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風吹麥芽

說起秦趙邯鄲之戰,名氣遠不如長平之戰,但兩者的結果卻截然相反,而且邯鄲之戰是在長平之戰趙軍慘敗以後打的。雖然趙國經歷了長平之戰的慘敗,但在邯鄲之戰中卻成功翻盤了,為何?

戰機已逝

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戰機稍縱即逝,長平之戰發生在前261年至前260年,此戰趙國損失極其慘重,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  

長平之戰後,白起抓住戰機,想要乘勝進擊,攻下趙都邯鄲。白起一方面派使者回國向秦昭襄王稟報他的想法,另一方面則兵分三路,進圍邯鄲,想一舉滅趙。

秦國丞相范雎(jū )嫉妒白起的功勞,擔心白起地位超過自己,就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建議秦昭襄王接受趙國的割地求和,秦國很快退兵。

趙國迎來喘息之機,戰機已逝。

強行出戰

邯鄲之戰發生在前公元前259至前257年,起因是趙孝成王意識到割地不是辦法,拒絕給秦割地,並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秦昭襄王對趙國的行為大為惱怒,於公元前259年10月,也就是長平之戰三個多月後,再次出兵伐趙。

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王陵戰至第二年,仍不能取勝。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王陵。

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但白起認為此時攻趙難有勝算,勸秦昭襄王放棄攻趙,所以秦王屢次催求,白起都以病推辭,這為他的死埋下了隱患。

秦昭襄王換王齕(hé)接替王陵為主將,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還是攻不下。範睢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然而還是以失敗告終。

秦軍的消耗

冷兵器時代很難說有什麼絕對勝利的戰爭,往往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平之戰秦軍雖然勝了,但是實力損耗也很嚴重。這一點,身為主帥的白起最清楚不過,他殺掉趙國數十萬降卒,原因之一就是怕他們趁機作亂而秦軍難以鎮壓,因為秦軍的人數並不比他們多太多。

秦軍精銳部隊損失大半,但秦王仍對自己的軍隊抱有十分的信心,依舊下令揮軍伐趙,結果慘敗。

趙國的努力

趙孝成王在位時期,是趙國由盛轉衰的時期,最重要一點就是敗了長平之戰,直接被秦軍打到了邯鄲門口,不過邯鄲保衛戰(即邯鄲之戰)的勝利證明了趙孝成王多少有點能力。

吃一塹,長一智,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孝成王醒悟了,他拒絕獻地給秦,他知道這必然會引來秦國進攻,單以趙國一國之力,已經無力抵抗秦國,所以他開始加緊與魏、楚等國訂立盟約,尋求聯軍抗秦。與此同時,趙王還在國內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準備。

戰爭爆發後,趙王派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趙勝散家財鼓舞士卒,編妻妾入行伍,號召軍民共赴國難勝。

同時趙國加緊尋求聯軍救援。前258年,平原君出使楚國,還發生了毛遂自薦的故事。

平原君向楚考烈王陳述合縱抗秦的利害關係,但談了大半天,楚考烈王還是猶豫不決。最後在毛遂的怒激之下,楚王才唯唯答應,出兵十萬救趙 。

魏安僖王也派晉鄙率軍十萬救趙,但在秦昭襄王的威脅下,魏安僖王怕了,命晉鄙大軍暫停於鄴觀望,於是又有了竊符救趙的故事。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偷出了虎符,帶勇士朱亥殺了晉鄙,奪得兵權,挑選八萬精兵進擊秦軍。

三國聯軍與秦軍對峙,勝算大增。

士氣不如

長平之戰失敗後,趙國數十萬人被殺,消息傳回邯鄲,趙國舉國憤慨,眾志成城,人心齊得很,對此,白起曾對秦王進言:”趙自長平之戰後,君臣憂懼,上下同心,內撫民心,外結燕魏,備秦為務。現在他們國內已平,外交已成,所以當今之時趙不可伐也。“

而秦軍久攻邯鄲不下,損失慘重,士氣不可避免地跌落下來,秦國要靠著利誘才能激發士卒的戰鬥激情。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士卒怨聲載道,疲憊不堪。

總結:怨氣的爆發


邯鄲之戰秦國失敗,可以用白起勸秦王的話總結:”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強行攻趙,卻遭遇慘敗,三國聯軍大獲全勝,後期更是連韓國都加入進來,其原因就是因為秦國一直對這幾個國家發動戰爭,怨氣累計地太久了,單獨一個國家不敢對秦國動手,但聚在一起就敢了。

秦國在長平之戰後野心膨脹,妄圖乘勝擴大戰果而全面打擊,此策略同時觸動了多國的根本利益,引爆了他們心中的怨氣,所以趙、魏、楚、韓抱團取暖,予以絕地反擊。

戰後

邯鄲之戰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近三十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同時也導致秦國對六國執行全面打擊政策的破產。

