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有父輩發展的積澱,有大有作為的條件和意願,為何隋煬帝和漢武帝的人生和結局截然不同?

亮灬點

實名反對前面的答案。

談隋末唐初,必然會有人拿著“關隴集團”或者“關中本位”當寶貝一樣反覆使用,裝點門面,彷彿不提到這幾個詞,就不懂隋唐一樣。

簡單說說吧,這個概念最初是陳寅恪先生提出來的一個術語,意在說明隋末唐初關中豪族在王朝政治變革中的作用。很不幸的是,陳寅恪先生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遭到了眾多隋唐史學者的質疑,原因很簡單,陳寅恪先生在這個問題上,考證流於草率,缺乏充分的歷史證據。此處並非是對陳寅恪先生的學術水平攻擊,應當承認陳寅恪先生提出這個學術概念,的確給隋唐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但武斷籠統下定論則失之於考察了。

先提出幾個問題

1.作為一個政治集團,關隴集團具備哪些政治特徵,換句話說,符合什麼樣條件的人,可以算作關隴集團的成員?

2.在隋末唐初,究竟哪些人才能代表“關隴集團”?

3.這些關隴集團的成員在隋末唐初這段時間,做了哪些危害隋煬帝或者削弱唐初中央集權的事情?

4.武則天清洗打擊的官員,是否屬於“關隴集團”?

5.武則天長期在洛陽,真的只是為了擺脫關中本位的影響?

只有回答了這五個問題,前面那位答案才真正具有實際意義。

先說說隋煬帝翻車的原因,任何治隋史者,都應當承認,隋煬帝翻車是怪不了什麼“關隴集團”的,持“關隴集團”陰謀論者,首先就可以滾粗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隋末糜爛的因素很簡單,就是典型國家過度壓榨民力而激起的強烈民眾反彈,導致國家覆滅。仔細考察隋末各路反軍的領導背景,絕大多數首領都是中下層的窮苦百姓和隋朝的低級官吏。其中可能帶有一點所謂“關隴集團”背景的官x代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李密,一個是楊玄感。然而楊玄感起兵很快GG,而李密則做了山東草頭王,全國其餘地區風起雲湧的時候,長安、洛陽兩都地區,實際上仍然是擁護隋室,由忠於隋氏的官軍據守,說什麼“關隴集團”出賣隋煬帝之類的蠢話,純屬是中二少年yy辦公室政斗的可笑結果。為什麼我們不說李淵呢?第一,李淵起兵並不是打著反隋的旗號,其進入關中以後,仍然是以隋室為政治旗號,我們可以說李淵包藏政治野心,但至少目前他還沒有直接做出危害隋煬帝皇位和生命的行為。第二,李淵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仍然遭到忠於隋氏官軍阻擊,戰況異常激烈(參考太原軍久攻霍邑不下,宋老生部2萬精兵拼死抵抗太原軍西進長安,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率兵拼死據守河東城,阻止太原軍渡黃河進入關中),這說明關中對隋氏,仍然是忠誠的,而且忠誠度較為可靠。隋煬帝濫用民力的行為,實在是史不絕書,遍佈諸史,至於說什麼《隋書》抹黑隋煬帝之類的狗彘言論,同樣滾粗,畢竟隋書中對隋煬帝的表揚同樣不絕如縷,為了自己的粉廣立場偏聽偏信,實在一種死媽行徑。

再談談關隴集團的政治特徵,有人武斷的認為,西魏八柱國十二衛大將軍這夥人,發展到隋唐時期,就可以視為關隴集團中堅力量,乍一看好像特別有道理,你看隋唐兩朝皇室,就是個中翹楚嘛。這種出發點無非是從府兵制的角度出發的,實則大為乖謬。這需要考察北朝隋朝以來的軍事制度,這就不得不提到隋文帝的整頓。隋文帝時期,真正掌兵的是朝廷,不再和西魏那樣,由柱國各衛大將軍分掌。隋文帝成功收甲兵於朝廷,使軍事力量由朝廷和皇帝支配,倘若所謂的關隴集團真能掣肘皇帝,那麼隋煬帝何以三次大規模徵調軍事力量征討高麗?李淵作為關隴軍事貴族之後,為何在晉陽,苦於受副留守高君雅的鉗制而無兵可調?這顯然說明了,隋王朝對於軍事力量的掌控絕非西魏北周可比。要說真正對隋煬帝皇位和政權有威脅的,恰恰是自己的同胞兄弟漢王楊諒和蜀王楊秀這類宗室封疆大吏。楊諒其身為幷州總管,節制山東五十二州兵馬錢糧,長年掌握重兵,多次參與隋朝的邊疆戰爭,這才是真正能構成對隋煬帝皇位威脅的人,事實也的確是楊諒起兵反叛了。論者繞開隋前期宗室掌權的現狀,而處心積慮去構造一個什麼“關隴集團”給隋煬帝開脫,當真是極其不明智的。

