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最有优势的嫡长子胤礽为何会最先落败?

雪乃千寻92921

胤礽从生下来就是太子,也曾经颇为受宠,他曾是大清国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但是在皇位争夺战中也是第一个被淘汰的。

所谓“九子夺嫡”,是当“嫡”空缺之后才能争夺,如何让“嫡”空出来,当然是先要搬到太子胤礽。所以胤礽第一个落败是必然的。

皇太子身份是他最大的优势,也是致命的死穴。

为什么这么说呢?

胤礽从小接受的就是未来皇帝的教育方式,康熙也曾让其监国来锻炼他的执政能力。

太子监国有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优点是可以锻炼治国理政的能力,结交大臣以便日后顺利登基。

缺点则是致命的,因为“分权”,分了现任皇帝的权利。

正是这个致命死穴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

胤礽的一生是悲剧的

胤礽算是含着两个金汤勺出生的,一是生在皇家,一是他妈就是皇后,不得不说投胎真是一门学问。

可是悲剧是因为康熙太能生了,而且生的儿子各个“英明神武”,太子身份让胤礽处在明处,数大招风。

对于康熙来说,胤礽表现好,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表现不好,怎么配做皇帝,所以胤礽的位置也是非常尴尬。

综上所述,太子胤礽第一个落败,最大的原因在于康熙,而他的兄弟们则成为了幕后的推手。


一点点历史

康熙作为皇帝,堪称一代明君,执政六十一年,功绩卓著;作为父亲,他子孙福厚,一众子嗣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也恰恰是因为儿子们普遍优秀,康熙的长寿又给了他们成长的时间,才导致了九子夺嫡、兄弟相残的悲剧。

下面就简单地分析下胤礽失败的原因。

胤礽是赫舍里皇后生的嫡长子,不幸的是赫舍里皇后在分娩时难产,生下胤礽后就撒手人寰了。对于妻子的离世,康熙痛心不已,对胤礽这个遗孤倍加疼惜。按惯例胤礽应该交给皇太后、皇贵妃或者下一任皇后抚养,可是康熙却将胤礽留在自己身边,亲自抚养教导,可见康熙对这个孩子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果不其然,在胤礽刚满周岁的时候,康熙便昭告天下,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少年时期的胤礽聪明好学、文武兼备;长大以后每逢康熙出巡,便命太子监国,处理政事进退得当,深得康熙的赏识,在朝中颇有威望。

康熙三十七年是胤礽生命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康熙第一次册封了诸位成年皇子,包括老大、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和老八。对胤礽储君之位具有威胁的弟弟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与太子分庭抗礼,有心问鼎帝位的兄弟们会心照不宣的把矛头指向太子胤礽。

这不随着外叔祖父索额图的失势,太子胤礽也遭到了清算。大阿哥胤褆屡次向康熙打太子的小报告,康熙此时也对胤礽的越位处事有些不满,加上胤礽对弟弟生病不关怀加以斥责,胤礽不知悔改还顶嘴,最后康熙废黜了胤礽太子之位。

次年,大阿哥和八阿哥争储,众兄弟矛盾日益剧增,康熙决定复立太子胤礽。此时的胤礽有些疯癫,令康熙后悔当初。但是复立太子之后矛盾没有得到缓解,胤礽却因为废黜的阴影策划逼迫康熙退位。康熙知道后勃然大怒,对他失望透底,又一次废黜了胤礽。

之后的几年里,朝臣数次提出复立胤礽,都被康熙拒绝了。康熙去世后留下遗诏立四子胤禛为帝,要他善待废太子。胤禛虽未苛责胤礽,但他的晚景还是很凄凉。

总结来说,就是康熙活的太久了,太子立得太早了,枪打出头鸟。任凭胤礽再怎么聪明优秀,也抵挡不了众兄弟合而攻之,正所谓“好虎架不住群狼”,所以胤礽一定是最早成为炮灰的那一个。


史论纵横

这是错觉吧。胤礽确实被废的早,但是他后来又被复立为太子了。事实上,九子夺嫡最先落败的人,应该是是皇长子胤褆。

康熙立储的问题上,有两条高压线:

其一、不能威胁皇权,康熙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他的统治,即便是自己的儿子;

