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裡拍清朝時期為什麼都是留著明朝頭式?

儋耳清風


你說的武狀元蘇乞兒,蘇乞兒的髮型屬於特例,就是披頭散髮,為了體現性格。要說吳孟達那個才是常見的,其實那不是明朝髮型,就是清朝的髮辮,但是不剃掉前額。為什麼不剃掉前額,其實就是為了演員趕場子演其他戲。


說起港片演清朝故事不用清朝髮型,最著名的可能是1981年的《大俠霍元甲》了。霍元甲本來應該是生活在清朝的,右圖鄭伊健這個形象是對的。但是據說當時主演黃元申不願意剃掉前額頭髮,破壞自己當時最流行的髮型。結果為了他,決定將全劇演員的裝扮都改成民國風格了。好在霍元甲故事發生在清末,改成民國,不算跨度太大,可能觀眾還比較接受,但別的戲就不行了。


比如這個,就是港片非常常見的清朝戲造型,鄭少秋在1976年的書劍恩仇錄中一人分飾陳家洛、乾隆和福康安。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在他演乾隆和福康安時,由於基本戴著帽子,所以頭頂是遮掉的,那隻需要剃掉(或者用化妝貼布遮擋住)鬢角就可以。但陳家洛是平民,不會一直戴著官帽,就沒辦法只能用這種戴頭套的辦法。要知道當時鄭少秋這樣的演員,炙手可熱,同時身兼好幾個劇,有古裝劇,但更多的是現代劇。現代劇要用時髦的髮型,如果為了古裝劇中為數也並不是最多的清朝戲就把頭髮剃了,就無法滿足現代戲的要求,所以就用頭套這種變通方法,雖然不是清朝髮型,畢竟辮子在,也算勉強了。




後來到了1980年代,無線五虎將當道的時代。這張圖算很有代表性了,梁朝偉、劉德華合作的《鹿鼎記》,劇中梁朝偉飾演的韋小寶經常有脫掉帽子的劇情,所以剃掉了前額頭髮。但是從側面照片的髮際線可以看出,前額剃的並不是太靠後,算是儘量保住一點頭髮吧,不過相比七十年代那種也是犧牲很大了。再看一下劉德華,由於不要脫帽子,所以也只是剃掉了一些鬢角,保留大部分頭髮。


說到鹿鼎記,就說一下另一個版本,1998年陳小春版。這版主演陳小春頭髮剃的是相當到位,全剃光了(劇中有出家劇情,可以看出一點頭髮都沒剩),飾演康熙的馬浚偉雖然也不用摘帽子,但至少露出頭髮的地方毫無破綻全部剃光了,比劉德華更到位。倒是幾位配角頭髮都沒有剃,而是戴頭套,比如著名的老戲骨王偉飾演的吳三桂,劉江飾演的康親王。這也比較好理解。香港影視劇,經常會看見這些金牌龍套,他們一年演的戲比陳小春馬浚偉這些主角更多。在競爭極其激烈的香港演藝圈,主角的收入畢竟遠高於配角,所以這些老戲骨年紀一大把還要拼命接戲,而那些主角一部戲還算收入頗豐,也可以慢慢養頭髮再拍別的,老戲骨們則同時演好多戲,所以他們要保護自己的頭髮。

像這種拍清朝戲戴頭套而不剃頭髮的情況,嚴格意義上總會影響觀眾觀感,畢竟拍哪個時代的戲還是應該還原本來面目。但是畢竟是在香港影視劇高產時代留下的傳統,讓演員能更多接戲,呈現出了更多精彩的作品,也屬於情有可原,畢竟一部戲最重要的還是演技。


伊耆角木

油光錚亮的大腦門,後面綴著又粗又長的大辮子,這儼然成為清朝的特色商標,甚至在外國人眼裡,大辮子就是中國舊時代統一的形象。

但是,大多數港片拍清朝時期戲份時,為什麼都是留著明朝頭式呢?

其實原因有二:

第一、絕大部分東南亞的華裔主體,是由戰亂以及其他因素出逃的、清政府以及北洋政府的官方售賣等因素構成的。

港片還無法進入中國大陸的年代,東南亞華僑是港片的一大市場。

但是那裡的華僑極其厭惡滿清的大辮子,原因是因為出逃、因為被售賣的他們經常因為那條豬尾巴似的大辮子而被當地人看不起和侮辱。

因此東南亞華僑對港片裡的清朝戲份非常的抵制。

港片電影人為了順利過審,也為了收視率,不得已採用明朝的髮型拍清朝的戲份。

這就是港片裡奇怪的清朝人“明朝髮式”的由來。

第二個是演員要同時拍幾部戲的原因。

當時的演員,就連跑龍套的,都可能一天跑幾個場,更不說主要的演員了,而且那個時候拍片的週期很短,正常一兩個月,最短一個星期。

要是真剃了,下一個角色怎麼辦?

