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造一架四代戰鬥機都很難,如果從現有基礎造一臺《環太平洋2》中的機甲大概要多久?

管管156041833

先提個醒,對環太平洋這種超軟軟科幻片,較真起來很沒意思,本回答就有點較真了。

主要困難?

1、首先是要把直升機的載重能力提升10倍以上。

環太平洋裡面一千七八百噸的機甲竟然是用8架直升機吊運到戰場的。(?)

就是這個傢伙。事實上這種直升機現在就在各國被軍方和民用航空頻繁使用著,它的吊運極限重量大約在15噸。請問它怎麼吊1700噸的機甲。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2)動力。

按1700噸全重計算,這個大機器人絕大部分是粗壯的四肢以及各種武器,那麼動力系統所佔的重量估測不能超過400噸,需要把現在最先進的核潛艇反應堆的體積縮小到十分之一而輸出功率不變。這在技術上大約需要發展5~6代,而且是躍進式的換代,才能出現。

(自己看看,這玩意分配給動力系統的體積是多少,重量大概能有多少)

(3)材料。

如果用現在人類能製造出來的、能想象出來的材料,去製造機器人,那麼它的裝甲板厚度甚至不如傘兵戰車(假設裝甲厚度比較均勻)。

(4)腦科學。

腦科學需要倒退50年。從環太平洋1和2來看,機器人所做的動作極其簡單,根本不需要人的大腦這種高級玩意去操縱(還要2個大腦)。從華強北的電子垃圾堆裡揀幾塊2002年產的工控芯片就可以了。


現代艦船雜誌社

我們都知道隨著科技的發展,無論是軍事武器還是民用裝備都越來越便利越來越先進,而這也就意味著機器結構越來越複雜。



以飛機為例,二戰時期在戰爭最焦灼的時候美國一年生產的各種類型戰鬥機超過100000架!而那個時候的飛機都是螺旋槳飛機,並沒有安裝什麼電子設備,武器也只有航炮而已,簡單的結構使得生產起來異常容易!二戰結束後飛機進入了噴氣時代,大量的噴氣式飛機開始出現,以蘇聯米格15美國F86為代表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開始大量出現,這種戰鬥機相對於二戰時期的螺旋槳飛機最大的改變是換裝了噴氣式發動機,可以以亞音速飛行,而在其他方面改變不大,依然以航炮為主要武器來作戰!其產量十分巨大!

時間來到58年代末!這個時候更為複雜的第二代戰鬥機出現了,以蘇聯米格21和美國f4為代表。第二代戰鬥機在速度上更快,並且安裝了比較複雜的航電和雷達,開始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而導彈開始成為主要作戰武器!第二代戰鬥機開始其產量就開始大幅度下降了!只有米格21這種較為簡單的第二代戰鬥機產量超過10000!時間進一步推進到60年代末,這個時候更為複雜的第三代戰鬥機開始出現!

以蘇聯蘇27和美國f15為標誌,開始追求高機動性,和超視距攻擊。相對二代機其機身製造更為複雜,雷達和電子設備越來重要,高度的複雜性哪怕是冷戰高峰期其生產量也遠遠不如二代機!出現至今也沒有哪一款戰鬥機生產量超過一萬!

時代並沒有停止腳步90年代四代機開始出現!複雜程度遠超想象!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一年也只能生產20架!從螺旋槳到四代機,零件從幾千到幾十萬!越來越複雜的結構帶來越來越少的產量!如果是環太平洋中的機甲!其複雜程度更是遠超四代機!我大膽估計恐怕十年能生產一臺出來!
喜歡的點個關注!


理性分析事實說話

《環太平洋》裡的機甲,放到現實中來就是一種浪費錢,浪費資源的活靶子,雖然它們在電影裡看起來很酷,觀眾們也很喜歡。

在現實中,與其花費那麼多人力物力去驅動那麼大塊的鐵疙瘩,不如想辦法制造速度更快,穿刺能力更強的導彈。如果說《環太平洋》中的機甲拳頭夠硬,刀劍夠鋒利,能擊穿怪獸的皮,那同樣可以造出夠硬夠鋒利的導彈。

因此,現實中不會有哪個國家會造機甲這種武器。這麼龐大機甲永遠只能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娛圖師師


造一臺《環太平洋2》機甲要多久這個要看了有沒有必要去建造,如果真的像環太平洋那樣人類都直接面對死亡的選擇的話,以目前科學技術,材料科學,信息科學,人工智能科學,發動機科學的現狀來看!我會很無情地跟你說,造不了!更不用說造多久了!要等各方面的科學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或者再進行一次現在都無法想象的科技革命,才會有可能去造科幻電影《環太平洋2》裡面的機甲!雖然打臉無情,但是根據現在的科學技術,現實點的話,我們還是可以造一些比較小一點的機甲戰士!如《鐵甲鋼拳》裡面的機甲戰士,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造這樣的鐵甲戰士的話,大概需要近20多年基本可以造好!這裡不是吹的,也不是胡編亂造,而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比如美國也正在研究這方面的機甲戰士。據相關報道,由波士頓動力公司為美軍研製的世界最先進人形機器人“阿特拉斯”,這一機器人將來或許能像人一樣在危險環境下進行救援工作。“阿特拉斯”身高1.9米,體重150千克,由頭部、軀幹和四肢組成,和人類的行走方式一樣,均為雙腿直立行走。它的“雙眼”是兩個立體感應器,有兩隻靈巧的手,能在實時遙控下穿越比較複雜的地形,就這樣子他們都已經取得了實際性的進步了!
從報道上可以看得出,就連藍星上的扛把子美帝也是隻能造出遙控機器人!何況要造大型的機甲戰士那是更加不可想象的!相信隨著以後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實現造出《環太平洋2》裡面的機甲戰士!我們盡情的期待吧!