其二、不能不顾孝悌。康熙不愿意看到亲生儿子们手足相残,束甲相攻的局面。

九子夺嫡中的皇子,或多或少都到了康熙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培养。

胤礽从小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

胤祉、胤禛、胤禩都学习过政务;

胤褆、胤祯都带兵打过仗。

按照康熙的计划,胤礽为皇位接班人;老三、老四、老八在政务上辅佐,老大和老十四在兵事方面辅佐。


可能是因为这个计划做的太好了,而且康熙又太能活。导致太子身边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康熙选的继承人反而威胁到了他的统治,这让他不能忍。因而在康熙四十二年,先借故杀掉了支持太子的索额图;又在五年后,借故废了胤礽。

此后便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九子夺嫡,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康熙四十七年)

太子胤礽被废,最得意的是老大胤禔。康熙让他负责监视胤礽,胤褆认为机会已到,回到京城后,便向康熙进言,要求杀死胤礽。此举引起了康熙的反感。

因为此举犯了康熙的第二条高压线:不能兄弟相残。


此时,一直潜伏的三阿哥胤祉见康熙颇为反感胤褆。便乘机告发胤禔用魇术废太子之事,令康熙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直斥其为“乱臣贼子”。下令削去爵位,罢为庶民,圈禁于高墙之内,严加看管。

至此,胤褆便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一直被圈进至死也没有被宽恕。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所以九子夺嫡时,大阿哥胤褆才是第一个失败的。

在先后废掉老大胤褆和老二胤礽后,于当年的十一月,康熙搞了一次民意调查,要求群臣上书,从诸阿哥中举奏一人为皇太子。结果群臣共举八阿哥胤禩。

这个事件,和太子胤礽的性质一样,又触犯了康熙的第一条高压线:不能威胁统治。

眼见朝臣均在逢迎八阿哥胤禩,气的康熙直接在上谕中,用讥讽之词鄙视胤禩:

胤禩获罪于朕。身撄缧绁,且其母家微贱,岂可使为皇太子。况胤禩乃胤禔之党。胤禔曾奏言请立胤禩为皇太子,伊当辅之。可见伊等结党潜谋,早定于平日矣。其日先举胤禩者谁?尔等各据实陈奏。

如果我是胤禩,就找个墙一头撞死算了。这还是亲生老爹吗?是亲生的,何必说出如此伤自尊心的言论?太糟践人了!

不久后,胤礽复立太子;八阿哥胤禩则被剥夺爵位。究其原因,太子被废,太子一党的势力被重挫,亦不构成威胁,因而予以复立。八爷党则因为势力太大,康熙适当的修理了八爷一党,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纵观太子第一次被废事件,被整的最惨的是大阿哥胤褆,第一个倒下,终生被圈禁。二阿哥胤礽,虽被复立,但势力已大不如前。八阿哥胤禩被予以警告。

(白线为康熙四十七年争储失败者,红线为康熙五十一年争储失败者。)

第二阶段(康熙五十一年)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被告发结党营私,再度被废。康熙表示,今后谁再提复立太子,就是死罪!至此,胤礽彻底被废,与胤褆一样,圈禁至死。

胤礽第二次被废的原因,跟他第一次被废的原因一样。触犯了康熙的第一条高压线:结党营私,威胁康熙统治。

得此良机,八阿哥胤禩再次燃起希望。不经请示便跑到康熙那里说:

“我今如何行走?情愿卧病不起。”

康熙对此非常生气,再次用讥讽的语气回复胤禩:

尔不过一贝勒,何得奏此越分之语!以此试朕乎?伊以贝勒之身存此越分之想,探视朕躬,妄行陈奏,岂非大奸大邪乎?”

之后,康熙公开斥责胤禩:

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朕深知其不孝不义行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义绝矣!”

