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为什么能在国民党中取得如此高的地位?

1195125793

这主要归功于陈诚在国民党军阀混战时期摸索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政治模式——与忠于蒋介石和反对蒋介石的人都保持良好关系,与他关系深的人,只要与蒋介石关系不睦,他都会抛弃但不决裂,关键时候还出手相救。

陈诚在国民政府中资历不是最高的,但却是蒋介石八大金刚的两位核心人物(另一位是何应钦)之一,更是压轴人物,蒋介石有收拾不了的局面和啃不了的骨头都会由陈诚出面收拾。

1924年又被邓演达带入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前,陈诚又受担任连长时的营长、现任21师师长严重推荐,担任21师下属63团团长。后来邓演达和严重相继参加反蒋活动,陈诚随即与二人分道扬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蒋介石任命陈诚为21师师长。

但陈诚与邓演达、严重二人在感情上并未决裂。邓演达遭到蒋介石通缉后,陈诚曾向邓通风报信。严重离职后过着隐居生活,生活十分拮据,陈诚于是暗中接济,一有机会还不忘在蒋介石面前保举。

如果说邓演达和严重是因为对陈诚有恩所以陈诚才报答,那么下面这个人就完全是战场上的对头了。

1929年12月,唐生智发动反蒋战争。陈诚率所部第11师与唐生智麾下悍将刘兴部第八军在河南确山展开激战。眼看将第8军快要打垮、活捉刘兴之际,陈诚却派人给刘兴送去一封信,称“自相残杀,实为痛心,请速逃走,来日国家当有用你之处”还附上5000大洋作为盘缠。

后来刘兴在抗战时期率部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与日军血战,歼敌无数。由此可见,陈诚虽然卖力为蒋作战,但内心深处并不以自相残杀为然,这也就是作为一个合格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世纪战争大揭秘

陈诚在国民党内取得那么高的地位,是理所当然的。这与他早期的军旅生涯有关,与他的指挥领导能力有关,与他和老蒋的亲密个人关系有关,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大家都知道陈诚也是黄埔军校的,以为他也是蒋的黄埔学生,其实陈诚的资历颇深,在加入军校前,他已是邓演达的左膀右臂(邓演达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的总政治部与总司令部曾是平级的),陈诚在粤军中已颇有影响力,加入黄埔军校后,任炮兵教官,并兼任学兵区队长。

1925年2月中旬,黄埔学生军东征,陈诚的炮兵连在棉湖之役中将叛军火力压倒,使战局转危为安。

棉湖一战是黄埔学生军的生死血战,也是扬名立万之战,陈诚功不可没,自然受到了蒋介石、何应钦的赞赏。陈诚也被老蒋视为福将。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组成了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陈诚已经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


1927年1月,陈诚当时在第二十一师任团长。第二十一师担任中路作战任务,在龙游、兰溪一带,与孙传芳、孟昭月部展开激战。陈诚率第六十三团在桐庐西北浪石埠过江,与敌三师之众背水苦战数日,伤亡巨大。后来,他带领一支特务队,在深夜突袭敌之司令部。第二十一师乘势追击,占领杭州,浙江乃定。之后北伐军进攻苏皖。陈诚率第六十三团攻占吴江。3月,二十一师在浙江龙游、桐庐战役中击败孙传芳主力部队,一举拿下苏州,陈诚的六十三团出力最大。4月,任二十一师少将副师长。6月,任二十一师师长。


1928年4月,蒋任命陈诚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陈诚就任警卫司令后,大力扩充实力,共组建三个警卫团,节制两个炮兵团, 指挥两个宪兵团,其实力实际超过一个军。1929年春,蒋任命陈诚为十一师师长,中原大战后再升为十八军军长。由此,陈诚在国军中的地位正式确立。

陈诚一度视邓演达为马首是瞻,为救邓演达不惜以去职以表其心,邓演达被害后,陈诚才至始至终跟随老蒋。

图为在台湾的陈诚与蒋经国

老蒋对他的重用也是出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因为陈诚的能力和忠诚,第二是因为培植黄埔系势力的需要,第三是人情因素:陈诚不仅是他的浙江同乡,还是他和宋美龄最喜欢的干女儿的丈夫。(这个干女儿的身份也非同寻常,是国民党大佬谭延闿的三女儿)

更多内容请关注《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陈诚在国民党内是少数一直受到蒋介石器重的高级军政人物,其后来官至国民党副总裁,成为国民党内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实际上,不仅在国民党内,陈诚在国民党政权的党政军体系中均有担任过重要职位的记录。在军队里面,陈诚当过师长、军长以及海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长,在政府当中,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后,陈诚曾经担任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在蒋介石政府当中可以说是位极人臣,那么,生性多疑的蒋介石为什么会如此信任陈诚呢?

首先陈诚是浙江人,这是陈诚受到蒋介石信任的首要先决条件,不过并不是唯一条件。陈诚同时还有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的背景,这样就可以说具备了受到蒋介石重用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陈诚从黄埔军校时期就死心塌地的跟着蒋介石,从来没有在政治上背离过蒋介石,因而蒋介石对于陈诚是非常放心的。尽管陈诚没打过什么胜仗,但是蒋介石还是器重他,甚至到最后守台湾的时候,这个重任还是由陈诚担任的,蒋介石对于朝野当中要弹劾陈诚的声音置若罔闻。

再者,陈诚与蒋介石之间还有一层姻亲关系,陈诚的夫人谭祥是谭延凯的女儿,也是宋美龄和蒋介石的干女儿,所以陈诚自然也就是蒋介石的干女婿,这一层关系对于陈诚日后受到重用是有很大关系的。

