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有钱的学生,在大学里面也可以拿到助学金?答案很现实

网友一:

首先,学生会和班干部是只要申请基本就给的,说实话,如果你不是学习特别拔尖,又不是这两类人,还没有什么背景,那么最好开学就先讨好你的导员,起码混个名字熟悉,留给好印象,到时候申请,去找他说说也是可以的,我家庭不太好,但我不是学生会和班干部,学习不算拔尖,但是我认识艺术系的书记,我们是一个市的,我就找了他,本来我们导员说是是中秋前申请的必须交材料,但我是中秋之后带的材料,然后我给了艺术系书记,他说确实是晚了点,但是没关系,我去给你要个名额,你就甭管了。看见了吧,总结一下吧,大学里班干部,学生会的,有背景的,认识领导的,这四类的稳申请的,和导员关系好,也是可以的,大学就是半个社会。

为何很多有钱的学生,在大学里面也可以拿到助学金?答案很现实

网友二:

第一年有个专业课考试,全班同学因为我离家近,我回家复习去了。我把书看了两三遍,最后考试,我的87分是全班倒数,不少同学是直接背划的范围.那一刻,有些怨恨.奖学金据说就是按照这成绩发的,我第一次感觉到黑暗.

后来助学金申请,老师要求每个人写.我也写了,可能我是我们班级里较早用手机的,老师觉得我不该写吧,在大学里,班主任从此后特别讨厌我.能感觉到他的那种讨厌,我特别纳闷的是我的室友比我家有钱的多的是,人家家大楼房住着,就是因为我用了手机,所以,哎,这么多年过去,我都非常痛恨我的班主任.当然他后来把助学金给了我的室友,一给就是两年,呵呵.助学金发放原来是和班主任的喜好有关啊!

网友三:

当时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有次我们院里评奖助学金,让每个自认为家庭贫困的同学自愿轮流上台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

我依稀记得当天所有上台的同学中,十八个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元,十个还是老家重点扶贫户,六个家里还住着土瓦房,十二个从小跟爷奶长大的,五个是哥哥姐姐带大的,两个是亲戚朋友收养长大的。还有一个更牛逼的说自己从小是靠村里挨家挨户乞讨要饭长大的。

当时听完我都怀疑人生了,我这上的到底是不是大学?这明明就是孤儿院啊。

后来看到那些评上助学金的同学每人换了一台4s的时候,我想我确定我上的真的是大学不是孤儿院了。

为何很多有钱的学生,在大学里面也可以拿到助学金?答案很现实

网友四:

助学本来就是一个国家优惠,尽管大家都怀着好意,也可能效果不尽人意。大家不必太苛责,毕竟生活不是单一标准构成的,事物也不是非黑既白,何况还有时间的变化,国家和地方已经很努力了,基本上现在因没钱读大学的很少了(再次推荐助学贷款,非常方便,而且都能申请到)当然贫困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吃不起饭,用不起现代化的工具,帮助贫困家庭就是让他们跟普通人一样,更容易的过普通人生活。

网友五:

现在的国家助学金一般是每年3000元,钱不是很多,但是对于真正需要的人类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真正需要的人往往羞于表达自己的家庭状况,更不会去求大家把助学金的票投给自己,自身是有点自卑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的需求不会被大家发现,最终得不到助学金;

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所谓的公平,其实作为一名大学生自己经历后就会明白,很多潜规则和套路是我们无法左右的,其实公平永远是相对的,这也无可厚非;不过还是要吐槽下一些无良的辅导员和班干部的,真心不要脸,只会为自己考虑,想尽办法把钱搞到自己手中!!

为何很多有钱的学生,在大学里面也可以拿到助学金?答案很现实

网友六:

现有的甄别手段无外乎去电去函和实地走访两项。

去电去函说实话意义不大。但凡能拿出贫困证明的,去电去函的结果一定和贫困证明一致。

那就只剩下实地走访了。200贫困生,就算十个人里面有一个有疑点的也是20个学生,中国幅员辽阔,贫困生很大部分都是在交通不便的农村。就算平均一个人走访来回五天,20个学生就是100天。一年的工作日总共才多少天?

走访肯定不会一个去,起码要两个人做个旁证。一个学院两个人,全校就得五六十人全年什么工作不做专职进行甄别走访。这个人力物力的投入,和一两个浑水摸鱼的人的损失。哪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