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科学引导预期,充分保护投资者“风险偏好”

钮文新:科学引导预期,充分保护投资者“风险偏好”

中央在有关经济工作的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注重引导预期”。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我们认为,预期管理不仅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有效性之必须,更是引导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样的反复强调实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并未得到中国金融管理者充分重视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地引导预期,核心目的就是充分保护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这一点,在《行为金融学》中早有明确论述。

如果把“赌博式的风险偏好”除外,那我们可以肯定地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社会公众“风险偏好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或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毫无疑问,创新需要完整的一套社会生态去支撑,而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资本对创新项目的支持是关键环节。按照“木桶原理”,如果中国公众的“风险偏好”持续走低,但中国不可能向创新型社会转变。不仅如此,得不到资本支持的创新人才也会纷纷离开中国,去往创新资本充裕,投资者风险偏好可与创新匹配的国家或地区。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社会公众的风险偏好有一个上下的极限,向上或向下超出这个极限,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就会骤然增加。比如,金融期市、商品期市、股票市场、企业债市场、金融债市场、货币市场、国债市场,大致构成了整体金融市场的风险层级,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市场的风险居于中等偏高水平,而管理者必须引导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更多地留在这一层级当中。原因很简单,这样的风险偏好关乎实体经济资本来源,是所有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是金融行业存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钮文新:科学引导预期,充分保护投资者“风险偏好”

如果社会公众的风险偏好偏离了“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市场”,那不仅会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搞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比如,前不久发生在中国的“全民金融”使得大量外行人士开始经营金融业务,忽悠老百姓无度增加风险偏好到赌博的程度,大大超越了规范金融体系的风险限度,结果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严重放大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得不艰难地治理整顿;再比如,社会公众风险偏好过低,将大量资金投向几乎无风险的货币市场和国债市场,这势必导致各风险层级的金融市场恶性循环,极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数量越大,资本市场就会因缺少资金而下跌,资本市场越跌,风险越大,资金就更多流向货币市场,于是金融短期化、套利化——脱实向虚越严重,并逐步演化为巨大系统性金融风险。

现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是:社会公众风险偏好不断走低,这实际是一个国家非常致命的要害,但中国的金融监管者是否在意此事?我看问题很大。

钮文新:科学引导预期,充分保护投资者“风险偏好”

比如,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谈到下一阶段经济工作重点时指出:要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是极其重大的总体要求,而其中最被市场关注的变化是:中央强调要“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但我们看到5月17日公布的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在谈到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时,对中央“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的要求“全无提及”。

央行是否有必要“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当成制定货币政策的前提?当然,太有必要了。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内需政策”,如果中央要求“持续扩大内需”,那必须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所以,如此重要的货币政策前提央行为什么只字不提?是没注意?还是中央政策变了?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是资本市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信息源,它未将“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当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这会给市场以怎样的“预期引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