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父母不可能为你做任何事

现在的家庭生育的孩子少,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或两个孩子身上。因此在家里,没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进食;没有成人陪着、拍着睡觉,孩子就又哭又闹不能人睡;就连和小朋友玩要时也要求父母跟着;早晨起床后不叠被子,吃完饭不知道刷碗,上学忘了带学习工具也要责怪家长没有提醒他们。


告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父母不可能为你做任何事​如果孩子有这些类似的问题,家长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赖性是否太强了。依赖性强的孩子,大多数缺乏责任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想到让父母替他去做,这种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告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父母不可能为你做任何事

几年前,四川省的一位青年从6楼阳台跳下身亡,这位青年是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别人眼里,他一直非常优秀。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排在最前面,每次考完试,他都会问老师:“这次考试谁是第二?”因为他很坚信,第一名肯定是属于他的。如此出众的学生,自然深得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厚爱。为了让他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他的父母可谓是操尽了心,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会代替去干:吃饭时,妈妈会及时地把饭端到他的手边;衣服脏了,当然也是妈妈的事;笔记本用没了,也是妈妈为他去买,他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且有时还为自己的这种生活而沾沾自喜。事实上,到了十七八岁,早应具备洗衣、做饭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没有学得这些能力。1988年7月,他参加高考,以全县第一,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学,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学校。这一喜讯,给家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乐,亲朋好友们无不夸他聪明。同年的9月,他和其他刚入学的学生一样,无比兴奋地来到了首都北京。然而在大学生活开始不久,他就表现出了困惑,他不会买饭,不会洗衣,甚至常常找不到上课的教室,不知道该怎样和同学相处。虽然好心的同学也在不断地帮助他,但还是难以解决他的适应问题,这令他万分苦恼。无奈之际,他只好提出了休学,学校根据他入学以后的表现也同意了。第二年的7月份,学校及时地寄去了复学通知。

收到通知的他,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产生了无比恐惧,他害怕再次离开父母,他担心自己依然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便从6楼阳台跳下,结 束了年轻的生命。
告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父母不可能为你做任何事

这一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地包办了孩子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句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具体而言,在纠正孩子过强的依赖性方面,建议家长从以下角度入手。尽可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孩子的生活起居,能放手的就不要包办。家长们不妨尝试一下美国家庭的做法:美国的婴儿从一出生就单独睡觉;孩子会捧奶瓶了,母亲让他自已捧奶瓶吃奶;吃完奶就把孩子放在大便椅上让他自自己大便;之后,让孩子在有围栏的床上自己玩;孩子学步的时候,也是他自已扶着学步车走。长大后,一切自我服务,还得帮忙干一些家务活;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自己挣钱;13岁的女孩,包揽全家衣服的洗涤,按社会价格收费;18岁以后,孩子也能独立生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