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為何不敢攻擊印度?

孫華藝

如果單純考慮掠奪資源,想掠奪哪個國家的資源完全是可以借道或和別國合作的,但日本主要還是想用軍事能力征服別國,所以在戰略和軍團佈局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不管攻打那個國家都講究章法,保障每個軍團的兵力減員降到最低。不要小看了日本軍人。日本軍人也懂兵法,日本打的都是沿海國家,連中國領土日本都沒太深入。就1944年,英帕爾戰役,日本從緬甸進攻印度,慘遭失敗。原因不說大家也知道,深入了,日本的補給線被炸燬了,斷了日軍的後路了,沒有接應。日軍只帶了20天的口糧只能速戰速決,但斷了後路的日本軍人多多少少總會影響到軍心,慘敗是註定的。英帕爾那是盟軍軍事基地,子彈炮彈可勁打,耗得起。

問日本為何不敢打印度,懂點軍事常識的朋友都應該清楚,以當時的戰局態勢,確實不敢打也不能打。


夏有涼風61

誰說不敢攻擊印度了?

日本的整個亞洲戰略,或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整個國家的總體戰略就是把印度包含在內的。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的國際關係,其實就是新興的工業化強國(主要是蘇聯、德國、日本、美國)互相叫價、互相試探、合縱連橫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對於老牌殖民帝國(尤其是大英帝國)全球體系的重新瓜分。按照德國地緣政治學家豪斯浩弗的想定,作為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王國是務必要被瓜分掉的。唯一的問題是交給蘇聯人還是交給日本人去佔有。當然,隨著德、蘇的關係破裂與蘇聯衛國戰爭的爆發,豪斯浩弗為希特勒設計的聯手俄國去搶奪亞歐大陸南部“溫暖地帶”的戰略成為泡影,鬥爭的軸線迅速沿著阿爾漢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這條A-A線展開,反而給了亞洲大陸東部的日本以天賜良機去奪佔印度這塊大英帝國的地盤。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日本陸軍在東南亞戰場幾乎打的所向披靡,對於新加坡的攻略更是打得帝國首相丘吉爾驚掉下巴。但是,隨後的日本不得不將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同美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的戰爭中去,自然也就無暇顧及“打到印度”這個問題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發覺英軍試圖從印度向印度支那地區發起反攻,且中國的蔣介石政權一直通過阿薩姆邦向西南地區運輸抗日物資,才不得不發起了以攻略印度阿薩姆地區為主要目標的英帕爾戰役(也就是“烏”號作戰計劃)。但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日本陸軍完全無法適應緬甸叢林的作戰環境,漫長的補給線對於本來就不重視兵站工作的日本陸軍來說基本上還沒開打就先給參戰部隊判了死刑,再加上“鬼畜牟田口”這麼一個四六不靠的軍事主官,愣是把英帕爾戰役打成了“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愚戰亂鬥”,參戰的日本陸軍部隊傷亡高達7萬人以上,光是被餓死的就有三四萬人,把進攻路線打成了“白骨街道”。進攻印度的鬧劇就這樣收場了。


軍武次位面

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

在二戰時期日軍是攻擊過印度的,但是一戰就讓日軍徹底對印度失去了興趣,那一仗日軍陣亡5萬多人,卻連一個500英軍駐守的據點都沒有拿下。1943年3月17日,日軍以在緬甸的第15軍為基礎,調遣了第28軍和18、56師團,並且從本土調遣了兩個師團,在4月11日,又調遣了中國派遣軍的第15軍趕赴緬甸,加上原來的33、55師團,在緬甸日軍集結了10個師團的兵力,目的就是通過佔領印度,使得英美不得不增兵印度,從而緩解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

當時的英國駐印軍也增強了兵力,目的就是防止日軍佔領印度。英軍東南亞總司令蒙巴頓,在印度本土徵召士兵組建了第14集團軍,英軍兵力達到了11個師,還抽調了北非的精銳部隊來駐防印度。而且英軍在印度還有補給之利,加上有美國空軍的支持,基本上這是一場有利於英國的決戰。而英國當時是為了反攻緬甸做準備的,沒想到自己沒有打過去,日軍居然自己送上門來了。

