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銅火壺

河州銅火壺

一個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就是一副風情萬種的畫卷,它不僅以多種不同的形態標誌著不同的形象特徵,也蘊含著民族的文化背景,無時無刻都散發著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傳統質樸的手工藝品反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懷念。懷念它為生活帶來的另一種豐富的色彩和美感,也使一段民族的歷史得到復活與回味。

在臨夏市這個美麗的古絲綢之路南道要衝和茶馬互市的重鎮,茶馬互市的持續繁榮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廣泛交融。經蜀道運往西北的“茶葉”與河州的“三炮臺”蓋碗茶不斷融合發展,喝茶燒水用的河州銅火壺也隨著臨夏特色的“茶文化”應運而生,它那純手工的打製技藝更是令人拍案叫絕,也吸引了許多銅火壺愛好者的聚集欣賞和珍藏。

河州銅火壺

為弘揚臨夏傳統文化,河州銅火壺在充分結合四川銅火壺和火鍋的基礎上,形成了集實用、美觀、古樸於一體的銅火壺,使藝術效果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銅火壺最具明顯的四個特點是:虎爪、象肚、鶴嘴、鹿脖。虎爪,有利於壺身的穩定,使整個火壺顯得大氣,增添威風之意;象肚,使壺身的造型更加飽滿,也使儲水的容量變得更大;鶴嘴的造型生動形象,靈活的構造更有利於添茶倒水時水的流出與水量大小的控制;粗長的鹿脖使壺內火力變得更大,水沸騰的更快。

在臨夏市折橋鎮折橋村苟記銅藝第三代傳承人苟學賢師傅的小作坊裡,除了一件件古樸典雅的手工工藝品帶給我們的無限驚喜外,那富有節奏、韻律和力量的敲打聲更像是一陣陣歡快的旋律,讓人忍不住地駐足聆聽與觀看。一個銅火壺的製作完成通常需要下料灼邊、焊接成型、捶打拋光、安裝把子、壺嘴等30多道工序,一週左右的時間才得以完成。在這30多道製作工序中,捶打、拋光是很特別也很關鍵的製作工序。因為在這道工序中,需要師傅一錘一錘的不斷捶打,經過上萬錘的捶打後密密麻麻的捶花連接在一起,使壺身變得又明又亮,讓人驚歎用錘子竟然可以錘打出如此神奇的效果,而評價一個銅火壺好壞的關鍵也在於捶打的好壞。

河州銅火壺

好茶還需好水泡,雅間的炕桌上擺上景德鎮的蓋碗,再搭一把上等紫藤製作的火壺,用火壺燒開的滾水泡出一碗蓋碗茶,淡淡的煙火味和清雅的茶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彷彿讓人瞬間回到了“燒木炭、飲泉水、刮碗子”的年代。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銅火壺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逐漸從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品轉變成了供大家欣賞收藏的工藝品,銅火壺匠人這門手藝也成了瀕臨失傳的技藝。就如何讓手工銅火壺得以“保鮮”並代代相傳,成為擺在苟師傅及其家人面前的難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苟師傅銅火壺的命運一下子轉變了。由於朋友的介紹,苟師傅的銅火壺參展了2014年中國·臨夏——馬來西亞·吉蘭丹州民族用品交易大會,銅火壺一舉取得了金獎,大量的訂單和客戶接踵而來,銅火壺的銷量供不應求,銅火壺真的“火”了。在2015年的第三屆臨夏國際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博覽會上,銅火壺再次大放異彩,獲得了金獎的傲人成績,也向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展示了古河州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重新讓古老的銅火壺技藝精彩的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現如今,苟學賢師傅的銅製手工工藝品作坊搬到了折橋村4間寬敞明亮的店鋪內,有了專門的經營場所。由於銅火壺需要純手工打造,製作工期長,一件銅火壺往往需要提前四五個月預定才可以拿到手,為了多一個幫手,苟師傅請回了也會銅藝手藝的舅舅來一起經營銅製手工作坊,也有了幾個徒弟,客戶絡繹不絕。

到苟師傅店裡詢價的客戶馬明德這樣評價銅火壺:“苟師傅家的火壺是純手工做的,我作為一個生意人,經常賣這個苟記的銅火壺,手工做的臨夏就這一家,我們是附帶著賣,賣的也挺快,這個火壺找的人也多,市區各家基本上都有收藏,苟記的都知道。因為這是臨夏的非物質傳統文化,這個造型非常獨特、精緻,我非常喜歡,我個人已經收藏了20多個。”

經過不斷的挖掘創新,苟師傅的“銅工藝”又生產出了銅湯瓶、銅嗩吶、煙瓶、戒缽等一系列手工藝品,精湛的技藝、深厚的文化底蘊、極高的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讓苟師傅的手工藝品也美美的“火”了起來。

這位樸實、憨厚、執著堅守的新一代傳統手工藝人,願他以及和他一樣堅守民族傳統文化的藝人們的生活和未來,就像銅火壺一樣紅紅火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