秦國改弦易轍,堅持採取范雎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東方各國之間的關係,肢解了合縱聯盟,為統一六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順便提一句,邯鄲之戰打得正酣的時候,那個數十年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剛剛來到這個世界,而且很快就遭遇了世間冷暖。

邯鄲被圍,趙人心裡窩火,想找秦始皇的老爹異人的麻煩,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逃出了邯鄲,丟下秦始皇母子倆 。

異人跑了,趙國又想殺了他的妻子和兒子(也就是秦始皇母子),趙姬(秦始皇之母)好不容易才躲過這個危機,帶著兒子活了下來。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豈上下齊心,同仇敵愾。其次是向諸侯求援。再次是秦國傷亡慘重,後繼乏力。第四是秦國將相不和。


趙國被秦軍坑殺於長平前後四十五萬之巨。這一暴行讓六國振恐。趙國的"始作俑"的趙王和平原君趙勝被架上火塘,除了死心抵抗外,就只有滅國了。下層民眾死了那麼多人於戰場,除了報仇,還是報仇。所以,上下一心,堅決抵抗,以致秦軍圍攻不下,成了強弓之末,衝風之舟,無能為力了。

趙國之慘痛,也讓鄰國寒心。唇亡齒寒。當趙國使臣來到國門求援,楚,魏等引大兵來救。秦國卻後援不繼,致使範睢的好友引兵投降。進攻就更別說持續了。



秦相範睢怕白起成功回來佔了他的位置,就讓秦昭王撤兵。這時是白起滅趙的最佳時期,這一罷兵,錯失良機。范雎,白起從此不和。白起再不聽招呼去攻趙國了。以致圍邯鄲而不下。


所謂殺敵一萬,自損三幹。秦兵自頭年攻韓國野王,斷絕上黨與韓國的關係,上黨馮亭降趙。至邯鄲圍城,這秦兵損失得不少。在最激烈的時候,秦昭王號令秦國十五歲的男人都上了前線。這空了國力去打長平之戰。損失的人員不多,用得著把後備力量都推向前線麼?趙國慘敗,秦國也是慘勝而己。

凡此種種,都註定了滅趙的時期人成熟,而趙國還有力量避免自己亡國。所以,同心協力,同仇敵愾,取得了邯鄲保衛戰勝利。


劉一千五

邯鄲之戰,說到底其實就是長平之戰的延續,發生於前259年-前257年年間,是戰國時代秦國攻打趙國與趙、魏、楚三國聯軍在趙國國都邯鄲城進行的一場城池攻防戰爭。結果,秦國大敗,是六國得以延續。

邯鄲之戰

說到秦國大敗的原因,白起的一段話引人深思:

武安君白起

正如白起所說,秦國攻打趙國,出兵30萬,後增兵20萬,在攻打邯鄲時死傷過半。邯鄲被圍,糧食斷絕,趙國被迫向魏,楚求援(在這期間還發生了兩件有趣的事:毛遂自薦和竊符救趙)。之後魏,趙,楚三國軍隊內外夾擊,秦國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秦國大敗的原因還有:在邯鄲之戰中,雖然邯鄲城內傷員遍地,但士氣高昂。趙國民眾可以“以骨為炊”、“刎子而食”,秦國士卒卻怨聲載道,疲憊不堪。

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

因此邯鄲之戰之所以能大獲全勝,不是因為趙國軍事實力有多麼強大,而是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後野心膨脹、妄圖乘勝擴大戰果而全面打擊的策略同時觸動了多國的根本利益。


鼎盛軍事

長平之戰後,趙國極度衰弱而秦國也是元氣大傷,天下諸侯震驚不已,對秦國意圖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目的看得越來越清。於是接下來的邯鄲之戰趙國死戰不退,諸侯及時全力救援,不僅取得了邯鄲之戰勝利,更一鼓作氣組成五國聯軍伐秦,一直打到秦國的函谷關,秦國東郡盡失。



邯鄲之戰趙國取得勝利的原因如下:

其一、秦軍是一支疲憊且驕傲的軍隊,又犯了兵家大忌——添油戰術與臨陣換將!秦軍取得長平之戰後,士卒亡者過半,也就是說六十萬主力秦軍只剩下三十萬!三十萬大軍回國修整不到半年又再次出征趙國,軍心不滿!


王陵領二十萬軍隊圍攻邯鄲,損失五萬兵馬;秦昭襄王又派王齕帶十萬軍隊支援並接替王陵;王齕還是攻不下邯鄲,撤退中被聯軍追殺,秦王又派鄭安平帶五萬秦軍救援,結果鄭安平投敵叛國!