至此,继大阿哥彻底失败后,二阿哥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宣布退出了争储的舞台。

剩下的争储名单仅剩三人: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祯。

第三阶段

不久后,三阿哥胤祉的门人孟光祖犯事,被康熙下令给斩了。

孟光祖是胤祉府上的奴才,打着胤祉旗号到地方上非法活动,结交地方大员。数年后才被发现,御史上书弹劾,闹得满朝文武议论纷纷,都在看胤祉的笑话。

康熙对此也是无语。为平息事端,下旨只砍了孟光祖的脑袋,没有进一步追究跟孟光祖结交的官员。也没有深究胤祉的责任,不追究他到底有没有参与其中。

为了保护胤祉,康熙对日常与胤祉一起修书的内阁学士魏廷珍说:

每日与三阿哥一处修书,若有此事,即当以身命保之。

意思就是说,康熙暗中授意魏廷珍,如果有人问起孟光祖的事,你就以修书为由,帮胤祉顶一顶,以命相保,不要把三阿哥扯进去。

至此,三阿哥胤祉由于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结交大臣,因而也被踢出了皇位争夺者的圈子。

仅剩的皇位竞争者,只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祯两人。

最后清理一下总的顺序:

第一个退出者,大阿哥胤褆;

(附:十三阿哥同时期失宠。)

第二个退出者,废太子胤礽;

第三个退出者,八阿哥胤禩;

(附:老九和老十同时期失宠)

第四个退出者,三阿哥胤祉。

最后进入决赛圈的人,老四和老十四。


Mer86

胤礽虽然是嫡长子,可是成为嫡长子,败也嫡长子。说白了在古代,嫡长子的身份太有优势,在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年代,嫡长子的身份简直就像是金手指。

说胤礽成也嫡长子是因为他是康熙皇帝和皇后赫舍里的第一个儿子,先天上就占据了其它人努力多少年都不见得能够赢得的优势。在这样的优势下,只要不犯大错,稍微忍耐,再勤勉孝顺点,皇位可以说就是囊中之物。



可是说胤礽败也嫡长子呢,就是因为胤礽出生时皇后赫舍里就难产而死,没有了生母皇后的教育和保护,在个人性格上可能会有缺陷。而且康熙也因为赫舍里的去世而把对赫舍里的感情转嫁到胤礽身上,颇多溺爱,可以说进一步造成了性格上的不完整。

而且康熙过早的册封胤礽为太子(当然,这是以今天后世眼光来看,毕竟当时谁也不知道康熙能做这么久的皇帝),在培养太子的过程中直接让太子和皇帝的权利处于对立的状态,太子要更多权利,而康熙想保住自己的权势,关系和感情再不错的父子也有可能反目(这也是没有皇后作为缓冲的弊病),后来康熙曾说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可见皇帝和储君的权力矛盾之深。



再者,康熙在位太久,又太能生,生出的几个儿子一个个都还算才能卓越,各有可取之处。在那种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多萝卜也只有一个坑的位置上,简直就像是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闪闪发光,树大招风之下,这太子简直就是专门为其余几兄弟吸引攻击而设的,不扳倒太子,其余人都没有任何机会。所以恐怕太子做的再好,也难逃被废的命运。


夜月下鸣蝉

康熙皇帝,8岁登基当皇帝。在二十几岁时,发生三藩之乱时钦命立嫡长胤礽为皇太子。随后皇太子胤礽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子,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和康熙皇帝有一定关系。关键也不会康熙皇帝长寿,只管理国家的时间比较长。要知道太子的外祖父那边并不是普通人,索家两父子都是满清政府的重要的权臣。在朝廷上很深叶茂,这样的政治家族很容易形成外戚掌权的局面。索额图要是清醒的话?就不应该让女儿当皇后,既然女儿当了皇后娘娘又生养了嫡长子,索额图就应该激流勇退。辞官让权以避免成为权臣,皇帝都是很忌讳权臣的。再加上太子的弟弟们又都不是省油的灯,也都有自己家班底。太子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了,所以这个太子并不好当。当然也和这帮弟弟们的下套不无关系,皇帝位太吸引人了。天家无情嘛!


爱看爱思考

没有处理好和康熙的关系。做太子时间太久,康熙越往后期越只能看到他的缺点,康熙一批评打击他,其他皇子就认为看到了上位的希望,因而过早地成为了“靶子”。应该说胤礽的悲剧,康熙有很大的责任;但胤礽自己过早地拥有一个“索党”班底,也是最终受人连累的祸根。

文/炒米视角(百字简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