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當年如果一鼓作氣全軍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彭時堅

如果太平天國全力北伐,只有五成的把握打到北京城下。

第一點,太平天國機動能力不足,全力北伐,旅途崎嶇遙遠,軍隊供給困難等等都會限制太平天國的北伐。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後,對於以後怎麼進攻清朝產生了兩派觀點,一派主張集中全力兵力北上,長驅直入北京,另一派則主張打下南京進行修養發展。最後的結果是洪秀全進攻南京,派李鳳祥等人北伐。如果太平天國集中全力北伐,就像集合成一個拳頭和清朝死戰,那清朝也必定集中全力對抗,這樣就會打成一個消耗戰。在國力上面,清朝雖然腐敗,但是財力上是比太平天國要強的,打成消耗戰,對太平天國是不利的。太平天國初期為什麼那麼順利,就是因為打了清朝一個突擊,讓清朝反應不過來,當清朝挽過一口氣,那就可以調動兵力進行對抗了。歷史上有遊牧部落包圍過北京城,那包圍的軍隊是騎兵。騎兵因為速度快,同時離北京城不遠,可以長驅直入北京,再者就是騎兵隊伍的人數不多,只有上千人,人數少補給不困難,這就是能包圍北京的原因。太平天國都是步兵,行進的速度肯定慢,再者就是離北京很有遠,道路崎嶇難走,再說了數萬的軍隊的補給就是個難題,去搶老百姓是不行的,去打堅牆難攻的省城更是耗費兵力,所以太平天國一旦北伐,清朝就會層層設防,一點點消耗掉太平天國的實力,最終滅亡太平天國。現實也是這樣,太平天國北伐的軍隊曾經一路打到了天津,只是因為孤敵深入,最終還是失敗了。

第二點,就是清朝的漢族地主團練很強的。其實縱觀整個清朝和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擔當主力的都是漢族官員的團練,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清朝的晚期,八旗的士兵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銳氣了,基本上就是個廢物了,打仗還是靠漢族的團練。團練開始於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正是由於八旗士兵不行,才有地方的團練。如果太平天國全力北伐,清朝肯定會加大對地方團練的扶植,要錢給錢,要權利給權利,這會刺激地方的團練武裝奮力對抗太平天國,給太平天國很多麻煩。團練的士兵戰鬥力是比較強的,畢竟他們大部分都是強悍的平民,只要管理得當,將會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李鴻章的淮軍,剛開始還不是被人嘲笑是乞丐軍嗎,卻在上海面對著上萬的太平軍,最終竟然勝了。因此,如果太平天國全力北伐,將會面臨著很多地方團練的圍剿,這將會給太平天國的進軍造成極大的困擾,在和團練的對抗之中不斷消耗軍力,最終導致滅亡。

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無非就是拿下一個根據地以此發展實力,來和清朝進行消耗戰,可惜的是太平天國一路到頭都是和清朝打仗,哪有時間去發展啊,最終撐了十幾年還是滅亡了,真是讓人嘆息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真的有可能!

太平軍犯得錯誤是,行軍路線出現錯誤!

佔領金陵後,太平軍迅速攻佔了鎮江和揚州,一舉奠定了鐵三角格局。

東王楊秀清親自到揚州視察,排兵佈陣,意欲沿運河北進。

這一招,實在是高明。因為,京杭運河直通北京,且是運糧要道,將其作為行軍路線,既便捷高效,又經濟實惠。

如果東王能夠堅持這一進攻路線,那麼佔領北京真不是夢!

有人或許會說,清廷也不是吃乾飯的,難道看不出太平軍的意圖?