再說武則天的問題,武則天去洛陽與其說是避開“關隴集團”的勢力,不如是避開擁護李唐的政治勢力,李唐建國六七十年,其政治影響必然深入人心,無論是山東的士族,還是在關中的士族,對李唐均是旗幟鮮明的支持態度。武則天提拔北門學士,動用酷吏,打擊門閥大族的行為,的確是培植自己的勢力,但我們能看到,其打擊的宰相們,例魏元忠,裴炎,劉室褘之,其共同特徵是政治立場擁護李唐皇室,而遭到政治清洗這本是極為常見的政治鬥爭,不知道為何也被歪曲成避開“關隴集團”的影響,至於說去洛陽,唐前期由於關中人多地狹,產出難以供養朝廷的花銷,故而朝廷經常需要從長安去東都洛陽,主要原因正是洛陽有含嘉倉,便於朝廷在關中缺糧的時候就食,而且洛陽在地理位置上比長安更靠近江淮產糧區,且運河交通極其發達,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經濟賬,結果也讓算成政治賬,其實自太宗以來,唐皇室經常東去東都,太宗、高宗經常於東都就食或者出征,至於說什麼要避開關隴集團那就是有無稽之談的成分了。更何況武則天在冊立廬陵王為太子後,的確有一段時間將朝廷帶回了長安,這又如何解釋?綜上,所謂“關隴集團”論,只不過是眾多票友借陳寅恪先生之概念,粉飾自己水平的工具,實在不值一笑



孤鳶引漁

漢武帝前代文景兩代,底子厚,底子實。七王之亂平定之後劉徹大權在握,推恩令,削弱領主,認用人才主要是販馬,養馬,和製造研發陸戰建設。

承秦大一統家底。

而楊廣,承接東西兩晉南北朝,其父輩隋文楊堅,深知物力維艱,把開疆闊土的歷史任務交給了楊廣,“廣",是兩晉南北朝百年分裂後,未完成的歷史使命。

隋煬楊廣,上承一代,經濟還行,但群雄暗湧,關隴集團,宇文世系都不省心。

更為關鍵的是楊廣又修河,又建遠征海軍艦隊,俗話說五年陸軍,百年海軍,(空軍二三十年)海軍的建設與花費是陸軍無法比的。這些事情件件都是大事,想在短短十幾年一蹴而就,是心太急了。

大運河,運糧,運木,運補給。為後世唐宋經濟和大明朝建設海軍大艦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所謂百年大計千年大計,

水運比陸運運量大,運費成本低。但挖河比墊路工程更大。

隋煬有一種平民百姓和地方官員難以企及的,宏達大視野,隋煬深知,這一理念是國之大計。深恐人亡政息。所以任內不惜一切,也要做出個大致輪廓。讓後世明白。這樣一來就急躁了。但經過這場狂飆。世人都知道了大運河的理念。

事實上隋代水利工程人才濟濟,都江堰,趙州橋,都是隋代興建。都江堰灌溉了蜀地。完成了漢朝諸葛亮的水利藍圖設計。是隋朝李冰父子實際主持修建。

趙州橋等一大批拱橋,也在隋朝建成。這些橋樑,支持了後世柴王爺(柴邵後裔,柴榮)和趙匡胤等的軍事後勤,民間有柴王爺部隊挑扁擔運燒餅(挑日月),趙匡胤運輸隊推獨輪車運米,炭,(推山)。張果老倒騎驢,看帳本押運,的民間傳說,中國的基礎建設不是一代人的努力,直到元明朝,才又建起海上力量,一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陸路,水系,橋樑。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海洋戰略,起于徐福贏政的探索。基於隋的陸上準備。富於宋元的商貿,成於大明艦隊。

這之中,內陸交通,木材育養,糧草轉運。工匠科技。人才物力。是幾代人的積累積澱。









AUTUYG

謝頭條!把隋煬帝和漢武帝用來比較,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如果隋煬帝真象有些人說的那樣大有作為,他也絕不會成為亡國之君!

