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的工业那么强大?

奔跑的蜜獾二哥

德国工业强大得益于统一晚和战争。

在当时的欧洲,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俄国都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等到德意志统一时,世界已经瓜分完毕,德国只能占领些太平洋的小岛已经青岛等地,既没有资源也没有市场。

为了和英法资本家竞争,统一后的德国实行重商主义,高关税、推动出口,减少进口。德国西北的鲁尔工业区正好有煤铁,还紧挨着荷兰的鹿特丹港,所以鲁尔区发展成了重工业区。

英法有大量殖民地的廉价原材料和众多市场,所以资本家很容易就能赚到钱,不愿意去升级机器设备。但德国只能不断的研发升级设备,不然就无法和英法资本家竞争,因为德国没有殖民地啊。这样慢慢的,德国在技术上就逐渐领先于英法。

英国、法国等重点发展海军,而德国仅有的出海口被英国给掐死了,没法发展海军。德国地处中欧,四战之地,所以就重点发展铁路、公路,因为德国会面临东西两线作战,必须能够快速运兵,这也是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台汽车发明于德国的重要原因。

但德国也想过英法资本家那样轻松容易的赚钱,于是也想扩张殖民地,结果就打了起来。战争不断促进新的发明,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比如德国无法登陆英国,于是发明火箭袭击英国,二战后这些火箭专家都被美国带走了。


上丞工作室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到580万吨,化学工业和重型机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车床降到1/10,汽车降到1/5,纺织工业降到l/2,只有家俱、玻璃、自行车等民用工业不受限制。但是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而起,却是有着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亨利·摩根索在《德国是我们的问题》一书中指出,科伦的福特工厂和科伦大教堂一样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都没有遭到破坏。鲁尔和萨尔两地的化学工业虽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都可以恢复生产。据美军轰炸司令部的估计,轰炸的结果全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只有6%,西德达12%。煤矿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达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德国工业75%安然无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

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据哈姆森教授的估计,高妒、平炉、轧钢设备被拆除的占整个设条的及10—25%,精密机器和光学仪器生产能力减少20%,合成燃料生产能力减少20%,化学工业因拆迁而丧失的生产能力为6%,运输机器被拆走8%,其他工业部门损失不大。战前德国三大工业区,鲁尔和萨尔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亚在民主德国。据1946年估计,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业产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产资料的62%,消费资料的60%。因此,战后西德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二。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影响

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启动资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而当时,人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问题。吃不饱饭,干活就不会有劲。这种情况下,想要复兴更是难上加难。而马歇尔计划对于西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马歇尔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的回复欧洲的经济。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这些资金帮助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稳定了金融,扩大了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化工、工程、钢铁工业设备的更新。该计划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投资大100亿马克,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据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了140马克的补助。据1952年华盛顿出版的《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一书的估计,到1948年美国共花掉214亿美元,英国支出9亿美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食品,很少用于生产。这些食品出售后所得款项大部分用于军事当局的支出;一部分贷给德国工业家用于恢复生产的资金。

据统计,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国给西德的援助为44亿美元,其中美国17亿,英国8亿,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9亿。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国给西德的败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38.68亿美元。1945—1947年英国给予的政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9亿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恢复工业生产。我们看到的另个统计数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从军事占领当局和马歇尔计划得到的资金共72.98亿美元,其中38.52亿用于投资。这些钱以物资形式运到西德,所得钱款存入联邦银行,称为“等值基金”,再作为资金投入工矿企业。

在西德经济恢复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当然这种作用随着西德本身经济的恢复而逐渐减少。1948和1949年外援占西德国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进口货物的57%是靠美国的援助。外国货款在西德长期投资中所占比例1949年为2.8%,1950华为10.3%;1951年为5%,以后逐年减少。

