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沒有一家機構也沒有一家基金,這意味著什麼?

小便大便給你吃

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散戶都需要認真學習,將對散戶選股有很大的幫助。


一,十大流通股東的價值。


每家上市公司,在每年都要公佈四次公司的報表,包括年報、一季報、半年報、年報,這四次的報表之中,就會公佈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的名單。流通股東是,隨時可以賣出的股票,流通股的股東就是持有這些股票的持有人或持有機構。


十大流通股股東的價值,就是如果這些股東都是著名的機構投資者,就說明主力和大資金看好非常看好上市公司,有利於這家公司的股票,在今後能夠持續的上漲。也說明這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很好,機構投資者才會願意大量買入,從而進入前十大流通股的股東名單。


其實,現在回頭看很多大牛股,也就是持續上漲幅度很大的股票,它們的前十流通股股東,都是著名的機構投資者,要麼是公募基金,要麼是私募基金。

二,如果十大流通股的股東,沒有一家機構或基金。


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十大流通股的股東,確實是這樣的情況,就說明這隻股票,不是好股票,也說明這隻股票的基本面一般,因此投資者不要關注這類股票。因為,只要是好股票和好公司,必然會引起機構的關注和買入,買的數量多,就會進入前十大流通股的股東。反之,就說明不是好股票,大家要注意風險。


三,股東與人生。


股票的股東,非常重要,決定股票的未來上漲空間。人生之中,也有股東,就是我們畢業的大學和專業,如果是名校畢業,那麼,就更有可能擁有美好的未來,股東決定未來。



關注抖音號:雄風投資,每天與您分享,專業的投資資訊。



雄風投資

(路邊的野花不要亂採)

這意味著這家公司要警惕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句諺語,大概意思是,如果路邊有果子沒人摘,那就小心有毒。

在目前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如果一家公司很好,必然會引發哄搶。機構會蜂擁而至,這必然體現在持股明細上,也就是前十大股東肯定能看到不少機構。

反過來,如果沒有什麼機構持股,說明這公司大概率有問題,而非別人眼光不行。畢竟這個時代聰明人太多了。

以2018年一季報舉例

上圖是按照機構數排列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績優白馬股。

再來看下外資持股市值超過100億的個股名單:

外資和基金口味有點區別,不過重合率也挺高,這足以證明像茅臺,美的,恆瑞,平安,伊利這些公司,是真的好。

這個指標可以用來排除地雷。

當然,排除地雷指標並非只有這一個,還有很多,財務方面的,比如ROE,毛利率,應收賬款,現金流,都是可以當成排除工具的。

每天堅持原創,已經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內容對您有幫助,也希望各位能夠給些鼓勵,關注,點贊,留言都可以!感謝讀者,感謝粉絲的長久陪伴!

趙冰峰

其實是大部分市場中的優質股票在前十大流通股中,都會見到基金或者機構的身影,因為無論從機構或者基金的交易配置來說,還是從本身股票的質地來說,機構或者基金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都屬於比較正常的現象。但確實也存在著一些股票,前十大流通股中沒有一家機構或者一隻基金,那麼這種情況的存在說明什麼呢?


第一方面,這支股票不具備機構或者基金的配置條件。機構或者基金大部分都是依靠基本面分析,堅持穩健交易原則,追求穩定收益。所以說他們在配置股票品類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資金和交易的安全性,而這種安全性的邏輯來源就在於股票質地的優良,無論從業績還是發展空間上,都能夠提供比較強的交易邏輯支撐。如果失去了這種交易邏輯,機構和基金當然不會把這種品類納入到自己的佈局當中,前十大流通股東就看不到相關機構和基金的身影。

第二個方面,最近一段時間,市場上閃崩的“仙股”增多,大部分由於業績大變臉、有違約的風險以及主力資金的抽血血等作用。出現這種情況,即是由於市場趨勢弱勢對影響,也是由於市場不確定因素太多,各種事件層出不窮。面對目前的市場格局,機構和資金處於保護本金,追求安全的角度,減少來配置,或者是觀望的狀態,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機構和基金配置股票的比例減少,一方面,說明市場當前處於比較弱勢的狀態。另一方面也說明相關個股存在著一定的交易風險。作為廣大散戶交易者要在交易分析過程中,嘗試觀察這種配置變化,作為自己交易的一種考量維度。