當然能看清,而且迅速派出琦善趕往揚州,紮下江北大營。

與此同時,向榮的江南大營分兵五千,駐守鎮江。彼此互為犄角,以應對太平軍北伐。

漕運總督楊殿邦甚至想出放水制敵的損招:

“啟放各閘壩,洩盡淮水,使賊舟滯行,不能上竄;只須在兩岸堵御,較易為力。若賊匪竄至高(郵)寶(應),或竟決洪湖使水下注,該匪自當全股淹沒。”

奏摺裡說的湖水,指的是洪澤湖和高郵湖。其實,太平軍多為水師,損失不會太大,但老百姓就會遭殃。

要注意,琦善的江北大營,倉促上馬,中看不中用,根本不足以抵擋太平軍。如果太平軍沿運河北上,結局真的很難說。

來看清人的兩段記載:

“彼時若大隊乘銳北渡,琦相何能抵禦?”

“斯時北路尚未設防,城堞不堅,地無險阻,若楊酋長驅而北,擾亂情形,不堪設想。”

可惜的是,楊秀清最終放棄了這一路線,改由安徽北伐。為啥?

他先入為主地認為,清軍在運河一線必然佈置層層重兵。加之密探報告說,揚州有重兵,安徽則防守空虛。即:

“時兵勇絡繹過境,雲集揚州。賊圖北竄,遂由金陵改道浦口。”

結果大家都知道,北伐軍最終全軍覆沒。戰場如棋局,一招錯,滿盤皆輸。

清軍最終藉助運河大水,淹沒北伐軍。李開芳被俘,所受酷刑,不忍直視。

放棄運河,使得戰線被大大拉長,不能一蹴而就。補給也發生困難,以致於寒冬季節,北伐軍只能著夏衣作戰。

還有一點,當初楊秀清是要親自帶隊北伐的,即:“金陵已破,洪楊二賊議欲分軍,洪留南而楊往北。”

結果,航王唐正才勸楊秀清留在了南京。

《李秀成自述》載:

“一老年湖南水手大聲揚言,親稟東王,不可往河南,雲‘河南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有長江之險,又有舟只萬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餘,尚不能立都,爾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雖是中州之地,足備穩險,其實不及江南,請東王思之。’後東王復想,見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

綜上,如果太平軍全力北伐,未必不可能佔領北京。當然,佔領北京與滅亡清朝,是兩個概念。


讀史品生活


太平天國如果全軍北伐,能打下北京城,但不會北伐成功。

首先我們以現實戰事來推理一番。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局勢初步穩定後並沒有一鼓作氣的北伐!而是象徵性的派林鳳祥和李開芳等人率兩萬多人北伐,兵力少而且都沒有派一個王來統領,可見其敷衍。

即使如此,這兩萬多人的北伐軍面對腐朽的清軍也是一路勢如破竹,一度攻至天津西郊區楊柳青。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北京人心惶惶,每天都有大部分的人出逃,短短几天時間,就逃出了三萬多戶十幾萬人。咸豐帝上朝時也是悲哀不已,甚至說出要重蹈前朝崇禎帝覆轍的喪氣話,可見北京之危急。


咸豐帝雖然平庸至極,但用人方面還是有些水平的,危機時刻重用僧格林沁並且從東北和蒙古調來大批精銳,最後反敗為勝,將太平天國北伐軍剿滅。(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以防抄襲。)

根據太平天國北伐軍的真實戰例來看,太平天國如果全力北伐,肯定會攻下北京城,但不會北伐成功。

首先北伐成功的標準並非是攻下敵方都城,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像歷史上唐朝的都城還有清朝京師也是幾度失守,也並沒有代表這個朝代的滅亡。太平天國時期的清朝並非人心渙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太平天國的宗教式統治方式也迎合不了官紳階層,所以就算攻下北京城也不代表北伐會成功。

再說說如果太平天國全力北伐為什麼會攻下北京

以真實戰例來看,兩萬多人就差點打到北京城下,還是清廷從東北和蒙古調來精銳靠著人數優勢勉強將北伐軍鎮壓。如果太平天國全力北伐,北京是肯定可以拿下的,雖然北伐時咸豐帝成天說什麼會成為明之崇禎帝,但如果真的大軍打到北京城下,咸豐帝肯定會跑的比兔子還快,絕不會像崇禎帝那樣有骨氣的以身殉國,他的想法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可以參考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咸豐帝棄都而逃的事件。太平天國大軍一旦攻下天津或者突破天津防線,咸豐帝絕對會逃,到時候皇帝都逃了,北京城更是不堪一擊了,打下北京是手到擒來的。


宋安之

這個方略恐怕就沒有執行的可能!