三、“软实力”: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拥有在校大学生10万人,也就是说每1万居民中就有21个大学生。到1970年大学生达到了41万人,也就是每1万居民中有68名大学生。这同样是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为迅速恢复经济,西德政府极为重视科技投资和发展教育。而且教育为本一直都是德国的传统,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繁荣的德国。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从东德大量涌入的难民,数量达到了100万左右。在最初可能给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们就成为西德恢复经济的劳动力。其一,这些难民都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工资低。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二,依靠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恢复生产。不久他们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厂,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三,他们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四、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五、“自由市场经济”及币制改革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西占区经济管理局长的路德维希- 艾哈德。他是国民经济学的新自由派代表,极力推崇自由的市场经济。他认为,真正的货币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真正的市场不应该有价格控制和配给制。取消物价规定,取消产品配给制,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整个德国的经济史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尽管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面临了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等等的问题,但是很快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物价日趋稳定,甚至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生产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还实行了币制改革。在二战前,旧帝国马克约为170亿,二战之后却变为了700亿。因此在二战的后期,旧帝国马克一文不值,在德国市场上充当货币作用的是美国的幸福牌香烟。1948年6月20日,美国占领军当局对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用10个旧帝国马克换一个1个新德国马克。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旧帝国马克的所有有价证券,储蓄金,银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兑换完毕。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剥削行为,但是却挽救了德国。德国马克相对美元的兑换率逐渐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满了各种商品,人们的生活也开始走上了正轨。

由于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西德面临许多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底层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但是,艾哈德引进了竞争的机制,谁工作的时间长,谁工作的效率高,谁就有工作,否则就是能面临下岗。这样的竞争机制就是依靠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来积累最原始的资本。由于竞争机制,资本家们一味的压低工资,从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润。然而尽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西德的整体社会环境还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拥有最迫切的愿望去修复自己的家园,去重建一个有生机的新的德国,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德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西德利用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这使得西德的外贸市场发展很快,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1950年时还是贸易逆差7.21亿美元,到了1960年时已经变成了顺差。

六、朝鲜战争

此外,还需提到的就是朝鲜战争。这是对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遇。尽管艾哈德竭力否认,但朝鲜战争确实挽救了西德经济。 (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1983年,第41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国需要西德供应武器和弹药,也需要西德参加所谓的“欧洲防务”。因而美国不得不修改对西德工业和技术的“裁减政策”。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把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取消对造船业的限制。钢产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钢产量为1210万吨,1953年达1350万吨。1954年制定“有关监督工业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以前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管制其生产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生产的规定,不再对化学科研进行限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港遭到严重破坏,到1953年已有70%修复使用。到本世纪60年代,德国商胎队已有货轮2700艘,总吨数达65b万DE卜朝鲜战争改变了西德的贸易逆差。1950年外贸逆差为30亿美元,1951年为1亿美元,1952年则为顺差7亿美元。观察家西奥多·H.怀特说:“朝鲜战争仅仅给德国人迅速地无条件地带来了好处。”《经济学家》杂志指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结整个贸易界带来了繁荣。”

综上所述,是战后西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最后还应指出,50年代西德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于西德起点低,这是战争破坏和战后盟国推行“非工业化”政策的结果。大体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西德“经济奇迹”已经结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定向同步发展,发展速度降到5%的欧洲平均发展水平。


YF永恒

德国的工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因为德国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世界新工业的起源在英国,法国紧随之。当德国发展自己落后于英法时,心理十分着急,于是发展本国新工业。由于新工业需要技术与技术研发,而德国一无所有。他们为了走捷径,派出了许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术,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间谍。

在同时也开始学习科技研究开发,重视人才陪养,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发展,并在许多管理等方面领先于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战前都已经有很先进的工业了,这样的工业大国发展了上百年的,其许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强国就再自然不过了!


幸福地带2

汽车是现代工业的主要支柱,对于德国而言更是如此。

2016年,德国乘用车新车销量为3,351,607辆,汽车行业为德国经济贡献了4070亿欧元的销售额,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

所以要谈起德国工业的强大,必然绕不开汽车工业。但要把问题说全面,显然一篇回答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尽量简化思路,挑重点来说。

要谈起德国汽车工业如此发达的原因,1948年德国货币改革厥功至伟。

受二战的严重影响,德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为了复苏战后的德国经济,位于德国的美、英、法三国军事占领当局于1948年6月推行了货币改革。

这次改革成功缓解了战后德国经济的混乱局面,并在德国西部成功地推行了社会市场经济,极大刺激了经济增长。由于这次货币改革,德国经济获得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期(1948-1966年)。

正是在1948年的这次货币改革后,联邦德国才得以从混乱的经济局面中抽身,加上本身的工业积累,以及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原因,小客车生产才得以起步。

这里就要提到我认为德国汽车工业相当厉害的一点——他们并不是在给自己造汽车,而是在给世界造车。

而且这还是其一贯策略,至今未变。

举例来说

1)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汽车几乎不出口,进口的小客车占20%,而联邦德国的小客车进口量仅占到11~14%,而出口量将近50%;

