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從勝任力到創造力,未來人力資源必須做出的基本轉變

陳春花:從勝任力到創造力,未來人力資源必須做出的基本轉變

導讀:技術的進步和組織的變化,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時代的挑戰。未來大量可量化、可衡量、可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機器智能取代。它將取代人勝任更多工作,不管是個體還是組織,唯有從勝任力轉向創造力才能在未來世界生存。

1

人力資源的價值在於激發員工的創造力

面向未來,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人力資源匹配戰略的效果將會改變。今天,戰略最大的特徵是不斷迭代。以前,定戰略的週期都是三年、五年、十年,現在變化太快了,週期變短了。所以任正非才說:「方向大致正確,關鍵在於執行效率」。這麼說就是因為戰略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如果戰略是快速的迭代,執行是關鍵的話,我們的核心就應該是如何讓人力資源的效率與戰略的效率匹配得更好,關鍵在於怎樣保證員工從勝任力轉向創造力。未來我們對員工的要求不是能否勝任,而是創造力夠不夠。

接下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景就是隻要是可量化、可衡量、可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機器智能取代。我們看到產線工人已經開始減少,唯一不可取代的就是創造力。所以員工一定要從勝任力轉向創造力。而隨著現在技術和教育力量的出現,很多人其實是可以勝任的。在勝任中,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技能,有可能在於心性。

陳春花:從勝任力到創造力,未來人力資源必須做出的基本轉變

回到人力資源的話題,今天人力資源即將面臨很大的挑戰。第一個挑戰就是傳統的人力資源會被調整。我們通常要做的那些工作有可能都沒有了,比如招聘。將來一定會用大數據招聘,讓一個學生從讀書到畢業,直接通過數據對接到企業需要的崗位上。現在只是缺少中間環節,這個環節怎麼做,很多企業也在討論,但未來一定可以實現。所以,傳統的招聘不需要了,傳統的考核方式肯定要調整。人力資源真實的價值會在什麼地方釋放?其實就是能否讓員工擁有持續的創造力。

知識社會,企業最重要的價值源於創造力。企業持續的創造力依賴於員工的創造力。

2

價值型組織要打造四個能力

陳春花:從勝任力到創造力,未來人力資源必須做出的基本轉變

讓員工有持續的創造力,要關注四個方面,我把它稱之為價值型企業的四個能力,這在《成為價值型企業》裡有完整的論述。

1.精神力——核心差距

企業一定要有非常明確的精神力量,就是核心價值觀的差距。比如 IBM 和 Google,Google 和亞馬遜,亞馬遜和華為,或者華為和蘋果。在技術上尋找他們的差異很難,他們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價值觀追求,這是核心差距。這是企業未來很強的力量。

2.洞察力——對未來的判斷

洞察力,就是對未來變化的預測和感知。就像上海,上海以張江為地點,建立了一個全球創新科技城。中國在這之前 40 年,都是園區概念,不是城區概念,現在上海率先在全國設立創新科技城,按城市來做。上海這個動作就有戰略洞察力,因為按照一個城市打造會有一些優勢,比如優秀的人會集合在這裡,因為它有城市生活。然後它會按產業研發概念做,會有很大的風投進來。這就是洞察力,就是對未來的預判。

3.計劃控制力——不讓組織偏差大

計劃控制力能長期保證企業目標實現。在戰略實施階段,需要強有力的管理體系保障企業經營發展目標的實現。良好的計劃控制力體現在:可以在企業的範圍內有效地將戰略目標進行分解和傳導,並層層落實到各級經營主體;嚴格按計劃、預算體系執行經營活動,能夠迅速發現經營偏差,並及時對各層次業務行為進行糾正。

4.人力資源跟組織的能力——真正的差距

人力資源與組織的差距是真正的差距。按照一個價值型企業看,企業到最後最真實的差距是人的差距。一家企業的人力資源跟另外一家企業擁有的人力資源的差距,是最真實的差距,而且這是真正的差距。

3

組織要形成基於變化的思維邏輯

陳春花:從勝任力到創造力,未來人力資源必須做出的基本轉變

組織需要形成一個基於變化的思維邏輯,我把它稱為組織思維慣性。組織和人一樣,是有思維方式的。組織要擁有這種思維方式,要不斷看到底什麼東西在影響組織,願不願意為此付出和調整。

在很多組織討論中,更多討論的還是 KPI,還是具體的營業指標。企業其實應該認真討論看到的變化,客戶,真正的挑戰,以及創新在哪裡。沒有永恆的成功經驗,要用變化來看經驗。信息是互聯互通的,所有的變化都可能影響你。技術在變,員工在變,市場在變。持續價值創造源於資本、客戶群、產品和服務創新。具備這樣的思維習慣,公司才會有創造力。

4

一定要不斷設計角色

我希望一定要不斷設計新角色,讓更多人參與到組織績效中來。如果不願意給角色,就沒有機會讓個體成長。企業要用角色讓員工擁有創造力,這非常關鍵。

我最近在調研一些新公司,他們在設計一些很奇特的角色和組織部門的名稱。當不斷創新設計組織部門的名稱和角色時,員工就會有創新的思想。如果用固守的方式設計,員工就會用固守的方法思考和工作。願不願意開放,讓大家大膽的去設計,讓更多人參與到績效中來,這很重要。

5

企業需要「無為」的管理者

陳春花:從勝任力到創造力,未來人力資源必須做出的基本轉變

我們需要一種「無為」的領導,自己受《道德經》影響非常大。它給我很多幫助,第一個就是讓我瞭解什麼叫「道」, 「道可道,非恆道」,道其實不是一個恆常的道,你創造出來的那個道就是你的道,如果你能理解,道就離你不遠了。

第二個幫助讓我明白「無為」的概念,《道德經》裡講「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引導大家做。比如開會,開會的主持人就是領導者,什麼是一個好的主持人?,就是「無為」。一個「無為」的主持人能讓會議非常好,他會讓每個人都發言。一個「有為」的主持人誰說完他都要評價,「有為」的主持人把其他人最重要的價值因為他的評價,就被他一個人抹掉了。無為並不是你不做什麼,而是怎麼引導大家都做事。

《道德經》中「無為」的核心是要把大家都「連接」起來,這也是為什麼今天互聯網能激發這麼多人的原因,互聯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連接,某種意義上講互聯網就是一種無為的工具,但這個工具又無所不能。這就是我們稱之為的「無為而有為」。

一定要讓成員相信所有的東西都是真實的。激發所有員工的創造力,先要無為。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做這件事,員工是不可能有創造力的。我們常常評價界定員工的創造,最後員工創造了什麼,企業並不關心,企業只是按照標準讓員工做,有些領導常常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創造力。為了保證員工有創造力,一定要成為一個「無為」的領導。(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