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存款下降對商業銀行 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居民儲蓄率居於世界第一位,但這個局面在近年來開始生變。居民儲蓄增速近些年下降幅度較大,從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歷史最低值。央行最新數據顯示,4月居民存款大降1.32萬億元,為歷史單月最大降幅。

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帶來多重影響

中國經濟時報:從宏觀層面來看,銀行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對銀行來說是喜是憂?

李永森:從經濟結構大的變化和趨勢來看,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對商業銀行而言有兩面性。正面的作用是將促進商業銀行順應趨勢變化,對自身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加大力度發展和資本市場連接方面的業務,如基金託管業務等。

直接融資比重逐步提升是中國金融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業務結構也必須要有新的變化,需要進行相應的業務創新。同時,要做好業務流程的管理,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讓商業銀行能適應市場變化和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境外商業銀行的不斷進入將加劇市場競爭。與國內商業銀行相比,境外商業銀行於資本市場的業務和利潤貢獻率遠遠高於境內商業銀行,業務結構也更為優化。此時,我國商業銀行在儲蓄存款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及時調整業務結構,有利於提高自身競爭力,迎接未來金融開放的進程。

當然,面臨的挑戰還是轉型壓力較大。雖然銀行業務結構的變化正成為一種趨勢,但當前一些商業銀行並沒有真正把壓力變成完善自身發展的動力,還固守存貸業務等傳統業務,再加上前幾年表外業務的粗放式增長,在當前面臨規範的監管環境下,銀行既要調整業務構成,又要在新的監管環境下規範運作,壓力較大。而且,當儲蓄存款這種核心負債出現下降或增速放緩時,其他業務能否及時補上,對商業銀行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中國經濟時報:會給實體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李永森:從數據來看,當前居民儲蓄存款增速有所下降只是一個結構性的變化,整個銀行存款並沒有下降。但是,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下降仍然傳遞出一個信號——資金有了更多的選擇方向。

那麼,錢到哪兒去了?無非是兩個方向: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從消費市場來看,此時並不是消費的高峰期,消費不是主要因素。從投資市場來看,資金需要尋找收益率更高的投資機會,包括各種能獲得收益的市場,如互聯網金融、房地產投資、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以及基金市場,甚至一些商品市場等。

從現實情況來看,債券市場當前不會成為居民選擇投資的主要方向。而基金市場大的流向則是貨幣市場基金,相較而言,其流動性更強,收益率更可觀。所以,未來各種類型的基金會分流一部分居民儲蓄存款,且會成為更容易被居民接受的投資方式。其它類型的基金,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成為居民投資的選擇,如股票市場基金以及和其相關的基金。當股票市場活躍時,相應的基金也會更活躍、規模更大、發展更快。

上述這些投資方向能否真正和實體經濟聯繫起來?

從股票市場來看,近期股票市場融資並沒有發生太大增長和變化,所以無法判斷這些資金從銀行出來後是否進入了股票市場。即便資金進入了股票市場,可能會在股票二級市場停留,推動股份上漲。但只要上市公司沒有通過股票市場發行新的股票,說明資金實際上也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從債券市場來看,企業債券今年以來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即便有部分資金進入到了市場,如果企業發行了債券,則資金進入了實體經濟;如果沒有發行債券,則說明資金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總體來看,資金出了銀行,可能有一部分進入了實體經濟,但還有一部分則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因為上述市場沒有較為明顯的變化。

金融監管需要更高水平

中國經濟時報:如果銀行儲蓄存款增速持續下降,將給貨幣政策和監管部門帶來哪些挑戰?

李永森:目前,貨幣供應量總體平穩,貨幣政策主要是進行總量調控,因此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但從監管層面來看,銀行儲蓄存款增速下降,資金流出,一定會給監管部門提出新的要求。因為金融的行為發生了變化,監管自然要隨之變化,對監管的要求更高。

資金出了銀行,流向到哪兒去,監管的觸角就要跟到哪兒去。流出的資金是否符合監管要求,對金融安全是否有影響,需要監管部門有新的監管手段、措施和技術對其進行相應的監管。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的貨幣存量規模非常大,貨幣一旦不在銀行,一定會尋找出路,流向收益更高的地方。如果進入實體經濟,則符合宏觀經濟發展的要求;如果進入炒作或投機等領域,相應市場的價格將會出現巨大的波動,這就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既要在事前看到資金的流向和規模,又能夠在市場出現異常變化時,適時根據監管規則進行相應監管。這實際上對監管部門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市場化改革將是金融改革的重點

中國經濟時報:從理性、發展的角度來看,銀行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對金融改革有哪些好處?是否會加速銀行業的重新洗牌,優化經營生態,為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打下基礎?

李永森:從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來看,發展直接融資是大的趨勢。金融改革對內是市場化改革,對外是金融開放。對內的市場化改革實際上是要求發展市場,為直接融資的發展提供好的環境。其中,市場化改革,主要是價格的市場化以及金融機構的商業化改革。

當前,我國大的金融機構的非商業特徵依然較為明顯,存在一定的行政色彩,有的時候市場行為不完全以商業化為準則。所以,在未來的金融改革中,金融機構要向商業化方向發展。要讓商業銀行真正以商業化特徵來指導自身行為,這有利於金融市場化改革。因為,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金融機構的商業化、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非常重要。另外,還有金融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在未來也都要持續性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