2)1997年,德国汽车丰收年。1997年德国共向国外出口汽车303.6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增长6.9%。其中,轿车和客货两用车282万辆,商用车21.6万辆 。总出口率60.4%,轿车出口率60.1%,商用车出口率64.5%;

3)2004年,德国全年汽车出口392.4万辆,较上年增长0.8%。其中,轿车出口366.65万辆,增长0.3%;商用车出口25.75万辆,增长8%;

4)2014年,德国制造商在世界各地共生产1490多万辆乘用车,其中930万辆产自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德国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它们在德国以外的国家总计拥有2000多家生产和装配厂。

可以看到,德国是为满足海外市场需求而从事汽车生产的。现在来看,其前瞻性真是相当可怕。从二战后不着急汽车出口来看,美国在当时显然是没有德国有远见的。

所以也难怪就有了后来的说法——,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德国是给世界制造“车轮”的国家。

以上是策略及经济层面。再就是文化层面。

由于受普鲁士文化影响,德国上下形成了理性、服从的民族文化特点。从我们日常听到的各种关于德国人的段子里就能窥见一二。

由于汽车是密集型制造业,创造性思维固然重要,但严谨、服从这些特质却必不可少,或者说是左右车企存亡的特质也不为过。

因为对这些特质的坚持,让德国工业获得了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的美誉,“德国制造”因此享誉全球。

而汽车工业则是德国工业的代表。

比如说前段时间风风火火的大众“排放门”事件,且是给德国上上下下惊出了一声冷汗,人们纷纷讨论的不是“大众制造”而是“德国制造”,汽车之于德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最后就是技术层面了。

也许是文化积淀,也许是战乱动荡后的警醒,人才和技术积累一直是这个国家的投入重点。

比如说这么多年屹立不倒,引领群雄的BBA;走在创新浪口,“激进派”的大众都是这么做的。

举例来说

1)近十年,德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欧元,研发强度超过美国、日本等汽车生产大国。下表是德、日、美、中四国2010~2014年间研发强度对比;

2)汽车人才培养方面,比如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在汽车专业领域都是久负盛名。

总之,我认为德国汽车工业发达,早期是因货币改革政策以及原有的工业积累,而后是因其坚定的对外出口策略、民族及企业文化、技术及人才积累策略。


东拉西车

2017年全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欧洲第一,超过了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而德国的经济命脉就是闻名世界的工业制造。德国的工业制造涉及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以品质精良而著称,在世界享有盛誉。比如德国生产的数控机床在我们国内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但是在价格上却远远超过台湾和日本的同类产品。


从目前来看,德国工业侧重于重工业,比如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尽管如此,其他的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


作为近代才崛起的工业强国之一,德国在工业革命早期曾经一度落后于英法等国的进度,一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才实现反超。特别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以后,终于迎来了德国近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时期。

20世纪初,全世界有将近3分之一的诺贝尔获得者来自于德国,其中多数是物理和化学、数学领域的研究,比如有名的伦琴射线、相对论,这比同时期的英法两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还多得多。正是因为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德国的工业才能够稳定地发展。在二次世界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少数几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强国之一。

因此,德国工业之所以发达主要还是因为国内优秀的教育体系、厚积薄发的工业积累以及日耳曼民族自身的优越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科学家在物理、化工、生物等领域均有杰出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德、法等独领风骚的列强普遍衰落,德国工业的衰落迹象尤其明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因为发动法西斯战争的缘故,遭到了英美苏等国的致命打击;其次是德国战败以后,前苏联和美国针对德国的人才和工业设备开展了疯狂的掠夺。不过,由于战后美苏冷战的升级,美国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德国工业和经济支援。在二战以后,尽管德国受到了种种军事条约的制裁,但在工业上没有落伍于世界。凭借着“马歇尔计划”的支持和日耳曼民族的努力,联邦德国在战后二十年左右就再次跻身于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美苏冷战期间,联邦德国先于民主德国实现复兴,奠定了两德合一的根基。


时至今日,德国有名的工业城市有慕尼黑(宝马总部)、汉堡、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等。


中外历史

一、普鲁士军事传统:不要惊讶,实际上长期的普鲁士军事传统,使德国人形成了严谨、服从、集体协作以及特别能吃苦的民族精神,这恰好就是工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最重要品质。

二、高度精密的工业传统:德国历史上,既没有英法等国那样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可以供你发展金融金融和贸易道路,也没有美俄那样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人口,没有条件搞粗放型的工业发展道路,因此德国自19世纪开始,就走上了一天精密工业化的道路,长期发展下来,已形成了这样一种高度精密的工业传统,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世界资源的全球流通,德国在制造业上的这种优势就彻底体现了出来。

三、以“工程技术”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分为技工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两条路,而大学教育又以工程技术类专业最为有名,比如慕尼黑工业大学、亚堔工业大学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

因此,德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些工程技术人才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四、良好的国际环境:德国在二战中,虽然从军事斗争上失败了,但是从战略目标上却成功了(日本也一样):那就是打开世界贸易市场!

