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優秀作文《人人行之,社會大和》批註及點評

(標題回應材料給出的任務,只要“人人行之”,就可以“社會大和”。當然,這裡的“之”指代的是儒家文化,“大和”為理想世界。扣題明顯。)

感謝這位同學的提問(呼應題目要求,符合交際語境,也非常得體),在如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略顯多餘)競爭激烈的高速時代(中),儒學文化的崇高社會理想與現實可能性的矛盾愈發激烈。儒家崇尚的“和而謙”的現實性令許多人懷疑。是將其囿於頭腦而不付諸行動,還是施而行之卻損失個人利益?(選擇疑問句的運用,引人思考。不過,這兩個問題均為否定,下文似乎應有明確的回答,但年二下段卻沒有直接回答,思路有了斷裂。)

依我之見,這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當以同一為主流,並非“你死我活”。且儒家文化乃面向社會的道德規範,唯有人人都成為其踐行者,才能讓理想促現實,讓社會大和之新風吹拂。(用正面回應上一段的問題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有更直接的回答會更好。)

在當世,儒家文化之顯用(“顯用”是重用的意思,在此與下文語意不符)有其背後的根源。其一,是當今人對儒家文化的理解浮於表面,所受薰陶不足,難以從主觀上將其外化。這位同學剛才提到“擠上公交車”一事便是典型例證。認可不等同於理解,更遠低於“推己及人”外化於行的要求。其二,現實生活中的利己主義、過度浮躁及激烈競爭是使儒之精華難以實行的重要原因。人們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忙碌於高速運轉的生活讓我們無暇他顧,難免轉身,將這份古老而又智慧的行為典範拋之腦後。最後,社會差異的拉大讓儒家文化的影響面變窄也是使其難以全面鋪展的重要原因。綜上三者,我們已然理清其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的原因。(歸因分析,標誌詞明顯,顯得很有條理。此法可學,能較好地體現寫作者的思辨力。歸因分析的好處兩兩點:一是必然要夠扣住材料的事件和關鍵詞,絕無跑題之可能;二是緊扣任務要求,向深處探尋,見出深刻。)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生活中踐行儒家文化的必要性,與儒學在當世的價值。正如龍應臺所說:“傳承文明遠不止為了懷舊,而是生存之必須。”儒家文化以其特有的以維護社會和諧為意旨的倫理規範,已行走於中華大地數千年,指引著泱泱中華代代綿延、和諧共治之路。其確有難以傳承的部分,但毋庸置疑,它所倡導的理念——謙讓與和氣值得我們每個人弘揚。再者,今之中國乃朝氣蓬勃向前發展之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倡導與儒家文化不謀而合。(此段是析因之後的深入分析,以退為進地進行強調踐行儒家文化的必要性,有層次上的遞進,但是在素材的索引上有些匱乏。)

泰戈爾有言:“古老的種子,隱藏於生命的胚芽內部,只需播種於廣闊的土地。”面對儒家理想和當今現實的矛盾,我們又該如何緊推其統一的主流呢?於個人,我們應該通過對儒家文化的深層瞭解與主動學習,將此種謙讓、和諧的大儒氣質內化於心,萬不可讓現實之弊棄之不顧。“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嘆息。”誠哉斯言,唯有個體聚為合力,儒家文化才可以最大地發揮其經世大用。同時,發揮教育對年青一代的引導作用與薰陶作用,讓優秀的儒家品質觸化於學生的血液,亦可讓“人人行之,社會大和”的美麗延續。(此段的引用論證很典型。借名句言己意,也是善假於物的體現,既為材料給出的問題給出建議和措施,也有情感上的呼籲和倡導。)

誠然,倡導行儒之約束並不是要求人們不切實際地放棄自身的利益。而是鼓勵人們認識到自身利益與社會和諧的統一。如古之儒商張裕,在守規則,行謙讓,講和氣的基礎上亦實現了自我價值,成為了流芳千古的榜樣。(在倡導的過程中給予原則上的提示,體現了思維的嚴謹性。)

在生活中,也許一人謹尊儒道無益於大局之改善。但若人人將儒家文化內外於心,外化於行,這陣和諧而安然的馨香將遍聞於八方。(有效有力有昇華的概括。)

【點評】

文章標題態度明確,觀點突出,立意準確。

結構清晰,先表明儒家文化與踐行之間的矛盾,然後分析產生此矛盾的原因,進而嘗試得出解決此矛盾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線索清晰,有一定的層次脈絡。

在論證方法上,該生的運用比較靈活,把設問、舉例、引用結合地比較自然,不露痕跡,同時也會運用“以退為進”、“適當總結”和“起承轉合”的論證技巧。但是在個別段落的素材還不夠充實,引用論證不能完全代替實例論證。

不過,該文給出的建議多是一些較為空泛的倡議和呼籲,少更加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還不夠“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