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罗马村”在哪里,为何会被称为“罗马村”?

wangsagi

在甘肃的永昌县,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村庄,名为者来寨村,也被称为“罗马村”。者来寨村之所以出名,并不是这里因为这里有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而是因为生活在村子里的人。

别看者来寨村的人身份证上写着都是汉族,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村子里有不少人却有着一下些汉族人所没有的特征,比如说高鼻梁,有色眼睛,黄头发,很典型的西方人特征。


而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村子里面发现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的主人几乎都是男性。对此,专家们解释这很可能和军队有关。而且,从墓主人的骨骼来看,他们的平均身高要超过当地人。而且所有的墓葬都是头朝着西方。于是专家们推测,他们或许是西方外来人种在中国繁衍生息,最后葬在这里的。


翻开史籍,学者们在《汉书》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公元前36年,陈汤率4万大军西征致支单于,在匈奴人的军队里发现了一直特别的部队,他们并不是匈奴人,使用着一种被称为“夹门鱼鳞阵”的奇怪阵法。这场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陈汤斩致支单于,大胜而回,还讲那批奇怪的部队带了一部分回来,并且说句那句“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更加巧合的是,公元前35年,也就是陈汤远征之后的次年,在西汉凉州府的行政区划中,就新设置了一个骊靬县。而经过考证,骊靬县的位置就在现在者来寨的附近。

还有更加巧合的事情,公元前53年,古罗马前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大军东征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惨遭大败,克拉苏本人也死于非命,只剩下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带领6000多人拼死突围而去。这6000多人的下场,没有任何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回到罗马。

从地图上是,安息帝国离大汉王朝的西域边界并不算近也不算远,这6000人完全是有可能达到那里,然后被盘踞在那里的匈奴人收留,成为匈奴人的雇佣兵之类的。然后十几年后,陈汤远征匈奴,大胜而归,这些罗马士兵被当成俘虏带回了大汉,被安置在当时的凉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

这样一来,基本整个迷题也就解的差不多了。者来寨村的村民,就是这些陈汤俘虏的罗马人后裔,这也就是为什么者来寨村被称为罗马村的原因。


以上内容全部某些新闻的报道,然而越来越多的声音显示:者来寨人并非是是罗马人的后裔。很多人说通过基因验证,发现者来寨人并非罗马人的后裔!至于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那就等待进一步的结果吧!


小镇月明

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罗马村。

这个无耻的谎言最早来自于英国汉学家德效骞,按照他的观点:骊靬村民的祖先为公元前53年卡莱战役中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的士兵。这些士兵被帕提亚帝国击败后,辗转东进后成为了当时的草原霸主匈奴人的一支雇佣军,驻扎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郅支城。这些人后来在与汉朝军队的交战中被陈汤将军俘虏,随后安置到了今天的骊靬村。这种假设观点至今都为原本默默无闻而贫穷落后的永昌县带来了一笔飞来之财。大批的游客,尤其是外籍游客慕名前来。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罗马的历史记录中找到辟谣的证据——《希腊罗马名人传》的作者普鲁塔克曾经明确记载了卡莱战役中克拉苏儿子小克拉苏如何带兵反击敌人,最后被围歼战死。其次,卡莱战役中大量失踪的罗马士兵是由于在夜间撤退中与主力部队走散所导致的,在天亮后不是被抓就是被杀。最后,此次战役中被俘的罗马士兵后来的确被帕提亚人安排到了东方的木鹿城戍边。但是此城市仅仅是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境内,与中国的甘肃依然相距千里之遥。这些人的幸存者最后还在几十年后因为罗马人的外交努力而回到罗马。

历史上的汉朝军队每次对西北方向的远距离征伐,最后都没有带回俘虏。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由于西域和漠北草原的环境比较恶劣,中原军队出征往往补给线困难。例如著名的李广利将军,从甘肃的玉门关出发到今天塔吉克斯坦地区攻打大宛国。等走到大宛,军队里面已经死了差不多一半人。最后返回玉门关,只剩下出征时候的20%士兵还活着。在这种情况下,抓住的俘虏基本上不可能被大批带回来。汉朝军队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杀掉,或者送给当地的盟友作为奴隶,即便是俘虏的汉人也是如此。所以就算有那么些罗马士兵在哈萨克斯坦被汉朝军队所俘虏,也绝对不可能被汉朝军队带回国内,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留在中亚当奴隶。

