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徐容容:运河河道——南运河山东德州段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从德州市夏津县白庄入境,流经武城、运河经济开发区、德城区,经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北出德州入河北境。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

南运河德州段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端起于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流经武城县、德城区和运河经济开发区,北端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西北出山东入河北境,流程约45公里。

大运河德州段的开凿历史可追溯至隋大业四年(608),拥有1400多年的历史,且至今仍在发挥效益,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之一。

南运河德州段原为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南运河德州段河道自隋、唐兴起,北宋时被黄河夺流,黄河改道后曾一度使“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金代由于战乱,运河或通或塞,当时只有德州段通运,于是金朝廷于天会七年(1129)在德州置将陵仓,以利漕储运。

到元代,南运河德州段已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元朝廷将陵仓改为陵州仓,并在此设直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151.3万余石,增至泰定三年(1326)的335.1万余石,运河上也常常是“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特别是明代和前清时,运河中兴并达到鼎盛,德州仓辖兑69个州县,其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占运河各港口之首。

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已把南运河城区段打造成了市民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徐容容:运河河道——南运河山东德州段

四女寺枢纽始建于1957年,是明清时期四女寺减水坝所在,四女寺减水坝是南运河甚至是南北运河最早建造的减水坝,是大运河德州段核心科技价值所在——即减河历史与现代的最佳展示地,也是岔河、减河与运河的交汇处。枢纽建筑物船闸则是大运河德州段甚至是南运河最后辉煌的直接见证,至今保存完好。四女寺枢纽是漳卫南运河上一座具有防洪、除涝、航运、灌溉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枢纽坝闸结合的工程形式反映出古代在水工建筑规划、设计与结构方面的科学性,对研究运河上的水利设施提供了资料。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徐容容:运河河道——南运河山东德州段

德州码头建筑群,位于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航运路166号,分布在东风西路胜利桥以北的德州段南运河的东岸。德州码头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日伪时期航运码头设施基础上建立完善起来的,作业平台南北长约500米,运河东岸现存装卸设备4座,原为木质,后改为混凝土;瞭望楼(即调度室)1座,红砖砌筑。运河通航期间,大量的煤炭、建材等物资在这里装船,然后通过运河运往沿河各地。1978年德州段运河因水源不足而断航,上游建成岳城水库后,航运水源逐渐枯竭,1980年停航封港。码头建筑历经沧桑,保留至今。

德州段从四女寺到第三店,河道的直线距离是25公里,落差3米,流速达0.12~0.65m/s。为了解决水量变化较大给航运带来的困难,南运河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利用人工坐弯,使河道整体延长了20公里,从而把纵比降由直线河道的0.14‰降到了0.07‰,流速也降至0.09~0.46m/s,不建一闸而实现航道水利特性的调整,同时满足干流行洪的需要,并有效地提高通航质量,其综合工程效益被归纳为“三弯抵一闸”。它体现了古代运河在工程规划方面的科学性。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