戴頭套而不剃頭髮,又會影響觀眾的整體視覺,畢竟拍哪個時代的戲還是應該還原本來面目的。

為了讓演員能更多接戲,呈現出了更多精彩的作品,港片電影人決定採用明朝的頭式,這樣也不影響演員同時接別的戲份。


鯨魚電影

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香港是從清朝人的手中分裂出去的,因此香港的老一輩人中,對於清朝是最反感的,有此帶來的就是對於清朝的一些符號的厭惡,剃頭自然是其中之一。但是因為劇情需要,有些故事是發生在清朝的,不得不採用清朝的鞭子,那該怎麼辦?當時的人就想了一個折中的法子,鞭子仍然在,但是不用剃頭,這樣的話,觀眾在看的時候,清朝時候的印記就會少了很多。

第二:剃了頭,不方便做造型。頭一剃,那自然千篇一律的都是前面是光頭後面一根鞭,所有人都一樣。如果像明朝那樣有鬢角和前發,那造型上面就好辦了。

第三:最重要的,香港是一個講究效率和速度的社會,一個演員,尤其是他是一個配角的話,並不是同時只在拍一部戲的,可能要在不同的場子之間來回趕,今天演清宮戲,明天演現代戲,要是所有人都把頭給剃了,那估計TVB同一時間段裡面只能拍一種戲了。還有的這部戲拍完下一部戲已經在等著了,比如周星馳這樣的大咖,一年拍好幾部電影,怎麼可能把頭給剃了。

第四:有些大明星你讓他剃頭他也要考慮考慮願不願意啊,要是《末代皇帝》這樣的電影當時找周星馳這樣的大明星來演,估計二話不說就會剃,可如果一般的商業片找來讓周星馳剃頭,那可就很難了。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不請自來!

港片裡拍清朝時期為什麼都是留著明朝頭式?我認為無非就是以下三個原因;造型需求,需要明朝頭式來凸現角色的各種氣質;市場需求,東南亞市場比較能接受明朝頭式的電影;演員個人原因,明朝頭式比較方便有利於自己對拍幾部戲。

1.角色造型需求,需要明朝頭式才能更能凸現各種角色的氣質和形象
說到這裡我就要問一句。為什麼電影中的那些男女主角各個無論是身材還是顏值,還是氣質都是那麼的完美?人都是高級的視覺動物,對美的認知度和標準都是挺高的。電影是拍出來看的,演員的造型不完美,有缺陷是得不到觀眾的認可的。



上圖就是梁朝偉在演韋小寶時剃的清朝時期的頭式,從側面照片的髮際可以看出,前額剃的並不是太靠後,算是儘量保住了一點頭髮。儘管如此,我還是不覺得這個造型有什麼使人喜歡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一種勞改犯氣息在裡面。不但不喜歡,甚至還反感這種頭式。



此圖就是典型的
明朝頭式,無論是從人物形象還是視覺效果都更能釋放出各種場合需要的不同氣質。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這種明朝頭式。

2.市場需求,東南亞市場比較能接受明朝頭式的電影

香港在還沒有迴歸中國之前,香港電影是還不能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所以當時香港拍出的電影,只有東南亞的市場。而東南亞的電影消費全體東南亞華僑極端厭惡滿清的頭式,因為當時華僑下南洋打工,經常因為豬尾巴似的辮子被當地的白人和馬來西亞人看不起和侮辱。因為東南亞華僑不喜歡華人留辮子,就非常的抵制拍清朝的電影了。拍出的電影也自然不會去消費了。所以用明朝的頭式拍出的電影東南亞華僑在當時還是願意接受的。

3.演員個人演員,有利於多部戲之間切換,比較方便多拍幾部戲

想必大家都知道拍清朝電影的這些港片拍攝時間大多是在久幾年拍的多,那個時候哪裡都還很窮。很多人都吃不上飯,演員也是為了吃飯,也願意多接戲多拍戲,而用明朝頭式自己也比較方便大家也喜歡看明朝頭式的戲。

總的來說就是明朝頭式在當時的電影中比較有市場。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也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哦!


shi867833175

根本原因是東南亞市場。港片還不能進入大陸的年代。東南亞華僑是港片的一大市場。但是那裡的華僑極端厭惡滿清的辮子頭。因為當初華僑下南洋謀生。經常因為那條豬尾巴而被當地的白人和馬來人看不起和侮辱。據說在電影院裡,只要電影裡一出現留著辮子的中國人形象。那些白人和馬來人第一時間就會把眼光轉向身邊的華人們。因為這個前額剃光後面一條辮子的形象華人們受盡了侮辱歧視。所以東南亞華僑對港片裡的清朝戲非常抵制。後來香港電影人就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這就是港片裡那種奇怪的“清朝髮型”的由來。


揚州石頭魚

那個年代的港片是多產的,經常一個演員需要跑2,3個劇組,具體可以去查一下《東成西就》和《東邪西毒》這兩部電影的拍攝時間和演員列表。這兩部電影一個白天拍,一個晚上拍,幾乎是同一批演員,這也是當時港片的一個現狀,而如果演員為了清朝的戲份剃了光頭,那麼意味著他可能半年甚至一年內都無法去接其他的電影。

如今好多了,都是頭套,一套上去就OK,只不過化妝需要一些時間。但港產電視劇依舊會不剃頭,同時不戴頭套,原因是,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