戰役一開始,日軍決心倚仗優勢兵力,迅速的閃擊英軍,從而重新上演當年拿下東南亞的壯舉。1944年2月4日,日軍55師團包圍了第7印度師,但是這時日軍才意識到英軍已經不是當年的英軍了。依靠著大量的重武器和叢林地形,加上有制空權。在被包圍的情況下,依舊使得日軍無法做到全殲英軍,反而是日軍的補給線被英美空軍轟炸封鎖,而被包圍的英軍每天都可以獲得空投補給,並且構建了一個圓形的工事。這次包圍戰以日軍陣亡5000餘人而結束,而第7印度師只傷亡1500人。



但是日軍依舊沒有死心,終於在英帕爾造到了毀滅性打擊。此戰開始前的日軍,其補給線就已經被切斷,日軍士兵只有三天的口糧。日軍指揮官認為,只要打贏了英國的少爺兵,那麼補給就到手了。不過這次冒險註定了日軍要失敗,日軍沒有制空權,加上士兵補給困難。只要英軍稍微拖延,日軍必敗。何況當時的中國駐印軍也參戰了。日軍在熱帶叢林中,缺乏補給,要同一支裝備精良,擁有空軍的軍隊作戰。只能說當時的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真的是勇敢,難怪戰後被評為是英美派到日軍的內奸。


小司馬遷論史

這種說法是一種幼稚說法每個國家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日本對印度人的生活習慣是極不能接受的另外中國和日本實際是一個老祖宗中國是日本的祖宗當時的中國內戰不斷所以日本借這種機會入侵中國


老虎56368531


歐洲的世界戰爭策源地德國、亞洲的世界戰爭策源地日本,雖然名義上是戰略同盟,但在戰術上卻很少發生交集,德國在歐洲,日本在亞洲,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

對於英法美在亞洲的殖民地,也是選擇戰略規避,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但是到了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以來,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德、日法西斯在各自的戰場上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有了相互配合的實際需求。

1944年,小希希望小日能夠在東南亞戰場上有所作為,猴子翻天,越大越好,以達到最大限度牽制英法兵力的目的,緩解自己多線作戰的壓力。


日本人向北無望,便湊著機會南進擴大戰事,制定並迅速執行了“英帕爾戰役”,指揮官牟田廉,一個自負而狂妄的師團指揮官,曾經參加製造華北事變。

牟田廉指揮日軍15軍的三個師團,浩浩蕩蕩經緬北森林,向英帕爾進攻,英法聯軍並不坐以待斃,主動進攻,轟炸日軍的後勤補給線等穿越完原始森林,牟田廉的15軍已經有些強弩之末的意思,但不吃饅頭爭口氣。

牟田廉明確提出沒有補給就不打仗,那怎麼行的論斷,就是說不吃飯就不打仗,這事不行,當日本人忍飢挨餓拖著疲憊的身體到達前線時,又碰上雨季,瘧疾風寒肆虐,戰鬥力再受打擊。

這樣的軍隊自然不可能打勝仗,結果是牟田廉的15軍幾乎全軍覆沒,日本再沒有能力針對緬甸進攻的能力了!


歷史三日談

日本敢於打東南亞,為何卻沒有打印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一點,日本為什麼要打東南亞?

太平洋戰爭的實質

悟空問答上喜歡歷史的朋友很多,喜歡二戰史的人也很多。二戰時各種戰役進程和整體轉折許多朋友都能如數家珍地進行詳細解讀,非常專業。但關於二戰的實質,其實涉及到的人卻非常少。

大家知道,發動二戰的是三個軸心國,而軸心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爭奪生存空間。但在說這個生存空間的時候,多數人都只侷限在地理和種族角度,比如說日耳曼民族需要生存空間,日本人想要擺脫島國的悲哀,以及侵略者貪婪的本性等等,卻忽視了另一個更加根本的原因,就是能源。