太平天國自從廣西突圍進入湖南之後,並一直全力北上攻至湖北,隨後沿江向南京發展,隊伍也不斷進行擴充,攻克南京後人數已經發展到50萬,雖然在人數方面來看數量似乎很龐大,但兵員的質量和素質非常差,絕大部分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烏合之眾,所謂的擴充也只是所到之處將所能抓到的百姓全部拉入到軍中,沒有戰鬥力的充當後勤人員,有戰鬥力的這個所謂戰鬥兵,是所謂的50萬大軍中,絕大部分只是沒有戰鬥力的老人女人和孩子,真正的男性青壯年大概也就在10萬人左右,但即便是這10萬青壯年,由於都是匆匆聚集而來,軍隊並沒有經過嚴格的整訓,軍隊的戰鬥力,凝聚力紀律性都很混亂,從當時的歷史記錄來看,沿途太平軍的軍紀也並不好,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土匪,延途攻城掠地時,出現了很多城鎮內的居民的上下一心,合力抗擊太平軍的情況,可見太平天國當時也並不是那麼得人心,所以為了長期發展,太平天國必須要停下來並且花費一定的時間對隊伍進行整訓,如果盲目地繼續進行軍事行動,不但會讓自己的隊伍編制越來越混亂,還會讓太平天國的軍事紀律和人心變得越來越壞,甚至加速自身的消亡!



此外太平天國自從廣西發展以來,就開始建立了一支水軍部隊,由於南方水網密佈,這隻水軍長期來都存在在太平軍的編制內,從廣西到兩湖,再到南京,太平軍水軍的規模也是越來越大,南京戰役時太平天國的水軍已經發展到擁有大小船隻兩千只的龐大規模,光是水軍人員就有數萬之多,這支部隊在需要整訓的同時也遇到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在中國南方水網密佈,水軍一直可以順著河道,跟隨太平軍主力不斷髮展前進,但如果北上,這隻水軍根本沒有合適的道路來前進,這些江船和河船更不可能出長江口,沿海而北上,所以從當時太平天國的軍隊構成來看,全力北上肯定是不可能了,至少這支數萬人的水軍部隊根本走不,只能在長江一帶發展。


事實上,太平天國出廣西的時候,也曾有過全力北上進陝西或者進北京的方針,最終都沒有實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現實因素就是太平天國所組建的水軍,根本無法前進到北方,如果只是陸軍北上,就容易犯分兵的大忌,所以最終太平天國還是制定了水陸兩軍共同作戰的方案


遼寧資深球迷

【答案是不可能成功】洪秀全等率領的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天京後,當起了天王。太平天國真正有戰略眼光的就是東王楊秀清。為了減輕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天京的壓力。楊秀清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為主將等率2萬多人從揚州出發,開始北伐。

天平天國初期,永安封王,在當時天官副丞相和地官正丞相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這2萬兵馬雖然不多,但是都是廣西起家的老營兵馬,是天平軍真正的精銳,戰鬥力彪悍。

