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互認助一帶一路項目順暢落地

“由技術標準帶來的風險是‘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一大風險。每年國外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我國貿易造成的損失達110億~150億美元,約佔貿易總額的0.5%,但因標準導致的損失則達400億~500億美元,大大超過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國首任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特命全權大使孫振宇在5月28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同期配套活動“一帶一路”標準服務“走出去”研討會上如是表示。研討會上,來自政府機構、行業組織、行業知名企業代表匯聚一堂,為幫助企業“走出去”化解因標準產生的風險建言獻策。他們認為,以專業化數據研究,專業數據庫建設推動標準互認將讓“一帶一路”項目落實得更加順暢。

“一帶一路”風險中標準首當其衝

國際經貿標準化促進會會長王忠敏表示,“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標準問題。中國標準一出國門就會遭遇滯後問題。因為中國標準使用的是中文,而國際標準化組織通用的官方技術標準使用的是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根據WTO規則,中國官方強制性標準實施前必須提前半年向WTO通報,經過翻譯、WTO審議、提出相應修改意見、通過等步驟後,中國才能遵循該項標準開展國際貿易。

北京市商務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柯永果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在國際經貿領域中國的話語權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國際經貿摩擦與爭端頻發也是不爭的事實。比如,國際工程項目不按合同要求執行而遭到索賠、製造業產業出口沒達到約定的要求標準而遭到退貨、企業在技術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盲目引進技術導致與現有環境不兼容等問題屢見不鮮。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是中外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在技術標準數據上的不對稱。

對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而言,使用什麼樣的標準至關重要。孫振宇舉例說,最近剛剛通車的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蘇木段,因巴方接受中國標準,所有大通道均由中國來設計、施工,完全按照中國標準來執行,項目進展特別順利。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完全接受中國標準,很多都是執行本國或者歐美的標準。

法國必維國際檢驗集團電力部總監田磊談道,近幾年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下,中國“走出去”的項目越來越多。“一帶一路”項目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國標“走出去”,這類項目多落地在非洲、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和地區,整個項目體系按照中國體系執行,對國內企業來說這類項目的進展往往比較順利。第二類是按照國際標準或者歐美標準執行,這類項目往往會出現比較多的困難或者貿易摩擦。事實上,對於國內工程承包企業而言,第二類項目也是很成熟的,但面對外國業主就會出現一些狀況。其實,中國標準比較嚴格,甚至不低於歐美標準,出現狀況主要在於國外業主對中國標準不瞭解甚至是有些誤解。另外,中國企業更多看重硬實力“走出去”,中國的投資、項目工程、產品都“走出去”了,但是配套的軟實力如何“走出去”,如何把中國的標準和體系輸出到國外,通過對標、數據的對接進行國際融合仍然是擺在行業相關者面前的課題。

以專業化數據研究化解標準風險

柯永果認為,標準聯通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國際層面的合作和參與、國家間的互助互認,同時還需要彙集標準制定機構、研究機構、民間數據分析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從根本上解決國際經貿受制於標準信息不對稱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專業化數據研究、專業數據庫建設,同時有針對性、創造性地提供一系列專業的基礎數據服務。

田磊認為應做好對標工作,讓項目總包方下屬的二級、三級分包商將項目涉及的標準吃透。以電力行業為例,中國總包方視野的國際化程度高,對標準的理解較為透徹,但電力項目是系統性工程,下面二級、三級分包商涉及參與的公司有數百個甚至上千個,分包商對標準的理解就沒那麼透徹了,此時理解這些標準需要“一把尺子”。

為了幫助企業“走出去”規避標準的風險,讓企業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場,並最終持續地融入當地市場,去年國內唯一一個從事國際經貿標準化工作的協會國際經貿標準化促進會在京成立。據悉,國際經貿標準化促進會正在推出的“一帶一路”沿線標準數據的平臺首站開通了印尼站,未來國際經貿標準化促進會將對“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行業、重點國別、重點產業逐步陸續打開。(張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