對世界戰爭史有些瞭解的朋友可能知道,1911年,丘吉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時候,開始大力推動英國海軍由以煤為燃料,向以石油為燃料轉變,從那以後,石油就成了現代戰爭最基本的一種戰略資源。而20世紀初,隨著汽車和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普及,石油在民用領域和經濟領域也漸漸具有了核心的樞紐作用。

世界石油儲量分佈圖,日本是絕對的貧油國

而二戰時的軸心國在當時其實也都已經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在世界上屬於比較富裕的國家,但這三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先天不足,即缺乏能源。其中日本是最嚴重的,尤其是石油,日本本土和當時已經被他們侵佔的朝鮮半島和臺灣地區,都不出產石油

為什麼要打東南亞

前文已經提到,石油在20世紀初開始就已經成為了現代戰爭最基本的戰略資源,可以說沒有石油,現代戰爭是一天也打不了的。因為沒有石油,不但坦克沒法開動,飛機沒法起飛,軍艦沒法出海,兵力沒法通過火車和汽車調動,甚至最最基本的,工廠裡的機器都沒法運轉,連步槍和子彈都造不出來。而1931年日本人發動918事變,開始侵華之後,其石油需求量也隨著戰爭的深入不斷增長。

印尼的石油儲量豐富,到2016年之前都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而在1931年到1940年之間,美國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可以說日本所用石油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都來自美國,其它一少部分來自荷屬東印度油田,也就是位於現代印尼境內的油田。但在1941年,美國開始威脅中斷對日石油供應。而這對正處在侵華高潮的日本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可以說如果美國真正斷油,日本的戰爭是連一天都打不下去的,而這是日本無法接受的。

所以日本當時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尋找石油的替代來源。而在當時,離日本最近的石油產地有兩個,一是蘇聯西伯利亞的油田,二是荷屬東印度,也就是印尼的油田。圍繞著去哪搶油,當時日本國內分成了“北進”和“南進”兩派。但在1938年和1939年,日本分別在偽滿和蘇聯邊境的張鼓峰和偽滿和外蒙邊境的諾門罕對蘇聯進行過兩次戰略試探,但日本連半機械化都算不上的陸軍在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的蘇聯紅軍面前完全不堪一擊,兩次衝突都以日本的慘敗告終。

這兩次慘敗使日本認識到去西伯利亞搶石油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南進”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南進印尼,就必需把在東南亞的英國勢力和在菲律賓的美國勢力一起掃除,不然美英絕不會允許日本去荷蘭手裡搶奪油田。所以日本才會發動珍珠港戰役,先行打跨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然後才能放手進入東南亞搶奪石油。

對石油的渴望才是日本入侵東南亞的根本原因

因此,對印尼石油的迫切需求才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真正原因,而印度並不存在這樣的資源,而且距離東南亞也比較遠,對戰局沒有直接影響,對日本來說完全沒有價值,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始終沒有將主攻的矛頭對準印度。


桃花石雜談

日本軍隊不但攻擊了印度,還敗的挺慘,直接把一箇中將師團長送上了軍事法庭,這就是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的“英帕爾戰役”。

蘇德戰場上庫爾斯克大會戰德軍失利 ,希特勒要求軍事盟國日本向英屬印度攻擊,爭取牽制英美相當兵力,避免其過早開闢第二戰場,以便讓納粹德國整補扭轉戰局。在戰略上一直我行我素的日本為使美軍大力增援印度,從而減輕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第一次很配合。



1944年3月,駐緬甸的日軍第15軍發起“烏”號作戰,目標為印緬邊界的英軍重要物資基地英帕爾,司令官是當年“七七事變”駐北平的河邊旅團第一聯隊長牟田口廉也,這廝因思想狂熱侵略有功,已經從大佐升為中將司令官,號稱“小東條”。

