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孩子會患心理疾病?

見過很多個案,很多孩子,很多父母,凡是子女患心理疾病的家庭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家庭教育不當。尤其近年來的一些個案更是如此,孩子對父母的憎恨越來越多地來自於父母的溺愛。

為什麼你的孩子會患心理疾病?

但是幾乎百分之百的父母會問:“老師,什麼是溺愛啊?我沒覺得我溺愛孩子呀。”

在知乎看到一個幼兒園老師的遭遇——班裡的小女孩鬧情緒,在地上打滾怎麼也不上臺,老師正在安撫的時候,孩子的媽媽衝上來說:“你不要讓我的女兒哭,她一哭就會吐。”然後老師只好識趣地走開,過了一會,孩子的家長抱著女兒來到老師面前:“我的女兒叫我來打你的,我們是來打你的。”然後做出打人的動作……家長當然不會認為自己在溺愛孩子,因為家長視這一切理所當然,怎麼可能會有反省的能力?

後來老師又遇到這一家人,孩子的姑姑說:“寶寶你看那是你的老師”,結果雖然老師跟他們主動打招呼了,但是孩子沒理老師,然後媽媽——在一旁看著手機,連頭也不抬地跟老師說:“她今天不會理你的,因為你讓她不高興了,你把她弄哭了,她會記仇的。”

表面上看這個媽媽僅僅是素質低下,僅僅是智商不足而已,但是無智的愛會帶來巨大的傷害——媽媽沒有成為孩子的榜樣,而是成為孩子的走狗——這樣說很殘酷,但這就是實情。

我們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是這樣,以為這樣的愛護能充分表現出“我是你媽”這個事實真相,這樣的父母幾乎都對自己的父母非常不滿,甚至是怨恨,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滿足在童年時期對“完美媽媽”的幻覺,所以當自己終於成為媽媽的時候,自己就努力地試圖成為“完美媽媽”,遺憾的是這樣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完美,他們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基於是非對錯的判斷僅僅取決於——“你有沒有讓我開心?”,“不論對錯,你是否支持了我?”、“讓我不舒服的人最討厭!”……也就是說他們對是非對錯的判斷跟那個向老師發脾氣的小朋友一樣,單純地依靠感官感受。

所以他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只要求一件事:舒服。

舒服是與教育正好是截然相反的,教育必然會帶來某種程度的不舒服——孩子如果行為正確、良好,是不需要教育的,只有孩子做錯了事情,需要改善,才會需要教育,所以教育帶來不舒服感是正常現象。

有一種非常完美主義的教育理念,覺得孩子就應該快快樂樂地長大,舒舒服服地長大,不應當承受任何壓力,這其實是典型的彼得潘綜合症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為教育不完全是舒服的。就算是一個極有天份兒童,想要成就他的人生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而這種嚴格的訓練足以讓一個有繪畫天份的孩子不想拿畫筆,讓有音樂天份的孩子不想彈鋼琴,這就是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但是“完美媽媽”無法接受這件事,她們希望教育是舒服的,但“希望”是幻覺,而且人類的痛苦正是來自於這個幻覺,當一個人沒有“希望”所塑造的夢境在心裡沉積時,這個人就不會有因為希望和現實之間過大的差距,而產生的挫敗感,也必然不會有痛苦。而且當一個人對某事懷有“希望”的時候,往往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者無法按正確的方式做人做事。

並且事實上,希望孩子能“舒舒服服”“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地長大——這其實是絕大多數父母內心當中,以自己成長環境的不滿意,抱怨、抗拒為基礎的所產生的彌補式渴望,這種渴望往往阻礙了父母看到孩子的問題,無法真正幫助孩子做出正確選擇。

一個人的成長,必然要遭遇到批評、打壓、要求、甚至是懲戒,在各種壓力下,一個人才能被訓練成為一個人,而不是寵物,不是“熊孩子”,而且作為父母必須要明白的是,你的任務就是要訓練你的孩子能夠適應人類的基本生活,所以尊重身邊的人,不能放縱情緒,是一個人區別於寵物而成為人類的基本技能,這個世界的基本事實就是“沒有人會寵著你”,父母有責任早早讓一個孩子明白這件事。

