,“企業所有內部的應用都會部署在雲上,也就是說雲已經不是一個戰略問題,雲是一個戰術問題。”是否佈局雲,如何佈局雲已經不再有太多爭議,而對雲服務提供者來說,如何利用雲服務好企業,才是下一階段的競爭重點。

這一階段被稱為 Cloud 2.0,華為雲 BU 總裁鄭葉來認為,“不能用互聯網跑馬圈地的思維理解面向企業的雲業務,Cloud2.0 的競爭剛剛開始。”

在 1.0 時代,雲服務的主要功能可以簡單概括為計算存儲網絡的資源性服務,而云服務提供者的任務也相對簡單,可以依靠通用服務器來滿足要求,而行業發展初期的人口紅利可以保證這一業務的快速增長。在這一階段,具有互聯網基因的AWS 和阿里雲擁有先發優勢,取得領先的市場份額。

但在 2.0 時代,大中型企業行業客戶開始向雲端遷移,它們需要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發展的雲服務提供商,需要考慮數據安全,還需要考慮龐大數據及業務的平滑遷移。中小公司和互聯網企業也不止是要求算力,而是更看重專業服務能力。

鄭葉來曾概括 Cloud 1.0 到 2.0 時代的變化:“從通用硬件到專有硬件,從資源型服務到能力型服務,從人口紅利到數據紅利,從依賴平臺流量到自主整合渠道。”

在這一階段,華為雲 BU 總裁鄭葉來提出“普惠 AI”的理念,希望進一步開放技術能力,用華為雲的AI 技術來服務更多公司,使得各行各業都能有“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人工智能。

這“三用”聽起來簡單明瞭,但背後沉澱著華為雲的技術儲備和多年垂直行業數字化和信息化經驗。

用 AI 幫企業提高生產力

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這一變化的到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是近年來最熱的技術應用,鄭葉來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了Cloud 2.0 一系列的變化,它讓“訓練”變成可能,通過訓練,人工智能可以更瞭解人,提供更到位的服務。而人工智能是算力、算法和數據的結合,計算能力是華為的強項,算法上華為也在加大研發投入。

根據華為2017年報,公司總人數的45%為研發人員,2017年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897億元,約佔總收入的14.9%。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3,940億元。

而在未來,華為希望把這些優勢釋放給合作伙伴。

人工智能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不是自閉環的系統。它需要使用外部數據來學習、優化,同樣也需要和外部系統連接才能發揮更大作用。在鄭葉來看來,AI不僅是一個工具,它是獨立的生產力,可以讓每個行業、企業和職業都發生變化,讓它們更加智能,從而提高效率。而且,人工智能適應領域非常之廣,可以應用於商業、工業、農業等大部分經濟活動裡,依靠人工智能相關的神經網絡模型,深度學習等解決方案,可以領生產效率倍增。

在華為 2017 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雲就發佈了華為雲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解決方案,這是人工智能技術與企業具體業務場景的結合,當中也包括了神經網絡、圖片計算等企業智能雲服務。

雲服務迎來“消費升級”,華為雲要做人人都能用的“普惠AI”

在2018數博會期間,鄭葉來介紹,華為公司內部,製造、零售、物流等環節都已經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從而極大提高效率,比如華為的電子設備成品率就已經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提升至99.55%。

他舉例說,“ 電子製造業的PCB 板的焊接檢測,以前是靠人工,現在可以通過抓取圖像,用機器來判斷;這不僅解決了速度慢的問題,還提升了效率,節省了成本。”

“華為雲希望為即將到來的 AI 浪潮提供一個智能化的底座。”鄭葉來強調,他希望有更多公司能和華為一樣,使用華為雲提供的AI 技術,來提高效率。

雲服務要跟上用戶多變的需求

用戶需求在發生變化,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必須跟上這一變化。過去雲服務的主要業務場景以電商和網站為主,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也出現在雲計算服務的名單上。如麥當勞每秒要交易8600 筆,而在應用雲計算之後,其系統效率可以提高三分之二。

類似麥當勞這樣的行業巨頭公司,是雲計算服務下一個爭奪的焦點。

市場早期,人口紅利還早,雲服務提供商的主要客戶是消費端市場,如視頻、電商和遊戲等,但隨著市場玩家數量的增長,巨頭們的視線開始轉移到企業端。而華為因為公司基因,從開始便由政企用戶來切入雲服務市場,包括運營商、公共服務、園區、城市、金融機構等,哈藥、吉利、崑崙萬維、雪鐵龍等傳統行業巨頭紛紛選擇與華為合作,服務這方面的客戶,是華為的傳統優勢所在。