作为传说中罗马军团与汉朝大军交战的地点,郅支城往往被认为是罗马军营,而不是一座城市,理由也是简单而充分的。首先罗马军团历史上就以建造牢固的营地而著称。其次匈奴则是游牧民族,不善于诸城守卫。不过认同这样观点的人无疑是对匈奴人存在明显的偏见。草原上遍地蒙古包,是他们对于游牧民族的唯一认识。不过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都告诉我们,匈奴人其实有不少城市存在。

从战斗来看,也可以发现那只使用“夹门鱼鳞阵”的步兵根本就不是罗马军团。当时匈奴的守城部队几百人都在防守城墙,一支骑兵部队被排出城与汉军交战。而被认为是罗马人的那支步兵也出城,在城门口列阵。随后匈奴骑兵向汉朝军队发起了进攻,但是被汉朝军最擅长的强弩击败。汉军随后向着防御城门口的骑兵、步兵队伍射击,将他们全部赶回了城里。这段原始记载中有一句“夹门鱼鳞阵”,被很多人指认为罗马士兵最擅长使用的盾牌阵。不过我们先从语法分析就可以知道,这句“夹门鱼鳞阵”本身并不是“布置鱼鳞阵”的意思。短短一句话中的那个“夹”字其实是这句话的谓语部分,所以正确的解释就是:步兵围着城门像鱼鳞层叠般布阵。所以到底是不是罗马人的那种盾牌阵,可以很肯定的说可能性根本不大。

当然,汉朝军队会对郅支城的这支部队做专门记载,也说明了他们确实和过去汉军遭遇的匈奴人有所不同。但是这种特殊性依然不能成为支持他们就是罗马军团士兵的证据。由于郅支城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地区,当地主要居住着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的一支康居。巧的是,古代的斯基泰人经常会在战争中使用步兵。这些游牧民族出生的步兵主要武器还是弓箭,他们在射击时候会用一块高大的盾牌支撑在身前作为屏障使用。匈奴人则没有这样子的记载。因而在汉朝军队眼里,这些大盾牌必然是稀罕之物。靠撑杆支撑,树立在地上的大盾牌排成一排,后面站着密密麻麻的步兵。“夹门鱼鳞阵”也就很好解释了。和罗马军团依然是天差地别的不同。

骊靬村的罗马军团后裔传说至今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假设到后来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观点,这当中站出来反驳砖家学者不绝于耳。2007年,科学家们通过DNA验证,证明了当地居民的祖先都是东亚血统,仅仅有部分人具有中亚地区的阿富汗血统。可以说,骊靬村的罗马军团后裔传言已经可以作罢了。然而这种极不靠谱的流言又继续流行了多年,一直到2015年,以此谎言为原型的《天将雄师》被搬上荧幕。于是乎,这个“中国罗马城”的谣言再次响起。

说到底,当地人极力维护这则传说的可靠性,情有可原。大批的旅客,尤其是外籍人士慕名而来让原本穷困的永昌县一下子有了一个靠旅游业创收的好机会。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样的努力值得大家去理解。但是对于更多和骊靬村本身无关的谎言支持者来说,“汉朝军队必定能战胜罗马人”早已不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热爱所带来的理性思考。这类人心更多的民族狂热情节,在这个问题的真伪的辨析中占据了太多不应该出现的位置。


说真的,如果陈汤真的和罗马军团有过交锋,那么他的脑袋很可能就被罗马士兵们给剁了。而之所以大部分中国人都愿意相信这个谎言,实际上还是“老子自古以来天下第一”这种自卑心理作祟。


