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师叔佯装败退,打败骄兵

走为上计,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败战计的最后一计。“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这是《三十六计》一书中对走为上计的描述,在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保全军事实力,军队退却避强。退在左边扎营,既不会有危险,也没有违背行军常道。”这一计的主要意思是避开敌人的锋芒,不与强敌正面硬碰。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师叔佯装败退,打败骄兵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有一位很有能力的将军名叫师叔。当时的楚国攻打当时的庸国,因为庸国奋力反抗,楚军久攻不下。楚国将领杨窗也在一次战役中被俘。但是,庸国人没有看住,杨窗在被俘三天后逃回了楚国。于是将楚国军队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主力大军不到,楚国大军难以取胜。楚将师叔就建议使用佯装败退的计策,先将对方的士气先养起来,使其变得骄傲。之后军心麻痹,戒备心松散之后就好打了。就这样,在之后的几次战斗中,总是刚开战不久就佯装败退。先后七次,就这样庸国的军队被喂养的骄纵了起来,戒备心逐渐松散。这时楚国的大军到了,师叔向楚庄王报告了情况,并说这时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于是楚国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可怜的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毫无防备的仓促迎战。结果可想而知了。就这样庸国灭亡。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师叔佯装败退,打败骄兵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师叔佯装败退,打败骄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