這些客戶的需求比起以前也更加多樣。如麥當勞的主要訴求可能在交易結算上,但其他客戶的訴求可能圍繞人事管理、金融模型運算、視頻推薦算法等等,而互聯網業務的主題也相應變成AI、視頻、智能+ 等,這需要雲計算供應方能提供專業的服務能力,而不是建設通用服務器。

雲服務迎來“消費升級”,華為雲要做人人都能用的“普惠AI”

為高效滿足客戶需求,華為內部以“六個一”的指標來要求大型軟件開發:一分鐘可以提供一個構建,10分鐘完成本地測試,一小時部署,一分鐘可以進行故障恢復,每週可以迭代一次,一個月可以把用戶需求閉環。

同時,華為還開發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工具,將複雜的 AI 專家能力嵌入當前軟件工程師已經普遍掌握的技能中,從而緩解目前AI 人才緊缺的問題,使得客戶能夠更便捷地使用華為的 AI 技術。

華為雲的邊界

不過,這些公司選擇華為,不僅因為其技術和服務能力,也因為它們可以在數據安全方面信任華為。

儘管傳統公司對雲服務越來越開放,但它們並沒放下心中的擔憂,蘋果便將部分業務從AWS 遷移到 Google Cloud,這種“多雲”策略幾乎是所有大中型企業的選擇,背後則是對數據安全問題的警覺。

2018 年,科技圈最大的新聞無過於 Facebook 的“隱私門”。這讓所有人都開始擔心自己在互聯網上的信息安全問題。而在過去,雲服務以應用為導向,如今,雲服務成為基礎設施,成為“水電煤”,這也意味著一旦數據出現問題,將造成危及企業根本的損害。5月 25 日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正式生效,數據隱私安全也勢必將帶來重大改革。

雲服務迎來“消費升級”,華為雲要做人人都能用的“普惠AI”

鄭葉來指出,數據安全領域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為“合法數據獲取成本高”、“缺乏明確的數據主權遵從規範”。直到現在,這些問題很多時候只能依靠企業自律,但即便Facebook 這樣的巨頭,往往也會有所疏漏。

而華為雲懂數據,守邊界。鄭葉來多次強調華為雲的“三不”:“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並表示在普及AI 的過程中,會更加重視這個原則,不以技術的手段獲取客戶的運營數據;永遠不強迫客戶進行數據交換,不將客戶的數據進行商業變現;華為開放自己的大數據處理能力,幫助客戶處理數據,讓客戶的數據“慧”說話。

據悉,華為已經為全球超過1000+企業提供大數據服務。同時,華為雲是國內唯一全平臺、全節點、全服務通過PCI-DSS安全認證的雲服務提供商,為客戶提供全棧安全服務。

這背後除了華為雲的技術實力外,更有一貫堅持的邊界意識。

在華為 HAS2018 上,鄭葉來說華為雲提供的是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客戶願意長什麼就長什麼”。現在,鄭葉來依然強調,“我們希望華為能夠把能力釋放,希望我們的客戶能夠聚焦在業務上,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雲服務十年戰爭,烽火至今未熄,但戰場已經轉移到企業服務上,這一市場更加巨大,但也需要更加謹慎,不論亞馬遜、華為還是其他公司,在這一領域都處在探索階段,一家公司的失誤會帶來對整個雲服務行業的信任危機,所以過於激進只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不可逆的後果,但同樣,每家公司的探索,都可以為其他公司提供借鑑。

這是一個如羅馬般輝煌的未來,但同樣,它也不是一日可以建成

輔朗光學產品廣泛應用於國內外廣大電子電氣、通訊製造、LCD工業、電子裝備工業、半導體工業、精密儀器、醫藥工業、光學制造、車輛製造、新能源及建築裝飾等行業。 輔朗光學擁有先進的大型生產設備、千級淨化車間以及專業的的技術研發團隊。研究開發出八大高性能表面加硬塑料板材和薄膜:高硬度、超耐磨、熱成型、戶外耐候(抗UV)、抗衝擊、防眩目、防油汙和防凝霧等塑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