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其實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古代的中國人比較重視儀式感,比如早起之後要給自己的父母請安,出門之前要正式地告訴父母你出去的方向和目的,等等。但今天的我們似乎不怎麼重視儀式感。你看,包括新年在內,許多儀式也都予以免除掉,好像和平時也沒什麼區別的樣子。這種儀式感的喪失,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寫作文其實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今天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們寫作文,也需要一點儀式感。

寫作文其實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寫作文的儀式感,並非說我們在寫作之前要掛好窗簾,製造一個幽靜的寫作環境;或者沐浴更衣,讓自己一身清爽地投入寫作當中。而是說,目睹到不少學生歪頭歪腦地寫上幾個字,然後看兩眼電視,又上網搜一段文字,再嚼幾下筆頭的樣子,實在讓人看不下去。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提出:寫作真的需要一點儀式感!

寫作文其實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 至少,我們首先該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在寫作的一兩個小時內,一不要看電視、上網,二不要吃零食,三不要胡思亂想,而是全身心地面對這道作文題,用我們全副的精力投入其中,展開我們想象的翅膀,真誠地“製造”出一篇屬於我們自己的文章。

  • 我們應當認真思索:這篇文章要反映怎樣一個主題?為了實現這點,我精選哪幾段素材,如何裁剪一下以便適應我的主題。然後,我如何戰略性的安排一下這些素材——這時的我像一個戰略家一樣,充分調動我的智慧,去安排各個集團軍進行駐防、待命、準備作戰。這才像個樣子嘛!

  • 然後,我會鄭重地把素材的先後順序、重要程度進行分配,並把它們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繫(過渡),是否需要安插一個“臥底”(伏筆),以便接應後面的“部隊”(照應)呢?總之,我會把整篇文章的結構安排的有條不紊,讓它看起來無懈可擊。當敵人視察的時候,會因這種佈局而聞風喪膽。

  • 構思完畢,我會正式寫下文章的標題。然後按照構思好的路徑,用我獨特的語言實現出來。在整個過程中,我會珍惜每一分鐘的時間,讓自己的智慧在時間的舞臺上充分展示,然後在文章結束的那一刻乾淨利索地戛然而止。

寫作文其實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其實,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的大腦會湧向出各種各樣的意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字所反映的就是這些意象本身。如果我不能集中、專注地聚集這些意象,讓它們在我們的腦海中清晰可見,我們再有優秀的文筆,也是無法準確地描摹它們的。所以,為了讓這些意象更清晰,我必須高度集中,必須帶著一種強烈的儀式感去寫作,否則,整個思路很容易被周圍嘈雜的環境、周圍人的說話聲所打斷。

寫作文其實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儀式感是個好東西,它讓我們無論做什麼都很像樣,而不是隨性的、歪頭歪腦地處理各種問題。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如果能建立起一種強烈的儀式感,一個人的進步就會很快。

其實仔細想想:為什麼平時最不重視考試的人,在高考的那個時刻也會高度重視起來?就因為高考的時間是全社會都認同的、共同打造的一種儀式感強烈的考試過程:學生各歸其位,監考老師責任在肩,就連遲到的考生也可能享受到警車接送的待遇。

所以,我們在日常寫作中,千萬不要再隨性怠慢,不以為意,要以一種儀式感去面對作文,才能真正發揮出自己對文字的把握能力,才能真正寫出好故事、好議論,才能得到好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