太平軍北伐部隊只用了3個月就從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地區,前鋒一度打到天津西楊柳青,這種進展速度不但讓清廷大感震動,也在洪秀全和楊秀清的意料之外。因北伐軍並非太平軍主力,而是一支深入敵境的孤軍,陷入僧格林沁數十萬清軍的重重包圍。最終全軍覆沒。倘若太平軍主力出擊一鼓作氣全軍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答案是不能的!洪秀全定都天京。清廷便在天京外圍建起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可以說清朝和太平軍領導階級的注意力都在這兩座大營上。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軍就是一支奇兵,出其不意之下,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可以說太平軍能打到天津是清軍疏忽的結果。就像當初吳三桂三藩之亂,以有備之師打無備之敵,半年間佔據半壁江山。但是當清朝緩過勁來,調兵遣將,全國佈局,舉國之力與吳三桂大戰,吳三桂頓顯頹勢,繼而滅亡。

若天平軍傾巢出動,開始北伐,江南江北大營的清軍豈能按兵不動,各省的清軍也不會像江南、江北兩座大營集結,而是盤踞各省,據險節節阻擊,則太平軍主力推進速度不會如北伐軍一樣快。且當時清朝大將勝寶已經從東北、親王僧格林沁也從蒙古調來大批看家底的精銳,全是清朝號稱弓馬騎射最強悍的老底軍隊進關。

清朝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而太平軍則變成沒有根據地的流寇,後勤補養跟不上,所以很難打到北京。就算打到北京,只能擴大政治影響,清朝也不會滅亡,清朝皇帝還有一項看家本領,那就是“跑”,對於這一招,英法聯軍、八國聯軍、都一籌莫展。所以楊秀清派少股部隊北伐,牽動清朝兵力,以主力大破江南、江北大營,在戰略上是成功的。


睜眼看西安

太平軍如果全軍北伐,是一件十分冒險的軍事行動。

太平天國運動從1851年金田起義,兩萬多人浩浩蕩蕩開始造反,到年底在永安建制,天王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

當時洪秀全想要進入河南,而楊秀清主張:"專意金陵,據為根本"。根本就沒有想過全力北伐的事情,楊秀清的建議還是很有戰略性眼光的,就是以南京為根據地,再做下一步打算。

到1853年太平軍帶打帶跑,一面發展自己,一面躲避清軍的圍追堵截。到天京的時候馮雲山和蕭朝貴已經死了,能打的天王估計就剩韋昌輝和石達開了。

這個時候如果全力北伐,不能說沒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機會太渺茫了,而且也太冒險,沒有任何的根據地,沒有長久的糧草供應,沒有固定的組織建設,就想打到北京,那和捻軍或者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有什麼區別。

縱觀歷史上的政權,沒有根據地最後奪取天下的朝代,我實在想不到,像元末朱元璋就是佔據南京,高築牆最後奪得天下;清軍能夠入主中原,也是有東北作為根據地;像劉備奔走多年,一直沒有成氣候,直到入蜀後有了根據地後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所以,定都南京,以長江天險為阻攔,最終達到與清朝南北對峙的局面,才是根本,這也是太平天國在1856年天京事變後,還能堅持八年的原因。如果太平軍全力北伐,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直接失敗;第二種推翻清朝,群雄並起,軍閥割據。但是無論是哪種,太平軍都是給他人做嫁衣。


史論縱橫

答案是不能。

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於太平軍而言,一鼓作氣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首先,東下南京,已經失去了戰術的突然性

太平天國作為農民起義的典型,在起義時也有著中國曆朝歷代農民起義的特點,即依靠強大的號召力,短時間內迅速聚攏大批的農民起義者,這個數量一般能達到數十萬的級別,這樣的力量,即使是一群烏合之眾,對於朝廷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太平天國自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金田起兵,經過了永安建制,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個政權的構架,此時雖然清軍不斷圍剿的,但是由於清軍之間互補協調,加上天平天國軍隊善於流動作戰,圍剿效果並不明顯。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軍地方官吏的思維,和明朝末年各地官僚明哲保身的思維一樣,即太平天國只要不在自己的轄區內折騰,就老天保佑,所以他們並不會全力圍剿,只求太平軍能夠離開自己的轄區即可,即驅逐太平軍就算完成任務,這些導致太平軍一直以來都沒有受到巨大打擊,相反,太平軍一直在流動作戰中不斷壯大。