一起過過的那些時間

需要30年,甚至更長。先看最接近環太機器人的案例,其發生在2017年10月,即世紀機器人大戰,美國的Eagle Prime和日本Kurata對戰。這個連續跳票兩年的現場機器人擂臺賽。本來準備直播,卻因觀賞性嚴重不足,在拍攝完打鬥場面後,對膠片剪輯後對外播出。其主要原因就是技術非常不成熟。兩個機器人行動能力遲緩、進攻薄弱、經常停擺。

Eagle Prime機器人


Kurata機器人

總體而言,達到電影效果的機器人,要攻克很多技術和材料難題。主要難題三點:

第一,人工智能問題。目前的仿生機器人還在研究階段,能夠掌握自平衡的機器人(比如波士頓動力後空翻機器人)剛剛出現,而能夠達到更進一步的具備攻擊性仿生動作機器人,或高度人機協同機器人研製週期至少需要5年以上。


波士頓動力的人形機器人


人機協同增強智能技術

第二,大型化難題。目測影片中各種機器人高度80米左右,估計重量會超過數千噸以上。幾噸的機器人和幾千噸的設機器人不能同日而語——好比,你可以生產1000噸的船,但生產10萬噸級是另外一回事。這涉及到材料、傳動、動力、結構等何種適應性難題。

單單考慮機器人材料,使用鈦合金肯定是首選。其尺寸巨大還可能使用到超大部件3D鈦合金打印技術,但目前為止,3D打印鈦合金部件,其部件的實際使用強度,比鍛造鈦合金部件強度上差很多。鍛造需要重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鍛造機是我國的8萬噸壓機。


二重8萬噸鍛造機


8萬噸壓機鍛造的殲20鈦合金大部件

此外,影片中機器人,時刻會受到數千噸的攻擊力道,不管是發力機器人,還是受力機器人的結構強度會是個不敢想象的數值。再想想製造機器人的大型裝備的大型化的研製過程,都覺得漫長無比。給個參考,從中國的船舶大型化的歷程看,估計機器人的大型化過程,需要20年以上。


第三,動力小型化難題。目前看能夠驅動數千噸的機器人,動力最佳選擇是核動力。不過,大型機器人用核反應堆的做功情況更復雜,工況環境更惡劣。另外,反應堆本身需要小型化或者微型化技術更難,估計研製小堆技術需要30年甚至更多時間才能完成。目前最先進的研發小堆,是SMR,長度也要超過20米,重量百噸,功率可以達到50兆瓦,其勉強可以用重型卡車運輸後組合使用。

所以,估計要實現三項創新技術,研製出大型武裝機器人至少需要30年,甚至更久。


醫療建築營造學社

就目前而言,全世界合力都造不了!

如果你只是做一個樣子貨,那中國就能造!

但如果要像電影中那樣能跑能跳能打,對不起,現在不可能!短期內的未來也看不到可能!

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奔跑跳躍打鬥,有幾個很關鍵的地方!

第一抓地力,我們都知道人在光滑的冰面上別說奔跑跳躍,就連站穩都難。我們打出去一拳,看似是雙手的力量,其實力量的源泉都來自於腿部和地面形成的摩擦力!腳和腿與地面形成抗力,通過腰部將能量傳遞到手臂揮打出去!而我們的摩擦力來自於腳步肌肉以及腳趾頭的抓地力,機械則很難擁有這樣的能力。

第二是核心力量。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之所以能穩定,是因為有強大的核心肌群將上下軀幹牢牢的捆在一起。而目前無法想象有一種機械裡能永遠一絲不懈的將千噸萬噸的機甲戰士上下收緊,即使跳躍打鬥都不至於脫節。

這兩點也是近幾年仿生機器人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難題,雖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製造上百米高的機甲戰士,還太過遙遠!