二战之前,世界贸易是受各列强垄断的局面,德国几乎没有什么海外殖民地,因此其工业产品就难以销售出去。但随着二战结束,世界贸易格局重新洗牌,德日通过新的自由贸易体系,进入了百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国际贸易市场,因此比中国这些国家,就有了先发优势!

此外,德国还不受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限制(如欧盟准入等),可以充分进行国际贸易,这使得德国工业龙入大海,在在二战结束后快速崛起,成为了国际制造业大国和强国。

综上所述,德国工业强大既有传统因素、也有教育因素和国际因素。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德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能源产业、机械、电气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上,不断被中国餐食,为此德国专门提出了工业4.0战略,与此同时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因此,以后德国工业能否继续延续自己的辉煌,我们姑且拭目以待吧!


吴枝峰1

有一种模式叫德国模式,德国工业为什么强大?还记得看到过一篇文章叫《不怕折腾的德国人》。据说德国和中国分别制造一辆飞机,中国选了20个成年人,并且说只能看不能摸,摸坏了要赔钱,德国人选了20个调皮的孩子,说随便玩,每个人都发一把螺丝刀,我想可能是因为德国这种“随便”折腾的精神让德国的工业变得更加强大,由此可知,德国工业强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国对自由教育真的非常重视。

在侵略苏联的时候,德国拥有法国和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工业力量,因为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教育兴国政策,让德国在短短的时间内从落后农业国演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这不得不让人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兴国政策具有如此显著的作用?原来,俾斯麦政府一方面不断的鼓励教育,另外一方面充分给教育以自由。

德国工业实在强大,不然也不敢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因为有着强大的工业技术,所以才让德国的经济有强大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实体经济作支撑,德国从国民到国家崇尚技术的理念和稳扎稳打的发展方式,不像中国全民浮躁全民功利。在这一方面上中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想起几年前和朋友一起看德国和澳洲足球比赛,有人说德国人踢球就像机器,一道精确计算的数学题。如果说巴西是艺术足球,那德国绝对就是传说中工业足球。


摄影小集

针对德国工业,个人愚见:

1.德国国土面积小,有利于经济的区域化发展。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联邦德国的国土面积比现在要小得多,所以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2.强大的工业基础。德国的鲁尔区和萨尔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在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有名的工业中心城市群。二战中,德国虽然战败,但工业基础并未受到太重大的打击,而且德国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史,众多工业企业都有相当的实力,所以恢复起来较快。

3.二战战败国的地位,使德国成为军事被限制的国家,本来国防又是非常费钱的,军事被限制后德国可以拿更多的钱来发展经济。

4.健全的教育机制和丰富的人才。德国的教育体制一直领先于世界,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涌现出一大批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很多。

5.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给欧洲贷款。美国的贷款和经济援助给予了德国发展需要的资金,充足的资金和战争赔款的减少给德国发展提供了保障。

6.政府的开明。二战后德国政府正视历史,没有卷入关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立足国内发展,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经济恢复计划。

7.便捷的交通。德国的交通方便,水运陆运海运都十分便捷,莱茵河多瑙河穿过中部,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车里程都比较长。

8.德国人严谨的作风。接触过德国人的应该对他们的印象都不差,德国人严谨守时,做事认真沉稳,造就了德国品质。


杂乱悟章

工业化的国家很多,而德国特别强大,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层面的科技水平发达;二是国民特性自觉到刻版的程度。德国不准随意砍伐树木,二战末,德国战败,无人管理,人们仍然只会捡拾掉地的枯枝;而萨达姆死后的伊拉克,博物馆都被抢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袁飞2

问题太多,简略回答,德国是个专注力很强的民族,有很强的纪律性,这两样结合起来正适合兴办工厂,法国散,英国懒,俄罗斯比较落后,在办工业方面皆不及德国,无论技术之精,管理,钻研创新皆冠于欧洲,又是欧洲最认真做事的民族,故工业强大,缺点是过于专注于点,而失于研究面,因而缺少战略观,故才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