從廣西起兵以來,太平軍一路北上,進入湖南境內,在湖南境內繼續發展,再進入湖北,佔領了湖北首府武昌。

佔據武昌是太平軍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此時洪秀全助長繼續北上,到河南境內,進而拿下北京。然而此時東王楊秀清認為,此時的太平軍沒有能夠長驅直入北京的資本,退而東下南京,佔據清朝的賦稅重地,再圖北伐較為適宜,因此太平軍遂大軍東下,直搗南京。

如果此時的太平軍,能力利用清軍地方官吏避戰怯戰的思想,繼續擴大兵力,大舉北伐。清軍的八旗早已經腐朽不堪,北方綠營和北部的蒙古軍隊都不能及時調防北京,拿下北京是有很大可能的。

而此時太平天國急於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讓清朝有了調兵遣將的時間,此時的北伐難度就大大增加。

但是,如果太平軍自武昌北伐,是很容易拿下北京,但不代表就可以徹底消滅清王朝,清朝可以像元朝一樣退守關外,聯合蒙古部落瘋狂反撲,而此時沒有固定根據地的太平軍勢必和陳勝、黃巢一樣,最後被清朝的反撲徹底擊敗,也就不會有後面十多年的鬥爭了。

2、氣候條件不利於太平軍行動,貿然北伐只會損兵折將

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克武昌,此時正值寒冬時節,太平軍基本都是廣西及湖南、貴州地區的人,此時大部分還穿著單衣。

而清朝晚期,中國再一次進入了小冰期時期,此時的平均氣溫比今天要低1-2度,冬季的0攝氏度等溫線比今天要靠南很多,因此武昌地區毫無疑問也是氣溫非常低的。

如果太平軍此時大舉北上,缺少過冬需要的棉服等物資,不需要清軍的圍剿,光是嚴寒的天氣就足以讓太平軍減員大半。

在歷史上,因為嚴寒的天氣導致戰爭天平傾斜的例子不勝枚舉,1812年,拿破崙的幾十萬大軍就是因為在沙俄的嚴寒中最終徹底喪失了鬥志,最後兵敗如山倒;而1941年開始的蘇德戰爭,裝備精良的德軍也是被蘇聯的嚴寒天氣最終生生拖垮,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楊秀清的做法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且,吸取以往農民起義不知建立根據地的教訓,太平軍的選擇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不過楊秀清應該也沒有認識到,定都天京後,他會很快成為內鬥的犧牲品!

3、地形不利於太平軍北伐的進行

中國自古以來,除了朱元璋的北伐,剩下的都是自北向南統一天下。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原因,除了氣候,最重要的就是南北方的地形差異。

南方的地形多山起伏,而北方的地形則相對平坦,平坦地形適合大兵團作戰,因此太平軍如果貿然北上,勢必要與清軍在北方平原、草原上進行決戰,如果勝利還好,慘勝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敗了,太平天國也就真正敗了。

更重要的是,清軍此時無論在兵員還是在資源上都佔據著巨大優勢,即使決戰輸了,清軍也可以捲土重來,而孤軍深入的太平軍則不會有這樣的好運氣。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太平軍的北伐都不可能完全成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能!能!能!大家注意一下,這裡說的可是“全軍北伐”,所以推翻清政府是完全有可能的!為什麼歷史上的太平天國北伐會失敗呢?其理由如下:

1.定都求穩,消磨銳氣

咸豐3年(1853年),太平軍從湘攻打到江寧(南京,並且在此定都),此舉給了清政府喘息之機,同時也消磨了太平軍的銳氣。據說,當初洪秀全在起義前就很嚮往兩江地區的繁富,仰慕金陵為“小天堂”,這也為此後的太平天國定都埋下了伏筆。俗話說:“人一旦安穩了,就便會被安穩所麻痺”。太平天國失敗就是被安穩日子所麻痺導致的!

