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鄉村扣魚,吃得滿口濃烈又和諧的混香

點擊收聽

鄂西南地區的鄉村大多喜歡些吃扣菜,農家的宴席有“十碗八扣”之說。“扣”是指小碗蓋大碗的兩碗相合。

“扣菜”是將各種經過粗加工的菜餚,加入配料及料,裝入小碗,再用籠屜蒸熟,待出菜時再將其反扣至大碗上桌,整齊、好看、又好吃。扣菜品種繁多,如扣五花肉、扣豬蹄膀、扣羊肉、扣牛肉,扣魚等等。

在鄉村,特別看重禮數的人家,要開辦宴席,雞鴨魚肉絕對是一樣都不可缺少的。但山裡魚產並不豐富,即便能弄到,也是大的大、小的小。這魚一旦大小不一,自然無法將其有頭有尾完整地做好上席。一樣的宴席,總不至於這桌上的魚大,那桌上的魚小。

如此一來,用鄉親們的話說,就是在欺客呢!若是遇上一條大魚,做一桌吃不完,做兩桌不是缺頭、就是缺尾,端上桌來就會顯得有些不太雅觀。於是,人們就根據實際需要,將魚切塊,改做成了扣魚。

「小麦夜读」乡村扣鱼,吃得满口浓烈又和谐的混香

鄉村裡做扣魚有扣“瓦塊魚”和扣“餈粑魚”之分。扣“瓦塊魚”,以肉質厚實的草魚或鯉魚為最好;扣“餈粑魚”,則以肉嫩體薄的鯿魚為最佳。

一般來說,扣“瓦塊魚”大多采用的是鮮魚,且前期準備工作也異常繁瑣。那鮮魚,先得將它清洗乾淨,一剖兩半,再分解成形如農戶屋上的小青瓦般的魚塊——想必這也就是“瓦塊魚”得名的原因。

其大小是以能夠嚴嚴實實地鋪滿碗底為宜,然後醃製入味、下油鍋,炸成黃亮亮的瓦塊狀酥魚塊,待撈起濾幹油之後,再順其魚塊的弧度,貼著碗底來一一裝碗,同時在上面加入鱸辣椒、鹽菜等配料,就可上籠屜開蒸了。

這魚一旦架起油鍋來開炸,就需要多做上一些。因此唯有鄉村人家要置辦酒席,或是逢年過節,桌數多、場面大,才會想著擺開架勢來扣“瓦塊魚”。

待出菜時,只需將其反扣到大碗或是盤裡,澆上一點用香菜燒製成的油湯就可以了。澆了香菜湯的扣“瓦塊魚”,有黃有綠,不僅好看,還鮮香得不得了,吃起來特別開胃、下飯。

「小麦夜读」乡村扣鱼,吃得满口浓烈又和谐的混香

“餈粑魚”是指經過調味醃製,再經過風吹日曬製成的“半風乾魚”。這“半”字,是說魚的風乾程度,那是一種半乾、半溼,類似於以糯米制成的“餈粑”的狀態。

扣“餈粑魚”,只需將經過風乾的魚洗淨,切成網格狀的小魚塊,然後整齊地鋪入碗中,再在上面加入鹽菜、幹豆豉等配料,上籠屜蒸熟就可食用。

因魚經過風乾,帶有一股淡淡的臘香,後又和鹽菜、幹豆豉的陳香混合一體,吃時就顯得滋味格外悠遠綿長。扣“餈粑魚”比起扣“瓦塊魚”,因其工序簡單,味道又極好,常為日常家庭生活飲食所用。

當然,倘若哪家要開辦宴席,恰又準備有足夠多的“餈粑魚”,同樣也可為宴席所採用。只是,作為鄉村人家,家裡要置備這麼多的“餈粑魚”,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哩。

鄉村扣魚,魚香、臘香、陳香,吃的就是那一口濃烈又和諧的混香!

原題《鄉村扣魚》,摘自《食品與健康》

魈鳴,本名潘明章,湖北宜都市人。湖北作家協會會員。曾獲第21屆全國孫犁散文獎,著有小說集《尷尬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