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

1777803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

嗯,这个问题有创意,七星老农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见到的,我见到了农村劳动农民的智慧吧。

过去在七星老农家乡,山村梯田多。有些而且地势很陡峭,耕种梯田确实困难重重了。


如果是大山边上的梯田,我们还可以修水库,储蓄山涧水源来灌溉,纵然是遇上干旱年,山涧水已经断流了,我们还可以用水风车传递水源进行灌溉,也可以用人工肩挑水桶进行灌溉,反正一句话,不能眼见农作物被干死是吧,能挽救一部分庄稼就算一部分,反正比颗粒无收强多了。


不过如果遇到独立山坡上的梯田需要水源灌溉的话,确实工程很大,很犯难了。

不过劳动农民的知慧是无穷无尽的,在七星老农家乡,我发现过梯田埋竹管的老办法遗址,也就是说把高山上的山涧水,利用通了节的楠竹连接起来,也就是说用竹尾对竹头,一节节连通起来,如果碰到弯曲的地方,就用火烤楠竹,把它慢慢揣弯就行了,然后地下挖一条沟,沿路埋藏起来,直至梯田顶部,利用水压把高山上的水源,利用竹管送到小山坡上的梯田顶部,就解决了梯田用水难的问题了,这个办法虽笨,但很实用了。



不过到了现代经济社会,山坡上的梯田水源灌溉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政府给梯田埋水泥管引水源灌溉,有水库河流的地方,政府还出资在梯田上修有水塔,用电泵泵水上山入水塔储存起来,农民种田时根本就不用担心梯田无水源灌溉了,大家说说,农村农民幸福不!

所以,七星老农个人认为,高高的梯田,除了靠天吃饭以外,其余的水是从高山上通过水管水压,修建蓄水池,然后用电泵泵入水池引流上去的,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发表评论!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七星老农

高高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

从来没有水往上的,人工水车也致多提3至5米了不起了。最顶上几丘梯田确定有可能靠天储水,时有时无,没有保收成的。但是下面的是绝对有水的,只这个水也是山上自然出水,只是出水很小,这些很小的水基本平流,绕圆形梯田绕到平行土的田中,再由每丘田往下方。因为出水较小,多利用每山弯出水点,先行绕平行田再往下放,不然一开始往下放,那旁边的田就没有了水,也有水不汲水的楠行通空几根接入另一丘平行田中,这样水不过田没汲不几多水。其实梯田春夏弯里长树木地方都是冒水的,只是现实许多人用大范围照片人的眼中缩小了,误导了许多人,看不出山弯,只见弯中几棵树,而没能拍出树下小沟出水。

不管如何,种田之事,水是不会用人工往上抽的,那能保几平方米田的水呢?保多久呢?

只会在稻谷快成熟时,保苗,保谷粒保满才会干抽水往上之事。其他时间,大旱之年,干脆不种水稻,种耐旱作物了。

下面几张照片,帮你分析一下
圆圈处为出水点,为节水一般从梯田最下端开始分水,原则先平行流满,再往下流。看到梯田中段,也是由出水,往两边梯田平衡平行分配水的,这样不至于两边梯田,一边有水一边无水。

高处梯田,也是有水的,因为有更高处出水点,水路远些,原则也是平行先流满再往下流。这梯田就好分水了,山上有出水最高处平行开出平行梯田,上面就不开田了,慢慢往下分水,致每丘田都有水了。
象这种梯田,每条山弯都有水,只是大小而己,稍合理分配一下就可以了。

实质梯田,在分田时就会考虑水路而分,只要勤快,自己用楠竹接而来,一般非大旱天气,不愁水的,反而是平阳地,的大田块地方为争水种田吵闹的多。我在农村几十年,走访过几百地梯田地区,就没有因水,水路而吵架的。


老艾叶

梯田的水来源有两个:一是自然雨水;二是灌溉系统引水。

吴叔云南人,热爱户外、喜欢旅游,多年做旅游自媒体,重点关注云南旅游那些事。很高兴参与讨论这个问题。

下面就具体说说。


自然雨水:来自天上

在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绿春这些地方,看得最多的天气就是云雾缭绕的时候,说明降雨特别多。

据统计,这里的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因此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梯田稻作文化发达。所以说,梯田的水首先是来自于天上

灌溉系统:来自山上

梯田美景,我们看得最多的都是俯视拍摄的图片,平视都很少,这说明什么?还有比梯田更高的山!

元阳最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征就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而且分布各山各岭的原始和次生林覆盖率相当高,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它们涵养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可谓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有了这两个来源,再高的梯田都不愁水源供给。事实是:梯田基本都在半山腰。


以上回答,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


吴叔视角

我到过广西龙脊梯田,其实最顶梯田海拔不是最高的,它的后面还有更高更大的山,水是从高山上流下来,梯田顶建有大水池,然后逐级引流到下面的梯田里,摄影师只拍了梯田,更高的山不入镜头,所以引起水从哪里来的疑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