小散李大鵬

沒有一家機構、基金進入前十大流通股股東行列中並不能意味著什麼。因為部分股票的前十大股東均為高層管理人員。可能很多投資者會在意這些內容,成為選股、擇股的基礎之一。只能說一家上市公司的基金、機構股東越多越證明這家上市公司的價值。分享一下2018年3月份公佈的基金持股前30家上市公司的情況(見下圖):

從圖中就能夠看出這都是近幾年的大牛股、價值股、藍籌股,之所以基金青睞因為什麼?還是因為有價值。現在股市中不管什麼上市公司,最低也是1家基金或機構持股,像題主說提到的問題也是存在,部分上市公司中的前十大流通股中有存在沒有基金、機構持股的情況,但不存在沒有機構持股,上市公司中至少也會有一家基金或機構持股。

當然,選股、擇股可以按照參股基金、機構的數量來選擇,就像上圖的前30家上市公司,不僅僅今年如此,前三年也是多數排名前30名之列。

所以,不能說前十大流通股有無基金、機構來評判一家上市公司的價值,要看的話就需要看待機構、基金的參股數量更為準確。


炒股哥說

  • A股自從經歷了2015年的牛市之後,就開始暴跌。跌下來之後市場資金就變少了。人們操作就更加謹慎了。但是,IPO不斷在發行,個股數量不斷在增加,成交量卻在不斷萎縮。反映出來就是供過於求。這點和港股美股很類似。

  • 在個股供過於求的局面下,手上有現金可以買入個股的主導力量就是機構和基金了。這種現象在2016年還不是很突出。因為那時剛剛經歷了2015年的瘋狂,題材股還是主流思路。到了2017年這種現象就開始變得突出了。結果就是兩極分化非常嚴重。一九分化,二八分化簡直是家常便飯。

  • 時間來到了2018年,這種現象依然沒有很大的改觀。而且量能比之前萎縮得更厲害。一方面,股票多了,機構和基金的眼光就變得非常挑剔了。業績符合預期的基本都不會去關注。業績超預期和大白馬都顧不過,哪裡還顧得上業績符合預期的啊。而業績不符合預期的那就讓它自生自滅吧。存量資金博弈,講究的是確定性,誰也不敢去冒險。

  • 另一方面,現在很多上市公司也做了股權質押。這家公司如果業績跟不上的話,對機構和基金來說,如果介入,很有可能就會被拖累了。這方面在近幾年來有很多的機構和基金已經吃虧了。比如樂視網等。因此,對於股權質押和債券過多的上市公司來說,有可能分分鐘是地雷。基金能迴避就儘量迴避。現在不是追求賺多少的問題,而是一買進去能否出來的流動性問題。

因此,你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特別是中小創,前十大流通股股東里面沒有一家機構也沒有一家基金。要麼就是股權質押過多,要麼就是業績前景不看好。在量能萎縮的存量資金面前,這些個股註定要被拋棄。最好少碰為妙!有可能它們會步入仙股行列。


股海重生2015

代表散戶自娛自樂唄。

其實像這種情況很少見,你隨便敲個代碼,打開這隻股票的十大流通股東,怎麼也會有一兩隻基金吧,說實話全部都是個人的還真少見,但也不是沒有,主要跟企業情況有關。

一般來說,一隻股票能夠上市,至少是保薦機構比較看好它的綜合情況,但是你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個公司,股東全部都是自然人,說的難聽點這就是個家族企業或者小作坊式的起家啊,沒有大公司或者戰略投資者,能夠到最大到可以IPO的階段,這樣的企業萬中無一吧。

而上市以後,通常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一般也不會看好這樣的企業,更看好管理正規、股權結構合理的企業,因為股東都是個人的企業,股東們之間的關係太複雜了,可能某個人結個婚離個婚,就會引發一場豪門恩怨,讓實際控制權易主。

所以到最後,都是散戶們自娛自樂,當然牛散也很多,這種股票最容易誕生或者發現牛散,因為即便是牛散,資金量一般跟機構和基金比起來也不算多,而這種沒有基金參與的股票,最容易讓牛散脫穎而出了。

前兩天看個新聞,某隻股票因為大量掛單封板,某小散只用了600元買了一手,就上了龍虎榜,所以說這種股票,散戶玩一下說不定有驚喜。


昇財經

補充一些吧,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大多數回答可能出於對市場細節的不瞭解,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這裡面有什麼問題,事實上這種情況的個股,問題非常大!