北洋海军陆战队

文史野趣/颍州小史官

传说古罗马在两千年前消失了一个军团,辗转来到中国定居。

历史的巧合总是耐人寻味,两千年前,古罗马曾经在一场失败的战争中凭空消失了六千人的部队,而与此同时,彼时的西汉王朝在中亚打了一场战争,对手是匈奴,但是西汉军队打败匈奴之后,却发现俘虏里有一群长相奇特的人,后来陈汤把他们带回来安置,他们取名“骊靬”,而“骊靬”正是古代对罗马的称呼。

现在,在甘肃永昌地区,有个村子叫做“者来寨”,这个村子就住着传说中古代被汉军俘虏的罗马人后代。

这个村子和甘肃其他村子没啥区别,贫瘠的土地,土坯的房屋,干旱的环境,但是村子里有一部分人却长相不同,他们户口本上都是汉族,但是却大多金发碧眼,经过专家的考证,他们竟然有欧洲血统。

他们的习俗也和当地汉人有所不同,比如,他们的墓葬大多面相西方,喜欢养牛,斗牛。

然而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这个罗马村住的到底是不是古罗马人后裔,但是古罗马在两千年前消失了6000人的军团是确定的。




是真是假笔者也难以确定,欢迎朋友们评论区补充交流!

【我是颍州小史官,喜欢文史野趣的朋友别忘记右上角关注哦!】

颍州小史官

这个罗马村就是骊靳村,现在甘肃永昌县南。据说是一支被击溃的罗马军团逃出之后被汉朝的陈汤所收编,然后安置在那里。

这个看法其实早在上世界五十年代的时候,牛津大学的教授德效赛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罗马普布利乌斯第一军团的俘虏就安置在中国。他发表了论文《古代中国境内一个罗马人的城市》,文章中提出了大约在公元前36年中国汉朝就存在一个罗马古城,并且他还引用《史记》中关于罗马作战阵法的记载。

不过,他的这些证据并不充足,很多人都质疑他的观点。于是罗马军团又一次消失在历史迷雾之中。不过研究并没有停止,比如关意权教授。他从1978年开始就研究这一事件,通过20多年的世界,根据历代有关汉朝、骊靳的行政设置、长官任命、地名变动等等,走访相关人员1600人,记下了200余万字的采访笔记。他考证出最后就是永昌县的焦家庄乡者来寨(即现在的骊靳村)。

这些研究使得无数的国内外媒体,电影电视制作公司,考古、遗传学等专家聚集骊靳村。永昌县迅速掀起骊靳热,而骊靳更是为此大兴土木,建设了无数罗马建筑。这件事情也非常能吸引眼球,比如成龙的贺岁电影《天将雄狮》就有类似的情节,国漫《秦时明月》中也同样有类似的故事。

不过,据说后来还引进了DNA检测,不过曾经被给予厚望的DNA检测并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加上这件事情已经牵扯了太多的利益,现在已经很难分辨真假了。


历史是什么

甘肃罗马村在哪里,为什么这个村庄会被称为罗马村?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字面上的疑问很简单,这个“罗马村”位于甘肃省金昌,真正的村名叫者来寨。而它之所以会被许多人叫做罗马村则是因为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认为这里的村民是古罗马军团的后裔。而这段往事的来龙去脉则非常复杂,牵扯到汉朝和罗马帝国几次知名事件和重要人物,具体过程来听石头君详解吧!

克拉苏兵败身死

不知道悟空问答上的朋友喜欢美剧的人多不多?如果有喜欢美剧的朋友,前两年一定都追过或者听说过一部非常香艳血腥的神剧——《斯巴达克斯》。而这部美剧其实是根据古罗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奴隶起义的经过改编的。

美剧斯巴达克斯里的克拉苏

公元74年,来自保加利亚的色雷斯角斗士斯巴达克斯不愿接受在角斗场和同伴互相屠杀的命运,带领几十个角斗士同伴逃出角斗士学校,发动起义。这次起义之后得到了许多罗马共和国境内奴隶阶层的响应,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一度发展到12万人之多,起义队伍扫荡了整个意大利。

但3年之后,这次起义还是被罗马共和国镇压,而成功镇压这次起义的将领,就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和凯撒齐名的军事家克拉苏。克拉苏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在阿普里亚省会战中全歼了斯巴达克斯的6万名奴隶起义军,并将斯巴达克斯本人杀死。而凭借此次胜利,克拉苏奠定了自己罗马名将的地位,并在后来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一个主要政治人物。

