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惨重损失的赵国,是如何赢得邯郸之战的?

风吹麦芽

说起秦赵邯郸之战,名气远不如长平之战,但两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而且邯郸之战是在长平之战赵军惨败以后打的。虽然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但在邯郸之战中却成功翻盘了,为何?

战机已逝

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战机稍纵即逝,长平之战发生在前261年至前260年,此战赵国损失极其惨重,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后,白起抓住战机,想要乘胜进击,攻下赵都邯郸。白起一方面派使者回国向秦昭襄王禀报他的想法,另一方面则兵分三路,进围邯郸,想一举灭赵。

秦国丞相范雎(jū )嫉妒白起的功劳,担心白起地位超过自己,就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秦国很快退兵。

赵国迎来喘息之机,战机已逝。

强行出战

邯郸之战发生在前公元前259至前257年,起因是赵孝成王意识到割地不是办法,拒绝给秦割地,并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秦昭襄王对赵国的行为大为恼怒,于公元前259年10月,也就是长平之战三个多月后,再次出兵伐赵。

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

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但白起认为此时攻赵难有胜算,劝秦昭襄王放弃攻赵,所以秦王屡次催求,白起都以病推辞,这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

秦昭襄王换王龁(hé)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还是攻不下。范睢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然而还是以失败告终。

秦军的消耗

冷兵器时代很难说有什么绝对胜利的战争,往往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秦军虽然胜了,但是实力损耗也很严重。这一点,身为主帅的白起最清楚不过,他杀掉赵国数十万降卒,原因之一就是怕他们趁机作乱而秦军难以镇压,因为秦军的人数并不比他们多太多。

秦军精锐部队损失大半,但秦王仍对自己的军队抱有十分的信心,依旧下令挥军伐赵,结果惨败。

赵国的努力

赵孝成王在位时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时期,最重要一点就是败了长平之战,直接被秦军打到了邯郸门口,不过邯郸保卫战(即邯郸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赵孝成王多少有点能力。

吃一堑,长一智,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孝成王醒悟了,他拒绝献地给秦,他知道这必然会引来秦国进攻,单以赵国一国之力,已经无力抵抗秦国,所以他开始加紧与魏、楚等国订立盟约,寻求联军抗秦。与此同时,赵王还在国内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战争爆发后,赵王派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散家财鼓舞士卒,编妻妾入行伍,号召军民共赴国难胜。

同时赵国加紧寻求联军救援。前258年,平原君出使楚国,还发生了毛遂自荐的故事。

平原君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但谈了大半天,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最后在毛遂的怒激之下,楚王才唯唯答应,出兵十万救赵 。

魏安僖王也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在秦昭襄王的威胁下,魏安僖王怕了,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观望,于是又有了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偷出了虎符,带勇士朱亥杀了晋鄙,夺得兵权,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

三国联军与秦军对峙,胜算大增。

士气不如

长平之战失败后,赵国数十万人被杀,消息传回邯郸,赵国举国愤慨,众志成城,人心齐得很,对此,白起曾对秦王进言:”赵自长平之战后,君臣忧惧,上下同心,内抚民心,外结燕魏,备秦为务。现在他们国内已平,外交已成,所以当今之时赵不可伐也。“

而秦军久攻邯郸不下,损失惨重,士气不可避免地跌落下来,秦国要靠着利诱才能激发士卒的战斗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士卒怨声载道,疲惫不堪。

总结:怨气的爆发


邯郸之战秦国失败,可以用白起劝秦王的话总结:”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强行攻赵,却遭遇惨败,三国联军大获全胜,后期更是连韩国都加入进来,其原因就是因为秦国一直对这几个国家发动战争,怨气累计地太久了,单独一个国家不敢对秦国动手,但聚在一起就敢了。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野心膨胀,妄图乘胜扩大战果而全面打击,此策略同时触动了多国的根本利益,引爆了他们心中的怨气,所以赵、魏、楚、韩抱团取暖,予以绝地反击。

战后

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同时也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