作為成年人我們總是愚蠢地以為孩子長大了就會好,甚至以為長大了自然就會好,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自然”變好的,變好都需要走過痛苦的修正的道路。

一個媽媽能蠢到跟老師說“她不會理你的,因為你讓她不高興了”,實在有點不可思議,這個媽媽甚至都沒明白,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能讓她永遠高興,也沒有人有義務讓她高興,尤其你的老師,作為一個合格的老師,她的職責就是讓你沒被教育好的孩子不高興,而且這其實都不是一個老師的職責,是老師承擔了父母應盡的義務,但卻又被父母抱怨。

如果有一天這個孩子終於明白了,這個世界沒有人有義務讓她高興,她怎麼能有生存下去的勇氣?怎麼能接受事實?她會不會恨這個愚蠢的媽媽為什麼沒有早一點告訴她?她會不會痛不欲生?會不會挫敗?抑鬱?甚至自殺?

我見過很多年輕一代都會跟我說:“萬老師我特別恨我媽,為什麼她不早一點教會我處理這些事情?他們太寵我了,什麼都不讓我幹,什麼都不讓我參與,他們如果早一點給我訓練,我就絕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這樣的人大多生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所以未來三十年,中國的心理疾病一定會出現井噴,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愚蠢的父母教出了太多一定會患心理疾病的孩子。而我們新一代的父母依然沒有反省,反而比上一代的父母更加加倍地疼愛孩子……

有一個女孩跟我說,“萬老師我上小學的時候曾經被孤立過。”

我問她:“為什麼?”

她答不出來,因為她也不記得自己做過了什麼,只記得大家都不理她,不跟她玩,後來到了初中慢慢好起來,她的小學同學才告訴她,當年的她非常令人討厭,特別自私,但是她自己並不覺得。

然後她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她特別討厭她的奶奶,因為她奶奶把她養大,到她上小學的時候,她甚至不能繫鞋帶,奶奶對她的照顧非常周到,在她的心裡,她的奶奶就是侍候她的僕人,一個奴隸而已,那麼無能,那麼能忍耐,誰都可以衝她發脾氣,誰都對她不滿意,瞧不起她。

這個無能的老太太一直陪伴著她,侍候著她,而她在心裡卻深刻地鄙視她。

然後重要的是她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學校和工作中,她非常討厭、鄙視那些對她好的人,越是對她好的人,她越是瞧不起,誰對她好,她就瞧不起誰……跟對她奶奶的態度一模一樣。而她的媽媽從來沒有教她要尊重爺爺奶奶,只是不斷地抱怨,無論老太太怎麼侍候這一家人,結果都是無止境地抱怨,而這個女孩從媽媽身上學會的就是鄙視那個付出的人。

所以事實上在她在小學的時候,誰對她好,她就鄙視人家,慢慢對她好的人因為她的這種態度而遠離她,而她想要巴結的人又不理她,於是大家形成一種同盟關係,徹底孤立了她。

在這樣的狀況下,這個人想要幸福幾乎沒有可能,因為她不會感恩那些對她好的人,只會巴結那些虐待她的人。所以當我告訴她:“如果你不改,你這一生註定會遇到渣男!”

她說:“是的,萬老師我知道,我剛跟男朋友分手,而他對我特別好,他對我越好,我越討厭他,我控制不住地討厭他,我喜歡的暗戀的人都不理我,根本就不把我放在眼裡。”

而她之所以這樣,根本原因就是那麼愛她的奶奶被她厭棄。這種情感處理方式完全是下意識的,根本不需要思考的,而這種下意識的處理方式,就是父母和其他養育者共同訓練出來的結果,這個女孩就是從媽媽身上學會了,如何抱怨和拋棄那些愛她,為她付出的人。

做一位合格的父母很重要!你是一位合格的父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