但在成功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18年后,已经两次出任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时任罗马叙利亚行省省长的克拉苏却迎来了生命的终点。公元前53年,克拉苏率7个军团的5万罗马大军入侵安息帝国,在位于今天土耳其境内的卡莱和1万安息骑兵展开大战。

在卡莱战役中兵败身死的克拉苏

但以善战闻名的克拉苏在此战中却遭遇大败,他让数万罗马士兵围成方阵迎敌,但安息人却利用东方特有的武器反曲弓通过远程射击给罗马军团造成重大伤亡。共有2万名罗马士兵战死,甚至连克拉苏的儿子也被安息人斩首。而克拉苏无奈之下,竟然想和安息人议和,但正谈着就被安息人抓住,随后也被斩首。

消失的军团

克拉苏死后,罗马军团乱作一团,各自突围,但最终只有15000人成功突围逃走,另外一万人被安息人俘虏。而罗马共和国倒也比较仁义,这场大战过去了33年之后,罗马和安息人实现了和平。而在谈判过程中,罗马人要求安息人归还33年之前被安息人俘虏的1万罗马士兵。但没想到的是,安息人竟然说自己当时1个俘虏也没抓,不知道那一万人去哪了。

罗马军团

罗马人虽然不相信安息人的鬼话,但面对咬死了没有俘虏,没人可遣返的安息人,罗马人也无计可施,最后这一万名罗马士兵就成了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没人知道他们去哪了。

“虽远必诛”之战的“战利品”

现在回到咱们中国,说说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陈汤将军。公元前36年,当时已经西迁到西域的匈奴在郅支单于的统治下有了点复兴的迹象,在西域攻灭多国,还杀死汉朝使臣,并扬言还要取代汉朝皇帝。于是当时东汉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假传圣旨,和校尉甘延寿一起统领4万军队包围了郅支单于的都城,并最终将其诛杀。

汉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

而陈汤事后在向汉元帝上书解释自己假传圣旨出兵的理由时,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他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

“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除了因此战而扬名天下,在这场战役中还遭遇了一支“古怪”的匈奴军队,他们不是匈奴人通常使用的骑兵,而是步兵,而且在作战时还排出了一种汉朝人将其称作“鱼鳞阵”的奇怪阵法,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出色。但因为人数很少,他们也没能替匈奴扭转战局,最终还有145人被汉军俘虏。

汉朝记载里“鱼鳞阵”很像罗马军团经常摆出的龟甲形连环盾

但陈汤对这支古怪军队的战斗力很是赞赏,因此将其编入汉军之中,后来将其调往甘肃驻守,其驻地在之后被命名为骊靬(lí jiān)。这件事在《后汉书》里还有记载,其中还说骊靬是根据一个外国的名字命名的。而从这里开始,这件事就和咱们前面说到的消失的罗马军团发生联系了。

因为古罗马军团在罗马官方语言拉丁语里被称为legio或者legionis,和骊靬的发音几乎一模一样。而在骊靬的故地,近代却生活着一些有着欧洲人特点的人,他们中很多人有鹰钩鼻、黄头发和蓝眼睛。因此在20世纪初开始,就不断有人怀疑他们是欧洲人后裔。20世纪4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的学者达布斯最早提出骊靬人是消失的罗马军团的观点,其后有人赞同,但也有人将其嗤之以鼻。

者来寨的罗马军团雕像

20世纪初,骊靬故地者来寨的一些村民接受了DNA检查,结果显示其基因中有56%是白人基因,但其父系变异不符合古罗马人的基因,而且综合分析,他们还是和汉族的基因更接近,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可能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些西域商人和汉族混血的后代。

不过古罗马军团消失的年代正值古罗马鼎盛时期,当时罗马共和国疆域辽阔,因此其军团士兵也来自从北非到西亚的广大地区,所以其基因也是非常混杂的,因此仅凭基因测试结果,恐怕也无法彻底否认这些者来寨村民和罗马军团的联系,只是这段历史实在太过久远,除非未来有爆炸性的考古发现,否则恐怕也会永远成为一个谜团。