題主的問題提的非常好,在今天的跌停上翻一翻,就會發現有這種類型的個股,沒有基金沒有機構,全是信託和個人。

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很簡單,有人坐莊。肯定有人會問,這些人都不是高管,怎麼會有這麼多牛散?這些不是牛散,這個得從現在個股的用錢坐莊模式談起。




以前坐莊買身份證,現在買不到了怎麼辦?簡單,配資。我有5個億,想坐莊,必須要將籌碼分散,買不到那麼多的身份證,那就想法子配。找張三配1比3,我出1000萬,他出3000萬,於是張三就上了股東名單。張三在操作嗎?顯然不是,是我在操作!

所以這些其實屬於同一個團隊,包括信託,信託通道的錢不是來自個人的,是來自銀行等機構。這些團隊往往和大股東有點關係,稱之為市值管理。

看看最近的閃崩股,你會找到很多類似的痕跡,當然現在換了名字不叫坐莊了,但是本質沒有什麼變化!


瞌睡蟲的窩

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沒有一家機構和基金,其實十分正常,前十大之外不排除有他們,這種情況可能是該股流通盤太小,可能是該股的商業價值短期還沒有凸顯出來,並沒有引起機構和基金的注意,或者短期波動太大了,和機構穩健的風格可能不符,沒有機構和基金都沒有重倉這些股。要知道機構和基金選股風格往往偏向於長期,短期波動太劇烈,或者炒作跡象太明顯的話,會被主機機構規避掉,而且考慮到他們的倉位和資金比較大,對於個股流通性往往也比較在意,所以一般一支個股如果流通盤太小了,一般不太符合主力的動機。

而如果個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含有大量的機構和基金,說明該股更具價值,被大的主力機構所看好,所以重倉了,因而排在了前十大流通股股東行列。當然作為散戶投資者我們在選擇個股的時候,儘量要去選擇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機構和基金佔比較多的,畢竟機構和基金在選擇參與某隻個股的時候,對於該股的基本面還是做了足夠的研究,相對踏雷的概率會小一些。尤其最近閃崩股越來越多,而其中以流通盤偏小的居多,而機構和主力看上的個股相對散戶而言,閃崩的概率還是要小一些 。

大家怎麼看呢?


侯賢平

一家上市公司既沒有機構也沒有一家基金 至少說明機構資金不看好個股未來表現。要麼是該股估值過高。要麼是業績有問題。要麼是受到監管治理不透明。反正就是不看好公司未來發展。

在一個莊股橫行市場操縱盛行的時代。這種股票容易出現超跌。因為沒有機構持股。不會受到機構大資金阻擊。也就容易博得遊資青睞。導致股價大跌大漲。但是隨著監管加強。市場投資風格轉變 遊資操縱減少。這類股票容易被邊緣化。股價長期橫盤甚至陰跌。

對於這一類股票投資者最好避開。 北上資金影響力擴大。加入MSCI指數機構話語權提升。未來更多的是頭部個股行情。也就是核心資產和細分領域龍頭個股


杜坤維

大家好,我是股海風雲。

在股票交易軟件裡按F10,都能看到一支股票的基本簡介的,包括前十大流通股東。為什麼有的股票裡面沒有機構或者基金持倉呢?我認為有以下兩種情況:

1、股票基本面很差,不值得投資。正常上市的一家公司,只要業績不是很差,主營業務突出都會有機構或者基金公司投資的,即使公司屬於傳統行業。只能說這些機構投資公司通過調研發現公司業績造假,或者公司收益很差,沒一點投資價值,所以果斷推出。

2、上市公司屬於家族企業,家族企業對股份都比較看中,自己辛辛苦苦創造的公司,公司業務發展也還可以,都對公司未來充滿了希望,都不願拋出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結果機構很難買到大量的籌碼,也就是說機構的籌碼不足以進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所以一支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沒有機構也很正常。只是比較少而已,畢竟目前A股好多公司都是以融資圈錢為目的。這樣來看也就不能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