2.孤軍北伐,沒有“奶水”

在太平天國進行北伐之前,諸王中很多人都清楚:要想鞏固革命政權首先要平定南九省,要取得最終的勝利必須全力北伐。然而事實卻大不如人意,東王楊秀清並沒有按照大多數人的意志實行,而是派羅大綱、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率約2萬多太平軍直接北上。羅大綱聽聞後提出:“欲圖北必先定豫。東駕駐汴(河南開封),軍乃渡河。若懸軍深入,放險無後援,臣不敢奉詔”。即便如此,東王楊秀清和天王洪秀全都沒有采納。所以北伐孤軍深入,無異活生生地把幾萬軍隊送進了敵人的虎口。



倘若太平軍全軍北伐,一刻都不停歇,豈能讓原先沒有準備的清政府集結兵力、捲土重來的機會?可是事實確實洪秀全和楊秀清被花花世界所迷惑了自己的雙眼,定都江寧也造成了農民起義革命的停頓。所以,農民起義,太平不敗,清朝不勝,天理不容!

(愛生活,愛歷史。祝您一切安好!)

(敬請關注:小鯤論史)


小鯤論史

多年來,每當我們研讀那段火熱的歷史,每當我們反思太平天國那段慘痛失敗的教訓時,痛定思痛,我們無不不為其戰略決策失誤而扼腕嘆息!

但是,“是否全軍撲向北京”,這個戰略決策是各有利弊的!我們先說全軍北伐的優勢:

其一,最大的成功在於直接避免了內訌的發生。眾所周知,由於過早建都天京,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在爭權奪利、腐化墮落道路上漸行漸遠,最後不惜刀兵相向,把屠刀舉向了自己的戰友,兩萬多骨幹力量含冤被殺!而一旦放棄建都天京,以洪秀全的號召力,以拜上帝教的煽動力,以楊秀清的軍事指揮才能,憑藉石達開,韋昌輝,韋俊,秦日剛。。。。等一大批得力將帥的實力,他們將一往無前,無往不勝。

他們每天在戰火中燃燒青春,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


而洪秀全等人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涯中,也不可能帶著龐大的“嬪妃團”征戰疆場,這就是條件不允許!減少了腐化墮落的機會,自然讓勝券在握!

其二,可以因勢利導,在山東等地建立根據地。由於爭取到大好時機,太平天國可以取得戰略主動!尤其是,拜上帝教可以在北方發動群眾,由於這些地方長期被外國列強覬覦,欺凌,外國勢力正在一步步蠶食鯨吞中國這個巨無霸,老百姓的怒火很容易被點燃,他們缺少的正是火種!缺少的正是理論的引導!而資政新篇的理論奠基人洪仁軒的理論可以更好地和鬥爭相結合,有的放矢,真正地產生革命性影響!

其三,太平軍浩大的聲勢不但可以極大地打擊清廷,更可使其因沒有足夠的時間組織起有效的軍事反擊,而徹底放棄北京城的抵抗,還不得不惶惶如喪家之犬,成為敗走的“遊寇”。據記載,太平軍建都天京之時,清廷整個朝堂之上已經亂作一團,哭聲震天,咸豐皇帝早就做好了出逃準備。他可不是崇禎的想法,什麼死守一城,守住基業,說白了,該認慫時還真得慫。

其四,他們可以迅速和捻軍聯合,對清廷形成夾擊之勢。如此,必然勢如破竹,摧枯拉朽,改變了雙方的力量對比。更重要的是,外國勢力不能不面對現實,即便清廷以各種利誘之參戰,將迫不得已始終採取中立態度,而不會越雷池一步!



那麼,既然全軍北伐有很多的理由,洪秀全等人為什麼卻寧願放棄這個重要決策,而僅僅派出了一支兩萬多人的孤軍深入呢?

