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說,辯論是讓孩子充實自我的最好方式?丨家長投稿

最近收到一對母女的來稿,媽媽談到讓女兒學辯論的優點,女兒談到自己學辯論的心得,兩篇文章均行文有力,內容格局大氣,所以在跟兩位作者商議後,我們決定把兩個話題組織成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孩子,去勇敢地參加辯論吧!

何為“辯論”?思想家墨子曾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換言之,辯論的作用就在於劃清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亂的標準,判斷區別事物同異的根據,權衡利害得失,解決存在的疑惑。

今天,辯論多是以比賽的方式呈現,控辯雙方針對同一個辯題從不同角度予以論證,最終達成共識。從而幫助辯手完成對一個特定觀點不斷清晰認識的過程。

我認為父母養育孩子,當然不止於吃飽穿暖,更應關注其精神世界的充盈完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重視培養其視野的高度、思維的深度和生活的廣度。這三個維度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並最終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視野的高度:是指一個人觀察世界的角度是開闊而辯證的,滿懷好奇和善意,同時兼具宏觀的認識和微觀的把握。

思維的深度:是指一個人應該通過不斷的閱讀和思考,找到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對具體事情給出獨到的見解,並善於辨識、吸納他人的真知灼見。

生活的廣度:是指一個人和社會的相處方式,無論互聯網如何改變這個世界,每個人都需要通過人際交往完成本職工作和日常社交。

我想從家長的角度談談自己對辯論的粗淺看法,說說我為什麼支持孩子參加這項活動:

第一,讓孩子變得自信

每場辯論賽之前,孩子們都會充分準備,反覆模辯,因為他們深知臨場發揮的成敗直接取決於自己對辯題的吃透程度和被對手刻意挑戰時的應變能力,這種不懼強手,不畏發難的強大心理,就是自信。

第二,鍛鍊思維和表達的精準度

辯論鍛鍊思維的完整性。

一個人獨自思考,或者發表演講,往往只探究事物的點和麵;而數人辯論則能夠相互補充,豐富想法,使得大家對問題的認識趨於全面,思考也更兼完善。

辯論鍛鍊思維的準確性。法國作家福樓拜曾精闢地指出:“思想準確是表達準確的先決條件。”辯論就是要求雙方對所辯論的問題有深入的思考,誰的思考越是接近問題的本質,誰就越能準確地描述、把握事物的屬性。

辯論鍛鍊思維的清晰性。想得不清楚的東西也就說不清楚,詞不達意只能證明思維的混亂。在辯論過程中要求雙方以明白無誤、有條不紊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需以思路清晰、有層次地展開為前提。

辯論鍛鍊思維的敏捷性。凡擅長辯論者,都與平時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知覺敏銳有關,唯有如此才能在辯論時面對咄咄逼人的進攻和一連串的提問,成竹在胸,反應迅速,及時調動平時的知識積累和儲備。

第三,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在每個辯論隊中,都需要不同特質的孩子各司其職,精誠合作。

一辯選手負責立論,充分闡述自己一方的觀點,最大限度框範出論題的內涵和外延。好的立論和申論,會開宗明義,讓人眼前一亮。

二辯、三辯圍繞立論展開“攻防”,選手在攻辯環節需對準備好的問題緊緊圍繞立論展開,讓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進一步立體、生動,同時有效阻擋對方進攻。

四辯則做總結性發言,需對本方觀點予以結辯,指出對方辯友的邏輯漏洞。要求選手有對全局的把控能力,並能為己方觀點畫龍點睛。

這好比建房子,一辯夯實地基,二、三辯負責房子主體結構部分,四辯收尾並裝飾整個工程。如此,大家默契分工,最終完成任務。這個過程會讓孩子們攜手體會奮鬥的艱辛和美好,若干年後,團隊培養出的師生情、同窗誼亦會給孩子們留下甘之如飴的終生回憶。

女兒 辯論雜談

長久以來,辯論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緊張激烈的,一如港臺律政劇中呈現的庭審現場,控辯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好不熱鬧。辯論真的是這樣嗎?我雖然只是箇中學生,卻有機會參加了不少賽事,想談一談自己對辯論的理解。

一場辯論賽的核心是“辯題”,先有一個帶有爭議性的話題,才會有正反雙方,秉持完全對立的觀點。這樣,比賽才能營造出觀點上的你來我往。所以,我曾經一直堅信“無衝突、無辯論”。衝突亦如埋在海水下面的冰山底座,看不見,但真實存在。

記得我在上初中剛剛接觸辯論時,對手是經驗、見識遠高於我們的大學生。當時,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學姐口傳心授:“對於對方辯友說的每一句話,你們都要在心裡打一個問號,去質疑它的正確性。學會反駁,才能獲勝。”

從此,在賽場上我總會把自己和對方完全對立起來,以為這樣才更有利於堅持自己的訴求,駁斥對方的觀點。思想決定行動,在那段時間裡,我瘋狂上網搜尋各個流派的辯論技巧,觀摩強手的比賽視頻,痴迷於模仿高超的質詢盤問技巧,得意於自己反駁對手觀點時既犀利又尖銳,現場效果也很出彩——針鋒相對、唇槍舌劍。

很快,我們學校的辯論隊在各大辯論賽事中嶄露頭角,頻頻奪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賽事的持續,不知道為什麼,漸漸有些力不從心了。儘管我們的辯論水平在提升,可是卻總感覺找不到核心交鋒點,把握不到對方立論的內核,無法高屋建瓴。這種感覺,就像觸碰到了一個天花板又無法突破,苦惱之餘,我開始重新思考辯論這件事。

世間萬物,都有多面性,而非正反兩面,非黑即白。我們為什麼要辯論?意義何在?古代思想家墨子云:“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也就是說,辯論是應該用來解決實際事情的,而不是炫技,為辯而辯。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每當在準備辯題時,我會全面思考辯題的完整含義,不再侷限於自己持方的視角;賽場上,我會耐心傾聽對方的論點,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角色去推演邏輯、理清思路,然後再找到我方和對方的核心差異。學會理解對方的觀點,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觀點在前,技巧在後,儘管戰績有輸有贏,可現在的每一場比賽,都讓我們在認知上有收穫,感覺自己在成長。

風物長宜放眼量,隨著我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辯題,視野也就愈發開闊,我發現真正的辯手,並非總是咄咄逼人,而是溫和、堅定的。他不會輕易的去駁斥對手,因為看問題的角度是深入而多元的。正如一個辯題的正反雙方所持觀點都有意義一樣,辯手所能做的,是將雙方立論的觀點挖掘到深層次,然後再進行聯繫、類比。

這確實十分鍛鍊人;真正的辯論,也並非一定要緊張激烈,那些看似熱鬧的場面,不過是人為設計的炫酷表演。辯手真正比拼的,反而是內在的積澱和對辯題的理解。比如辯論界尊重的黃執中學長,看他的現場發揮,從來都是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如同一個智者娓娓道來,直到結辯環節才讓聽者恍然大悟、心悅誠服。我想這才是辯手們應該追求的境界吧。

有種奇怪的觀點,“辯論可能會毀掉一個人的價值觀”。這話聽起來挺恐怖,可是換個角度想想,我倒覺得如果真是這樣,也不是壞事。因為辯論恰恰是幫你把固有的觀念打碎、再加以重塑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思想才不會停留在原地,而是不斷充實、完善。每一個問題都不是獨自存在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孤島一樣;每一個問題的解決也沒有唯一的答案,等待著你我去挖掘、發現。真理越辯越明,路越走越寬,看你怎麼理解這個世界,怎麼看待周圍的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的確如此。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