漢文健身

能不能造出來不清楚,但看過電影就知道,機甲都戰鬥力主要是搏擊加上導彈,那導彈跟普通導彈沒啥區別,就是火力壓制或者吸引怪獸注意力用的,再有的亮光的劍,估計是激光類的光能武器,但也不是次次一劍都能砍死一個怪獸。鏡頭多的擊殺畫面我記得都是拳頭打穿怪獸。就像第二部擊殺爬富士山的怪物,從高空躍下砸死它。說白了就是動能武器。既然機甲的主要擊殺手段仍然是靠強大的動能來完成,那何不製造堅固的炮彈導彈來達到穿透怪獸的動能從而擊殺怪獸呢?機甲拳頭的材質硬度能擊穿怪獸,說明材料是沒問題的,接下來就是製造推進能力的火箭來製造動能了。這不比造一個巨型的神經控制機甲要容易麼。所以結論應該是即使能造出來,也不會造。


旅大精靈

《環太平洋2》剛好買了電影票到時去觀看,對於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大家一邊看電影都會一邊想什麼時候會真正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其實就我個人看來雖然現在說造一臺四代戰鬥力都很難,但真正意義上來說已經沒有技術問題了,喜歡軍事的朋友應該都有了解五代戰鬥力已經有了,估計六代都在研發了。中國現在在研發上已經奮起直追了。

說回機甲戰士,也許目前已經有了,只是技術還在完善,以美國為首的研發技術肯定是數一數二的,美國科幻片很多都是美國宣傳給美國人民看的,為的是增加軍事費用,以更多的資金注入軍事研發上,像變形金剛輕而易舉就把航空母艦毀了,也引發美國人民面對未來新型武器而導致國民安全的擔憂,從而呼籲在軍事上研發更強大武器來保護。

至於說的材料能源問題,把能源想成用核來當做能源,當然也許還有更好的我們不知道,至於材料肯定首先使用目前軍事上的武器材料,還有航空材料來代替,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不還有宇宙空間站在探索外太空新型元素材料,我們普通國民又哪知道太空站有沒已經在研發中的新型材料呢。

慶幸中國在研發高科技已經進步越來越大了,大數據,智能應用,高鐵,無人機也就是我們自豪的大疆企業,目前技術也是頂尖的,這些都可以增加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底蘊,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國誰又沒有點秘密武器壓箱底呢,我們中國人都知道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國家在發展高科技方面都是有戰略性發展的,作為中華兒女期待中國更好的崛起。

至於幾年能見到這樣子的機甲戰士,只要國家真正需要,就會出現,我們普通國民見不到只是我們層次不夠,目前全球還沒拿出這樣子的機甲戰士作為武器,即使有我們也不需要拿出來對不。

以上的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非喜勿噴,感恩…


小兮電影

不討論經濟性,只說可行性

例行結論在先:因為材料學不夠發達,大概造不出來

我也沒準確數據,電影裡的機甲目測20米開外,前四後八半掛車滿載差不多就得三四十噸,機甲這體型加上各種武器裝備大概得在二百噸開外,這重量放在船上或者車上不算個啥,但是放在兩足機器人上就非常可怕了,哪怕勉強造出來,恐怕那細細的膝關節也無法支撐自身的重量,更遑論高強度的戰鬥。勉強造出來恐怕連怪獸身上的寄生蟲都打不過

另外就是控制系統。腦波操控這種原理至今還在紙上,實驗室都沒有什麼切實的數據,所以大概實戰用不上。比較接近的是目光鎖定,就是老美那幾十萬一個的飛行員頭盔,但那個鎖定目標可以,拿來格鬥恐怕不行


用戶5381632247

雖然科幻片裡的東西讓不少人覺得很假,但我覺得這些東西換是值得期待的,我認為這麼大的而機器人,真要做事可以做出來的,只是做出來的意義大不大而已。看到很多朋友說,現在根本造不出這種東西來,我覺得不對,東西不是能不能造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必要,就和題主說造飛機一樣,飛機造的困難嗎?不難啊,只是想造好難,所以在研究過程中花費的時間更多,所以才給了我們造飛機很難的錯覺。

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造武器難嗎?實際是不難的啊,飛機,輪船都是一天一艘下水,這種速度換到現在都是不可想象的。那時候的戰鬥機,多高級嗎?沒有啊,非常漸變,完全實用主義的設計,好修,耐用,直接上天就對了。

電影裡的情節,要看你在什麼地步上去想,我們現在這個生活模式,造這種大傢伙是一點用都沒得,打誰?和誰對抗?對付士兵,這麼大的各自兼職就是對付螞蟻,沒準一腳踩下去都關不掉多少。所以,這個機甲是與前提的,是對付大型的怪獸的。這是故事背景塑造的額大環境,如果沒有這個大傢伙,自然不用造大傢伙。但現實中如果也有這麼大的怪獸,你還覺得造這機甲沒有用嗎?

另一方面,是世態沒有逼到我們這個地步,如果和電影裡演出的一樣,有一個連接點被打開,每天都有大型怪獸來攻擊人類,那麼這種機甲真的是可以快速製造出來的,這是和生存競爭搶時間了,根本不是什麼造價,人工的問題,所以特殊時期,要特殊對待,我覺得片子裡的機甲,造出來在它這個故事背景下,一點毛病也沒有。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要造一個機甲,現實裡要看在什麼背景下,如果只是為了嘗試這個東西,那麼可能一百年也造不出來,因為沒什麼用,但如果真是面臨那麼大的異形威脅,我覺得這東西10天一個都有可能,不要低估了人類的強大和創造力,也不要低估所有人只為生存,不求利益後的生產效率,人類社會現在幾十億人口,往一起用力也和螞蟻大軍一樣,是非常具有能量的一個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