牟田口麾下轄第15第31和第33師團,約計10萬兵力,趕著作為口糧的大批牛羊渡江進攻英帕爾,然而盟軍在印度具備絕對的空中優勢,大批美製飛機狂轟濫炸日軍的從林運輸線,當日本人忍飢挨餓衝過從林地帶時,實際上已經是強駑之末了,緬甸方面軍鑑於補給斷絕建議牟田口放棄英帕爾會戰,他回答說: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行?日本軍隊可以忍受任何艱難困苦。



正是牟田口違反軍事常識的一意孤行,讓盟軍可以重創日軍有生力量,日本人戰後稱其為“鬼畜牟田口”,即是美英同夥的意思。

雨季到來,缺少營養和藥品的日軍竟有3萬餘人患上傷寒和瘧疾,很多部隊已經失去戰鬥力,佐藤中將的31師團居然攻不下一個500英軍守衛的科希馬小城。而為了保住印度這個英國亞洲命根子,英軍司令蒙巴頓勳爵開始調集大批兵力尤其是裝甲部隊開始反擊,形勢對日軍來說已然絕望。



瘋狂的牟田口廉也仍然拒絕撤退,得不到任何補給的佐藤苦勸無果,一怒之下私自率軍撤退,失去一翼的日軍徹底崩盤,由於山洪爆發,退路上的欽敦江已經無法涉渡,在英印軍優勢的空地火力殺傷下,沒有彈藥的日軍傷亡高達6萬餘人,其中53000人死亡或失蹤,第15軍幾乎不復存在,日軍大本營氣得吐血,將緬甸方面軍主官全部撤換,第31師團長佐藤送交軍事法庭。

就在這時,另外一邊,在緬北和滇西的中國遠征軍也開始反攻,由於第15軍的慘敗,日軍幾乎無兵可以增援第18和第55師團,逃離緬甸只是時間問題了。


度度狼gg

日本是打過印度的,但是被修理的很慘,餓死病死了幾萬人,成了日本陸上作戰史中最大的失敗。

話說日本在珍珠港偷偷摸摸的幹了美國一把之後,成功的把美軍引到太平洋戰場。瓜島戰役之後,日本意識到了惹錯人了,但是後悔已經晚了

同時,德國在蘇聯的庫爾斯克會戰中也打得很鬱悶。所以,希特勒很煩惱,他對日本說:你們別光顧著搶資源,乾點正事吧!要不你們就近打打印度,這樣美英法就亂了陣腳,咱們也有機會翻盤啊!

日本一琢磨,也對呀!就憑我們的實力,打印度不是小意思嘛!幹它!

於是,1944年1月,日軍大本營制定了代號“烏”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當初英國人在緬甸過得好好的,被日軍一頓猛捶,跑到了印度的英帕爾。所以在這個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大型基地,這個基地什麼都有,兵員和物資都很充足。

(牟田口廉也)

1944年2月,日軍就火急火燎的開始了進攻印度的計劃。牟田口廉也中將,挑起“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他極其猖狂的率領第15、第31、第33師團,還有幾萬印度俘虜組成的雜牌軍,一共10萬人,開始進攻。

牟田口廉也是比較猖狂的,他帶著大軍跨過欽敦江,自信滿滿的覺得很快就能佔領英帕爾。英帕爾,到處都是盟軍的補給品,糧食、肉罐頭、槍炮彈藥……簡直是物資天堂。

牟田口廉也越想越興奮,於是命令部隊輕裝突襲,連跑帶唱的打進英帕爾。所以,日軍拋棄了重武器,只帶了不到一個月的口糧,興致勃勃的出發了。

盟軍東南亞軍總司令蒙巴頓知道了這個消息,很佩服日軍的勇氣。於是愉快的決定,欽敦江附近的部隊都撤回來吧!讓這幫極度興奮的日軍再跑跑。

於是牟田口廉也帶著隊伍一路打過來,高高興興的打到了英帕爾外圍。

但是,盟軍也不是吃素的啊!日本人就帶著不到一個月的口糧,全靠著後方補給。那好,我炸。美國的額運輸機和轟炸機過來了,一邊給英帕爾運兵和物資,一邊對日本的補給線狂轟亂炸。

牟田口廉也心都涼了,打不動了,士兵都快餓死了。而英帕爾的英印軍呢?美軍空投了糧食、肉、雞蛋,就連維生素片和香菸都有。

這種情況就不用想了,撤吧!但是日軍大本營不同意,東條英機咆哮著說日軍決不撤退!