其二、趙國死戰不退,全力以赴。趙國素來勇武好戰,長平之戰儘管精銳盡失,但是趙國防備匈奴的騎兵抽調一半回防邯鄲,又從全國各地徵集精壯成軍十萬,憑著邯鄲城高牆厚,糧草充足全力對抗秦軍!秦趙兩軍戰力原本相當,秦軍主將白起不出戰,秦軍又勞師遠征,相持兩年之下,秦軍確實不能取勝!



其三、楚魏齊韓四國援助趙國,且十分出力!趙國以邊城六座賄賂齊國,使得齊國出錢出糧出兵器援趙!楚國又派出十萬軍隊攻擊秦軍,魏國信陵君領十萬魏軍擊秦。趙國能堅守兩年不敗,大大的弱化了諸侯畏懼秦軍之心,兼之大家都知道秦國統一天下之志,而趙國無疑是秦國的最強勁對手,因此為了讓山東抗秦屏障趙國不倒,各國都積極出兵攻擊秦軍!


因此邯鄲之戰秦軍戰敗了,還敗得很慘!但是六國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士卒傷亡過半,最終無法趁戰勝之威滅秦,也沒法脅迫秦國賠錢賠地。之後十多年,天下太平了一段時間,大戰很少發生,小戰年年有!再次爆發大戰時,就是秦王嬴政的滅國之戰!


大秦鐵鷹劍士

大家好,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下面的幾個角度來回答這一個問題。

長平之戰之後,趙國損失了四十萬男丁,趙國的損失是巨大的。然而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趙國軍民卻贏得了邯鄲之戰。秦國將士久攻邯鄲不下,秦軍將士死傷慘重。

那麼趙國軍民為何能夠在如此環境之下,還能夠贏得邯鄲之戰?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團結,他們在面對秦軍之時,反而空前團結,正是因為他們的團結,他們才贏得了戰爭。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所以說團結真的很重要,他有時候能夠創造奇蹟。


用戶430698501462

長平之戰後損失慘重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長平之戰敗就敗在“趙括”孤軍深入,被秦軍包了餃子,圍困四十餘天,趙軍士卒互殺為食,趙括戰死,趙國確實損失慘重,那邯鄲之戰為什麼趙國能贏呢?如果說長平之戰,秦軍面對的只是趙括率領的部隊,那邯鄲之戰,秦國面對的不僅是趙邯鄲部隊,還有楚魏聯軍的增援,楚援軍當然是多虧了人家“毛遂自薦”讓平原君不敢說能識天下之士。魏援軍當然就是平原君的小舅子“魏無忌”從侯贏之計盜兵符帶來的援軍。秦軍在魏楚趙聯軍的夾擊下,秦將王齕被擊退,鄭安平帶倆萬多人投降。


夏有涼風61

關於這個問題,在長平之戰後,經受了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能夠贏得邯鄲之戰的?我們都知道,秦趙兩國在長平之戰之前,兩國可以說是實力不相上下,但是在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四十萬人馬,國力大降,根本就無法再無秦國匹敵。

那麼趙國卻為何贏得了邯鄲之戰?我認為是趙國軍民不怕死的勇氣贏得了這一切,還有他們在快要滅國時候的團結,因為這兩點他們贏得了邯鄲之戰。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謝謝大家。


用戶7646695892143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吧,這場戰爭是戰國時期一場比較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傷亡人數巨大,而且十分殘忍,因為這場戰爭活埋了趙國士兵四十多萬人。

趙國也是因為這場戰爭損失了四十多萬大軍,然而儘管如此,趙國軍民在面對秦軍之時沒有一點膽怯,邯鄲之戰中大敗秦軍,把秦軍打的死傷慘重。

那麼趙國軍民為何在邯鄲之戰中依舊能夠贏得戰爭呢?我認為是因為他們的勇氣,他們的勇氣戰勝了這一切,勇氣有時候就是能夠創造奇蹟。

我就是這麼認為的,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上門476

首先,客觀評價歷史長平之戰趙國不一定損失四十萬人,中國歷史一直在吹噓誇大戰爭的殲敵數目,所以趙國實力尚存。其次,確實國與國之間的戰略絕戰勝利一方損失也不小,第三,趙國是唯一想滅掉秦國的諸侯國,軍事底子很厚,再加上聯合魏楚兩國的國家保衛戰秦軍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蒼孫666

長平之戰,秦軍亦損失不小,圍攻邯鄲堅城,趙國軍民同仇敵愾,誓死守衛,山東各國體唇亡齒寒道理,聯合抗秦,秦國尚無與六國同時對抗的能力,故而敗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