桃花石杂谈

这个地方叫做者来寨,在甘肃永昌县境内。至于为什么叫做罗马村,最初是因为英国汉学家德效谦发表了《古代中国的一座罗马人城市》一书,提出了这个假说。上个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发表了文章《中国西部有古罗马城市》,再次提出者来寨人是罗马人的后裔。

他认为,者来寨人是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远征安息帝国时神秘失踪的第一军团的后裔。而者来寨人的长相,也和白种人相似。

后来有不少学者认同他的观点,其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陈汤曾经大破匈奴与郅支城,发现了其中有人用所谓的“鱼鳞阵”,所以,他们认为这是罗马的步兵方正。

二,陈汤击败匈奴是在前36年,而克拉苏远征安息帝国兵败身死是在前53年,时间上两者之间间隔17年,而克拉苏的第一军团在罗马与安息交换战俘时并没有被交换,所以专家认为这17年间,罗马人应该是先投靠匈奴,然后被陈汤俘虏。

三,汉朝在河西走廊建立了骊靬县,专门安置这些罗马人。专家认为骊靬是汉朝时期中国队罗马的称呼。

但事实上,这些理由是说不通的。首先,克拉苏战败是在公元前53年,而骊靬县始建于公元前104年,比克拉苏远征早了51年,根本不可能是为了安置罗马人所建立的。

再有,根据《汉书》的记载,陈汤并没有带回任何战俘,原文如下:

「陈汤攻破郅支单于驻地时说「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馀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

从记载可知,陈汤将战俘都分配给西域诸国进行管理,根本没有带回汉朝。所以,不存在汉朝安置罗马人这件事。同时,骊靬也并不是罗马人的称呼,应当是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称呼,当时对罗马的称呼为“大秦”。而之前提出的鱼鳞阵,这在中国古代的《左传》中就有记载,并不是罗马方阵。

事实上,经过DNA检验,者来寨人不是罗马人的后裔。至于为什么者来寨人和白种人长得如此相似,是因为此地自古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各色人种都在此交汇,定居,因此,他们具有白种人的基因,便不足为奇了。

【欢迎诸位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甘肃的“罗马村”在哪里,为何为被成为“罗马村”?

问题的主角,是甘肃省永昌县者来寨村,甚而附会到历史上骊靬县的建置之事。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被成为“罗马村” ,已经明确显示出“罗马村”是否真的存在!

一.首先,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来支撑,历史上曾有一支罗马军队不知去向,但是,并没有来到此地的记载,知向谁方?

只是一些媒体空穴来风,说白了,就是猎奇、炒作,吸人眼球、赚取稿费而已,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吧!

二.其次,没有进行人类基因检测来确认,最权威的科学论证,没有。

(有的报导说,进行过人类基因检测,但是不支持)

三.再次,现在的罗马人说法只是凭揣测、臆想,仅仅是面容的、肤色的等等,而汉人面容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个性差异是正常的。


四.媒体猎奇、渲染,当地为拉动旅游经济而炒作,使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似乎确实而已!

一句话,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和科学依据,权当故事罢了!


z山海

甘肃“罗马村”,位于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即该村庄里的者来寨。

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根据考证提出,者来寨实为古骊靬(念qián)城遗址,而这骊靬城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虽然这个村庄身处西北地区,但这里的村民长相很“欧式”,大鼻子,深眼窝,头发亚麻色,眼睛是绿色的,皮肤微微红,而且当地民俗颇有古罗马遗风。

正是这些令人不解的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注意,根据考证,这些村民不一般,极有可能是公元前53年,古罗马第一军团消失的6000余人的后裔。

即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大军东征安息国,在卡尔莱遭到了安息国军队的围剿,几乎全军覆没,而统帅克拉苏也被斩首,只剩下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带领的第一军团6000多人拼死突围,而后经过多年转折,跟随匈奴,后被西汉同匈奴俘获,后来被西汉安置在如今的者来寨,就有了现在的古罗马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