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因避讳、谐音、简省等演变而成的地名

隆回因避讳、谐音、简省等演变而成的地名

隆回因避讳、谐音、简省等演变而成的地名

黄元龙

地名形成后,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日长地久,会因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或其它原因而发生演变。地名寿命存在的时间长短,它取决于得名的依托物,依托物子虚鸟有者,其寿命必短。隆回县的地名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类:

因避讳而变 : 龙回一隆回

封建时代,帝皇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君主或尊亲的名字要避讳,不能另有雷同。隆回曾有“龙回关”的地名,(见《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置隆回巡检司时,因龙风之形的地名,犯帝王之讳,故改“龙回”为“隆回”。

因自然人文环境而变: 土桥一金石桥

1912年土桥被洪水冲走后,在修建新桥时,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魏光焘的家庭私塾先生陈世藩,因来亲家家作客观看新桥。见桥享中有关圣帝塑像,随口说:“唯公(指关公) 大义贯金石,此地为何曰土桥?”旁人闻言领悟,后即将“土桥”改称“金石桥”,“土桥”地名也随桥名改称了“金石桥”。

因谐音而变

谐音地名是地名演变中最常见的一个种类,除一次地名之外,二次地名中,谐音地名最多。记音常与本意有别,甚至相去甚远。譬如: 百山一北山,强占一长鄄,雨伞铺一雨山铺,罗紫塘一骡子团一罗子团

因地名同音雅化而变

有些地名,其名原来比较粗俗,有碍时尚或犯忌: 于是借谐音的缘故,取一个吉祥、时髦、好听的名称。如: 猴田一侯田,老鸦田一鸭田,黄泥井一黄金井,和尚桥一荷香桥,关人桥一观音桥。

因地名同音错讹而变

添壁一天壁一天碧一天必,此地名原为人民公社及乡政府名,现为岩口镇添壁村名。1982年地名普查时记; 因村后有石壁高耸,故名添壁。喻意为平地上陡然增添一峭壁,工作人员在书写时,常写成天壁或天必。2014年编写岩口镇志时,该村却提出异议称原名即为“天壁”,村后陡添峭壁为“天壁”

因地名简省而变

一是因得名的标志物不存在后,人们很自然的适应情况,而省去不必要的字。比如寺庙地名,过去很普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庙大多被毁,人文环境变了,后来人不知道了,地名随之发生变化。如青山庙一青山,天福寺一天福。颜公庙一颜公。

二是语言习惯,取乡镇名时,多一字不如少一字。如:罗白田一罗白,孟公桥一孟公,梅塘坳-梅塘,周旺铺一周旺,高田铺一高田,石桥铺一石桥,双江桥一双江,苗家田一苗田,苏家塘一苏塘,大桥边一大桥,朴塘桥一朴塘,栗山铺一栗山。

隆回因避讳、谐音、简省等演变而成的地名

地名演变及地名寿命存在时间长短,取决于得名的依托物,依托物子虚乌有者,其寿命必短。隆回建县时所命名八乡一镇: 桃洪镇、礼教乡、保和乡、西胜乡、中和乡、兴隆乡、隆中乡、隆治乡、果胜乡,仅保留下来桃洪镇。一是因为改朝换代,二是民国时期的乡镇地名太虚,有政治化倾向。

1958年建人民公社时,紫阳命名红旗公社,苏家洞、大水田命名五星公社,岩口的白竹坪命名五一大队,1961年四固定时即全部取消,仅两年多时间。“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改了不少地名,命名和平的大队有10个,大平大队的有7个,太平大队的有4个,幸福大队的有4个。1981年地名普查时得以正名。西晋时置的“高平县”虽己撤销1400余年,高平地名却保留至今。究其原因,前者为无依托物的地名,后者(高平) 依其地形地势而得名,是个有依托物的实名。有些地名却是因行政撒并而易名,如1995年碧山乡和苏河乡的合并,因争地名,闹成很大风波,最后以西洋江命名,两乡群众都认可,即以西洋江为依托物。西洋江是水系名称,流经两乡地域。

2016年隆回村级建制合并,村级地名变化很大,有的由3个村各选一字或二个村各选一字为村名,地名名称部分已面貌全非,无任何地名依托。如岩口镇有一地名对联: 大山连小山,龙山俨如棋盘,寨子庆云映天壁。岩口似龙口,半岭浮悬白练(炼), 藕塘黄鸭戏天星。其对联录入的14个村名,2016年并村只剩下棋盘、添壁、岩口、藕塘、天星5个村,有9个村合并改名。

隆回因避讳、谐音、简省等演变而成的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