隋煬帝承開皇之治,漢武帝承文景之治,雖然都是之治,但兩者卻有很大不同。開皇之治多是從立章建制上入手,富有改革內涵,肯定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容易引發各種不滿,且開皇之治只有十多年,雖然社會發展有了很大起色,但畢竟還不根深蒂固。文景之治,又稱無為之治,是文景二帝按照祖制行政治國,發展社會經濟,對於維護社會長治久安大有好處,而且歷經了數十年。

相信隋煬帝絕不會讓大隋社稷斷送在自己手裡,他也有當好皇帝、讓大隋江山千年永固的願望,只是他操之過急,用濫殺無辜來穩固自己的皇權,用橫徵暴斂來滿足自己的揮霍無度和大肆興建,過度的耗費了隋朝的國力和氣數,導致眾叛親離,民怨四起,最終亡國。

漢武帝是西漢第六代皇帝,他繼承了文景之治的雄厚的基礎,並對國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勵精圖治,文治武功,開創了漢武盛世,取得了對匈奴軍隊作戰的壓倒性勝利,儘管勞民傷財,但卻大漲了漢朝的國威和漢人的士氣,得到了全國民眾的理解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漢武帝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皇帝,面對戰爭給國家帶來的創傷和給民眾帶來的苦難,漢武帝能知錯必改,糾正過錯,並警告後世務必慎言戰爭,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為漢王朝繼續立國贏得了人心。

故,隋煬帝和漢武帝的人生結局大不一樣,雖然一個為後世南北經濟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個為中華民族長治久安奠定了和平基礎,但都是薄古厚今的一代帝王,只是隋煬帝作了亡國之君,在歷史上留下下難以挽回的局面,成了隋朝滅亡的千古罪人!


知未是也

仔細想想我只能說,漢武帝的爹還有爺爺為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所做的鋪墊遠比楊堅為隋煬帝做的紮實。文景之治將近四十年,開皇之治二十三年。這多出的17年裡文景這父子倆比楊堅多做了一件事就是送有實權的皇族提前歸西。七王之亂平息了,漢武帝的推恩令做的有驚無險,集權完全收歸中央。而楊堅還留下了一個龐大的關隴集團在,北周時期的一個個上柱國大將軍們在隋朝的權力結構中可謂盤根錯節根深蒂固。舉個例子李淵李世民父子也是關隴集團的代表,楊廣是李世民的親姨夫 。事實上關隴集團的政治影響力逐步消失,要等到武周以後,武則天從垂簾聽政到登基稱帝用了三十年時間排除異己培養親信,即便如此稱帝儀式也要放到洛陽舉行,為何不在長安將就下還非得帶著滿朝文武跑到洛陽來,不就為了徹底拜託關隴貴族的影響力,長安可是關隴貴族的地盤。

還有一點漢武帝是當上皇帝后才打了一場場震鑠古今的大戰役,積威深重,丞相外戚乾死了一家又一家,所以後期李廣利各種送人頭送戰利品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bb的。楊廣打的勝仗大多是當皇帝前乾的,大功勞算在了楊堅身上,自己當皇帝徵高麗那叫一個慘。後期又是什麼事都不管了。


燭火映時

因為漢武帝晚年發現了長期用兵帶來的民生凋敝,及時的打住;而隋煬帝致死都沒有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因才華橫溢而導致的驕傲自大,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他認為民眾是為他的豐功偉業無私奉獻的螻蟻,民眾的生命和他的偉業相比不值一提;而漢武帝至少知道打匈奴不是為了報私仇而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雨晨15305621

隋煬帝恃才傲物,沒有認清形勢,判斷失誤,又好大喜功,導致強隋轟然倒塌!隋的江山的政治基礎是關隴集團,隋文帝雄才大略,掌控這個集團駕輕就熟,所以隋文帝時代國家鼎盛強大。而隋煬帝志大才疏,判斷失誤,妄圖擺脫關隴集團,國滅身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