秦国改弦易辙,坚持采取范雎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肢解了合纵联盟,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顺便提一句,邯郸之战打得正酣的时候,那个数十年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而且很快就遭遇了世间冷暖。

邯郸被围,赵人心里窝火,想找秦始皇的老爹异人的麻烦,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出了邯郸,丢下秦始皇母子俩 。

异人跑了,赵国又想杀了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就是秦始皇母子),赵姬(秦始皇之母)好不容易才躲过这个危机,带着儿子活了下来。


平沙趣说历史

首先岂上下齐心,同仇敌忾。其次是向诸侯求援。再次是秦国伤亡惨重,后继乏力。第四是秦国将相不和。


赵国被秦军坑杀于长平前后四十五万之巨。这一暴行让六国振恐。赵国的"始作俑"的赵王和平原君赵胜被架上火塘,除了死心抵抗外,就只有灭国了。下层民众死了那么多人于战场,除了报仇,还是报仇。所以,上下一心,坚决抵抗,以致秦军围攻不下,成了强弓之末,冲风之舟,无能为力了。

赵国之惨痛,也让邻国寒心。唇亡齿寒。当赵国使臣来到国门求援,楚,魏等引大兵来救。秦国却后援不继,致使范睢的好友引兵投降。进攻就更别说持续了。



秦相范睢怕白起成功回来占了他的位置,就让秦昭王撤兵。这时是白起灭赵的最佳时期,这一罢兵,错失良机。范雎,白起从此不和。白起再不听招呼去攻赵国了。以致围邯郸而不下。


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干。秦兵自头年攻韩国野王,断绝上党与韩国的关系,上党冯亭降赵。至邯郸围城,这秦兵损失得不少。在最激烈的时候,秦昭王号令秦国十五岁的男人都上了前线。这空了国力去打长平之战。损失的人员不多,用得着把后备力量都推向前线么?赵国惨败,秦国也是惨胜而己。

凡此种种,都注定了灭赵的时期人成熟,而赵国还有力量避免自己亡国。所以,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取得了邯郸保卫战胜利。


劉一千五

邯郸之战,说到底其实就是长平之战的延续,发生于前259年-前257年年间,是战国时代秦国攻打赵国与赵、魏、楚三国联军在赵国国都邯郸城进行的一场城池攻防战争。结果,秦国大败,是六国得以延续。

邯郸之战

说到秦国大败的原因,白起的一段话引人深思:

武安君白起

正如白起所说,秦国攻打赵国,出兵30万,后增兵20万,在攻打邯郸时死伤过半。邯郸被围,粮食断绝,赵国被迫向魏,楚求援(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两件有趣的事:毛遂自荐和窃符救赵)。之后魏,赵,楚三国军队内外夹击,秦国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秦国大败的原因还有:在邯郸之战中,虽然邯郸城内伤员遍地,但士气高昂。赵国民众可以“以骨为炊”、“刎子而食”,秦国士卒却怨声载道,疲惫不堪。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因此邯郸之战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不是因为赵国军事实力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野心膨胀、妄图乘胜扩大战果而全面打击的策略同时触动了多国的根本利益。


鼎盛军事

长平之战后,赵国极度衰弱而秦国也是元气大伤,天下诸侯震惊不已,对秦国意图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目的看得越来越清。于是接下来的邯郸之战赵国死战不退,诸侯及时全力救援,不仅取得了邯郸之战胜利,更一鼓作气组成五国联军伐秦,一直打到秦国的函谷关,秦国东郡尽失。



邯郸之战赵国取得胜利的原因如下:

其一、秦军是一支疲惫且骄傲的军队,又犯了兵家大忌——添油战术与临阵换将!秦军取得长平之战后,士卒亡者过半,也就是说六十万主力秦军只剩下三十万!三十万大军回国修整不到半年又再次出征赵国,军心不满!


王陵领二十万军队围攻邯郸,损失五万兵马;秦昭襄王又派王龁带十万军队支援并接替王陵;王龁还是攻不下邯郸,撤退中被联军追杀,秦王又派郑安平带五万秦军救援,结果郑安平投敌叛国!