原來,並非洪秀全等決策層沒有全軍北伐的考量,實際上,當時一線將士無不摩拳擦掌,大有揮師北上、一展拳腳的雄心壯志!然而,從金田起義以來,太平軍還只是“叛賊”,他們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沒有國號,充其量還只是一群人在“造反”罷了!洪秀全等人急需以對等的姿態出現在清廷和外國列強面前,必須儘快擺脫“流寇”、“反賊”等一切草臺班子的做法!所謂“名不正言不順”,他們要先立國,立國者,必有京師之地。從這點來說,洪秀全等人是有政治智慧的,他們深深懂得儒家思想的奧妙,“齊家治國平天下”,就要打下王師重地,所以,要打下南京,建立天京,並依據周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正規的軍事制度和國家制度。


這樣一來,他們首先解決了“名正言順”的名號問題。

另一個,建都天京最大的貢獻是建立了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和大後方。這兩點,毫無疑問,在太平天國的建國和建軍思想中,他們很明顯吸取了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不想再當流寇。而江南地區的富庶是出了名的,他們完全不用像李自成那樣,建國了還必須依靠“追贓助餉”的方式籌集軍餉。太平天國聖庫制度的建立,正是基於江南“魚米之鄉、富甲一方”的現實條件為其強大的國力打下了良好基礎!其富裕程度完全可以支持其大量採購先進的洋槍洋炮,事實證明,太平軍多次取得大捷,建都天京,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的!

綜上,若太平軍全軍北伐會缺乏戰略後方,沒有根據地,後勤補給得不到保障,但若指揮得當,最後或可以成功,機會是很大的!而因不是全軍北伐,又因腐化墮落導致了內訌分裂,直接削弱了太平天國力量。而兩萬人的北伐軍因缺乏支援,沒有後勤保障,雖然不可謂不英勇,付出了巨大犧牲,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但失敗是遲早的事!


卓爾艾米

我的答案是基本不可能,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大家且聽我慢慢道來。如有不同意見,也請各位網友廣泛留言討論。


北方清軍實力強大

1853年,當洪秀全的起義取得初步成功,在天京(今天的南京)定都之後,就開始了北伐的行動。到了5月份的時候,洪秀全派遣的北伐軍經過林鳳祥,李開芳等的領導,一路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從天京直接打到了天津,離北京非常的近了。然而,由於北伐軍是孤軍深入,林鳳祥等擔心不利,所以便在天津固守待援,打算讓洪秀全再派遣一支軍隊一起合圍北京。

可惜,還沒有等到洪秀全派出援軍,北伐軍就陷入了僧格林沁率領的清軍的包圍之中,最終落得個全軍覆沒。從這其中就可以看出,雖然南方的清軍戰鬥力都比較差,一般遇到北伐軍都是一觸即潰,但是北方保衛京師的王牌清軍,戰鬥力還是非常強悍的。北方清軍實力強大,不容小覷,北伐軍已經全軍覆沒了,洪秀全當然不敢再輕易北伐了。


南方天國內政不穩

太平天國起義,雖然挾兵威迅速的攻破了南方的很多城市,而且還建立了政權,選定了首都,但是太平天國的政權卻並沒有得到南方士族階層的認同。太平天國在文化建設上是相當失敗的,洪秀全發動起義時,其實靠的是宗教力量,而且還是被閹割後的基督教。

本來太平天國內部有文化的高層就沒有幾個人,主要策劃人馮雲山還在定都的前一年,也就是1852年死了,所以真正有能力穩定內政的人越來越少。被閹割的基督教顯然是無法對抗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對於南方百姓思想混亂,內政相當的不穩,洪秀全需要大量兵力來維護穩定,因此北伐失敗後,他也就不敢輕易的再次發兵了。


我的結語

太平天國的政治高層,帶兵打仗也許還行,但是治國理政確實是差很多的。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因此,天平天國最終失敗也是很有預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