那好吧,餓死算了。更慘的事情出現了,雨季來了。日軍顯然低估了雨季帶了的麻煩,道路泥濘,幾萬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糧食都沒有,藥品就不用想了。一批又一批的日軍活活病死。

實在撐不下去,終於可以撤退了。日軍那個慘啊,餓的神志不清,什麼青蛙蜥蜴蛇都是好東西,路邊抓一把草就往嘴裡填。那些病號一群群的死在路邊,很快就被螞蟻啃得乾乾淨淨。那些跑不動的傷病員,乾脆就自殺了。

英軍在後面追,中國、美國的空軍在天上狂轟亂炸,日軍一路上都是屍骸遍地、鬼哭狼嚎。

就這樣,好不容易才逃回了欽敦江東岸。10萬人過去,回來的只有4.5萬,其他的都是傷亡、失蹤、病死、餓死……

日軍跑回緬甸,為了不讓緬甸人看到這麼丟人,還專門休整了一下。當這些日軍趾高氣昂的回到緬甸的時候,當地人還以為日軍又打了打勝仗。豈不知,日軍此時心中有多苦


七追風

二戰期間,囂張的小日本幾乎侵略了整個東南亞,甚至還將爪子伸到了美國,可是為什麼卻獨獨沒有攻打印度呢?難道印度當時的軍事實力強大到能夠讓日本都感到敬畏嗎?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就一舉拿下了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多個地方,但是卻獨獨漏掉了印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印度背後的靠山讓日本不敢招惹。

當時印度和緬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已經佔領了緬甸了,但是他並不敢把英國所有的殖民地都佔領。而且日本佔領了緬甸之後,剛好美國已經從珍珠港襲擊中回過神來了。日本這個時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國身上,就無力佔領印度了。而且當時日本其實是想過佔領印度的,只不過最後的結果並不好,進入印度的幾次試探性進攻均告失敗,尤以因帕爾戰役失敗最為慘痛於是日本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還有大多數部隊都深深地捲入了中國戰場無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護現有的殖民地。當時,印度集中了英國在亞洲的主力軍,疆域相當於整個南亞大陸的廣大領土,在戰略上非常廣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會騎虎難下,啊三的感謝我大中華給他擋槍啊!


史林外傳

日本敢打東南亞,也敢攻擊印度,只不過在印度不僅沒有取得勝利,反而獲得重大失敗,日本最後放棄了進攻印度的戰略,所以世人才認為日本不敢攻擊印度。而印度之所以在窮弱之下有超高的信心,也是因為它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曾經追隨英軍打敗過不少強敵,這個強敵包括清軍、日軍、德軍!



日本自稱小中華,有雄霸天下的野心。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了快速成長,短短五十年就成了亞洲第一工業強國!日本打敗清朝後又擊敗了老牌帝國俄國,從此野心爆表,開啟了蛇吞象的大東亞共榮圈野心。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中國節節敗退,最後雙方相持不下,日本打算通過征服中國再征服東南亞。於是日本四面出擊,攻佔東南亞多個小國,日本取得豫湘桂戰役和緬甸戰役勝利後,開始了進攻印度的戰役!

日本集中優勢兵力以緬甸為跳板攻擊印度。英國則調集精銳師以及徵召印度本地兵勇,在美國空軍及中國遠征軍的協助下抗擊日軍。這次日軍以眾擊寡,以快打慢的策略沒有湊效,被反法西斯同盟擊敗。



日本雖然想繼續攻擊印度,但是太平洋戰爭及中國戰場的失利讓日本不得不收縮戰線,採取守勢,因此日本侵佔印度的計劃破產!由於日本攻擊印度的戰役並非重大戰役,也不是決定性戰役,因此知名度不高,國人誤以為日本沒有攻擊過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