其二、赵国死战不退,全力以赴。赵国素来勇武好战,长平之战尽管精锐尽失,但是赵国防备匈奴的骑兵抽调一半回防邯郸,又从全国各地征集精壮成军十万,凭着邯郸城高墙厚,粮草充足全力对抗秦军!秦赵两军战力原本相当,秦军主将白起不出战,秦军又劳师远征,相持两年之下,秦军确实不能取胜!



其三、楚魏齐韩四国援助赵国,且十分出力!赵国以边城六座贿赂齐国,使得齐国出钱出粮出兵器援赵!楚国又派出十万军队攻击秦军,魏国信陵君领十万魏军击秦。赵国能坚守两年不败,大大的弱化了诸侯畏惧秦军之心,兼之大家都知道秦国统一天下之志,而赵国无疑是秦国的最强劲对手,因此为了让山东抗秦屏障赵国不倒,各国都积极出兵攻击秦军!


因此邯郸之战秦军战败了,还败得很惨!但是六国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士卒伤亡过半,最终无法趁战胜之威灭秦,也没法胁迫秦国赔钱赔地。之后十多年,天下太平了一段时间,大战很少发生,小战年年有!再次爆发大战时,就是秦王嬴政的灭国之战!


大秦铁鹰剑士

大家好,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下面的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一个问题。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损失了四十万男丁,赵国的损失是巨大的。然而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赵国军民却赢得了邯郸之战。秦国将士久攻邯郸不下,秦军将士死伤惨重。

那么赵国军民为何能够在如此环境之下,还能够赢得邯郸之战?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团结,他们在面对秦军之时,反而空前团结,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他们才赢得了战争。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所以说团结真的很重要,他有时候能够创造奇迹。


用户430698501462

长平之战后损失惨重的赵国,是如何赢得邯郸之战的?长平之战败就败在“赵括”孤军深入,被秦军包了饺子,围困四十余天,赵军士卒互杀为食,赵括战死,赵国确实损失惨重,那邯郸之战为什么赵国能赢呢?如果说长平之战,秦军面对的只是赵括率领的部队,那邯郸之战,秦国面对的不仅是赵邯郸部队,还有楚魏联军的增援,楚援军当然是多亏了人家“毛遂自荐”让平原君不敢说能识天下之士。魏援军当然就是平原君的小舅子“魏无忌”从侯赢之计盗兵符带来的援军。秦军在魏楚赵联军的夾击下,秦将王龁被击退,郑安平带俩万多人投降。


夏有凉风61

关于这个问题,在长平之战后,经受了惨重损失的赵国,是如何能够赢得邯郸之战的?我们都知道,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之前,两国可以说是实力不相上下,但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四十万人马,国力大降,根本就无法再无秦国匹敌。

那么赵国却为何赢得了邯郸之战?我认为是赵国军民不怕死的勇气赢得了这一切,还有他们在快要灭国时候的团结,因为这两点他们赢得了邯郸之战。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谢谢大家。


用户7646695892143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吧,这场战争是战国时期一场比较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伤亡人数巨大,而且十分残忍,因为这场战争活埋了赵国士兵四十多万人。

赵国也是因为这场战争损失了四十多万大军,然而尽管如此,赵国军民在面对秦军之时没有一点胆怯,邯郸之战中大败秦军,把秦军打的死伤惨重。

那么赵国军民为何在邯郸之战中依旧能够赢得战争呢?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勇气战胜了这一切,勇气有时候就是能够创造奇迹。

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上门476

首先,客观评价历史长平之战赵国不一定损失四十万人,中国历史一直在吹嘘夸大战争的歼敌数目,所以赵国实力尚存。其次,确实国与国之间的战略绝战胜利一方损失也不小,第三,赵国是唯一想灭掉秦国的诸侯国,军事底子很厚,再加上联合魏楚两国的国家保卫战秦军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苍孙666

长平之战,秦军亦损失不小,围攻邯郸坚城,赵国军民同仇敌忾,誓死守卫,山东各国体唇亡齿寒道理,联合抗秦,秦国尚无与六国同时对抗的能力,故而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