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的親生經歷告訴你奧數有沒有學習的必要

媽媽們的親生經歷告訴你奧數有沒有學習的必要

欣欣和樂樂的媽媽是好朋友,是一所985高校畢業的同班同學。但兩人對於孩子教育的想法非常不同。欣欣媽媽從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重欣欣的思維培養。在欣欣很小的時候就送欣欣去了學前的啟智班,後來還送欣欣去進行奧數和語言培訓。樂樂的媽媽一直堅持快樂教育。樂樂在幼兒園的時候,園裡有蒙特梭利數學啟蒙教育。但是樂樂的媽媽認為應該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當老師要求孩子們完成作業時,樂樂媽媽就跟園長打電話說她只是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就好了。樂樂也從來不完成幼兒園的作業。就這樣兩個孩子都來到了小學一年級。

媽媽們的親生經歷告訴你奧數有沒有學習的必要

欣欣上小學一年級,因為之前有學習的緣故,得心應手,表現突出,老師經常表揚,信心滿滿,進入了一個良性的循環,變得越來越愛學習。而樂樂呢,因為之前媽媽沒有充分的學前教育,一上學,語文拼音兩週都學完了,而數學呢,樂樂也是從數棒棒開始認識數的加減。這時候開始樂樂的媽媽開始焦慮了。以前幼兒園時,自己覺得非常聰明的孩子忽然之間比別人家孩子差了好遠。看著別人家孩子自信,而自己的孩子卻由於接受知識慢了半拍,而自信心大受打擊,樂樂的媽媽後悔了。

媽媽們的親生經歷告訴你奧數有沒有學習的必要

這一切還都不晚。樂樂的媽媽開始從基礎給孩子補起。到了二年級,樂樂終於和同學們一樣,能考100分了。樂樂的媽媽這次吸取了教訓。她結交一些老師朋友瞭解到:一二年級的孩子基本都是滿分的多,而從三年級開始,孩子們的思維就會出現分化,特別是數學,很多孩子思維跟不上了,理解分析不了題目。樂樂媽媽也發現,目前事實是隻要稍微拐點彎的應用題樂樂就不會做了。她去向欣欣媽媽取經。結果欣欣媽媽說,她家的欣欣數學非常好,建議樂樂媽媽送樂樂去奧數班。聽了這話,樂樂媽媽心裡壓力巨大。原本就不想給孩子很多負擔的她猶豫了很久,還是帶孩子去考了奧數班。但從來沒有進行過思維培訓的孩子,結果可想而知沒有考上。樂樂也受到了打擊。她問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樂樂媽媽的心都碎了。從出生開始,從來都沒有把孩子跟笨聯繫在一起過,今天這個字卻從孩子的嘴巴里說了出來,可見對孩子的打擊有多大。樂樂媽媽安慰樂樂:“咱們不是笨,而是起步晚了,是媽媽之前一直就希望你健康快樂就好,那知,一時的快樂買不來一生的自信和快樂!是媽媽錯了。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一點也不晚。”

從那時開始,樂樂媽媽就親自抓樂樂的數學思維。她買來奧數《舉一反三》,跟樂樂每天堅持做幾個思考題。一天一天過去了,樂樂三年級時還是跟媽媽一起做二年級的題目,每次跟媽媽一起看完例題,做題時還要媽媽講解。而到了四年級上學期,樂樂雖然做的是三年級的題目,但她已經自己獨立看例題做題目了。目前樂樂已經四年級下學期了,她已經在自學四年級的奧數《舉一反三》了,每次跟著例題做完題,她都會給媽媽講一遍她的解題思路。媽媽都高興地抱抱她,誇誇她。樂樂的數學思維慢慢跟上來了,每次考試雖然會有馬虎丟分的情況,但即使是最難的題,她都能有解題思路。老師跟樂樂媽媽交流時,總是誇樂樂思維很活躍。


媽媽們的親生經歷告訴你奧數有沒有學習的必要

樂樂媽媽在學校家長會上交流經驗:她從來沒有想讓樂樂去參加奧數競賽,只是覺得數學思維很重要。她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讓孩子在學校學數學的時候輕鬆點,思維能跟得上。而且她希望孩子最好能夠建立自學的能力。經過實踐證明,奧數的確活躍了樂樂的思維,培養了樂樂愛思考的習慣。這一切,她都是以保持孩子興趣為前提的。

媽媽們的親生經歷告訴你奧數有沒有學習的必要

從以上家長的現身說法,我們不難看出,只要家長把激發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慾望、培養孩子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作為長線目標來學習奧數,而不是以短視的競賽為目標,天天讓孩子刷題,記題目,任何一個孩子都應該學一學奧數。最好是能夠引導孩子不去上老師的培訓班,而是自己學。

有的孩子跟著老師學奧數的時候數學成績很好,後來沒學了就開始掉了,其實這就是依賴老師學習的弊端吧。大部分小學初中的奧賽培訓老師還做不到“授人以漁”,只能“授人以魚”。通過刷題記憶得來的知識,只不過在比記憶力而已,對小學生而言,自學的技能通過自己看書、摸索,是可以慢慢掌握的,而跟老師時間久了,反而會養成惰性,不願意獨立思考。

媽媽們的親生經歷告訴你奧數有沒有學習的必要

欣欣和樂樂一個跟著老師學,一個自己慢慢學,雖然目前欣欣領先很多,已經有競賽的水平,而樂樂肯定達不到。但對於學習課本知識來說,樂樂的思維已足夠用。再說樂樂的潛力從長遠來看,或許不可小覷哦!

如喜歡我的分享,請關注:烹茶煮酒聊會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