现在人们回过头来看历史,总是指责陈诚、胡宗南等蒋介石所信任的浙江籍将领的无能,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难道蒋介石不知道他们几斤几两吗?真正无能的是蒋介石,只是他在很多时候需要一个替罪羊,因此就选择了陈诚、胡宗南等自己最信任的人。


青年史学家



而说起陈诚呢就离不开老蒋,他可以说是陈诚的伯乐,没有老蒋绝对没有日后在国民党中权倾一时的陈辞修。而陈诚平庸的军事才能在他一生的征战中多有体现,在好几次关键性的大仗中都是惨败、而且损兵折将,老蒋的嫡系部队几乎被陈诚败去大半。但是老蒋还就是爱用陈诚,比如对我党发动的五次围剿,陈诚的战略导致国军几十万人马围剿却依然是败仗连连,还有淞沪会战,国军损失了30万大军,陈诚的心腹十八军差点也全葬送在罗店,还有日后解放战争中在东北战场指挥的国军成建制的被我军消灭,国民党内当时甚至出现了

“杀陈诚,谢天下”的口号,他的军事能力不言而喻。



但是前面已经说道了,陈诚是宰相之才,而非帅才,他以十八军为核心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军事力量土木系,这充分说明了他能管理好军队却不能带领军队打胜仗,换而言之,他有着管理能力却无战略眼光。但他无论是在外交方面还是后勤方面,或者是之后主政台湾时期,他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这也就说明了陈诚的政治才干绝对大于军事能力,但是老蒋却在很多时候限制了陈诚才干的发挥,往往将他派向战场,这又是为什么呢? 老蒋有一句名言,叫做:“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这就说明了陈诚对他的重要性,而老蒋用人讲究的是忠心,陈诚对他无疑是誓死追随,所以每逢大仗派别人他不放心啊,只要陈诚在那里,老蒋才能安心啊,毕竟自己的嫡系部队掌握在不相信的人手里老蒋还是不放心的。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陈诚的能力往往得不到发挥,而老蒋在这一点上确实没有做到知人善用。



其实细看他的一生,我们很容易在陈辞修的身上看到很多蒋式爱将的性格,即勤奋、忠诚,他一生忠于他的领袖,而老蒋无论如何也没有弃过陈诚,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陈辞修无疑是站错了队,这也注定了他不能留名百世。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


风流倜傥张四少

陈诚在蒋介石黄埔军校的“八大金刚”里原本排名最末,到抗日战争结束前他的职务和掌握的军队实力已经与何应钦不相上下,最根本的原因是何应钦失宠后,蒋介石需要重用一个够资历的高级将领制衡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从而保证对黄埔系军队的绝对控制权。



在“八大金刚”里,刘峙和顾祝同是何应钦的哼哈二将,关系非比寻常,老蒋可以用但无法用以牵制何应钦。蒋鼎文狂嫖烂赌,钱大钧不修私德,张治中不喜弄权,陈继承能力太差(唯一的中将),只有同为浙江人的陈诚因为绝对忠诚和较好的个人操守,成为了蒋介石的选择对象,随着中央军“土木系”实力在老蒋支持下的不断壮大,陈诚实际已经成为黄埔系二号人物,对何应钦表面客气而已。

陈诚的长处是比较爱才和重才,将薛岳、罗卓英、周至柔、桂永清、郭忏等出自本系统的大员都举荐到国民党军队的重要位置,包括战区司令(薛、罗)、空军(周)、海军(桂)和联勤(郭)等各个方面,这些心腹将领反过来又支撑了陈诚的地位,黄埔系任何派别都没有达到如此庞大的势力。



陈诚的军事能力并不弱,在北伐战争、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中都有出色表现,不然也不可能迅速成为“五虎上将”之一,尤其是中原大战,最终让西北军心理崩溃的就是第一师和第十一师,这是蒋介石的“官渡之战”,否则就将失去江山。同时陈诚训练军队的能力超群 ,11师和18军的确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民国最强部队。

在抗日战争中陈诚的战略应对能力也非常不错,圆部和一郎曾经企图在陈诚留滞重庆期间钳掉第六战区主力,却发现当面国军反应至为迅速以致大惑不解,左右告之;陈诚已回恩施。陈诚军事能力被弱化的原因在完全服从蒋介石,老蒋是特别喜欢越级瞎指挥的,不过好处在于,陈诚可以背锅,却不会失宠,因为蒋介石心里有数。



陈诚还是军政兼备的将领,这一点其它黄埔系大将蒋鼎文、胡宗南、汤恩伯、杜聿明等就基本无法望其项背了,在他主政湖北和台湾期间,还是非常有政绩的,总体说来,陈诚政治一流、练兵一流、指挥二流、作战三流。

邓演达也是黄埔精神领袖之一,并且是陈诚非常尊重之人,蒋介石杀邓演达,陈诚没有弃蒋而去,政治立场已经摆明了。陈诚也没有取蒋而代之的野心,其“土木系”精锐是为老蒋打天下而存在,因此才会恩宠不衰,这与蒋介石的用人风格有关。


度度狼gg

坊间传说蒋介石曾说过,“一不可一日无辞修”,陈诚也有"小委员长”之称,可见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

但讲到他与老蒋的缘份,说来话长,颇为曲折。

1917年19岁的陈诚,从浙江师范毕业,闲了年多,借了同乡陈德的文凭,跟着父亲好友杜志远将军,去报考保定军官学校。因为成绩差,身材婑小名落孙山。不料考第一名的刘亦琨读大学去了,顺次递补陈诚捡了个名额补上。在军校陈诚并不出色,不过结交了好友王东原,互相励志为日后两人的前途,产生了大的影响。

一年后经邓演达和严重的举荐,陈诚在黄浦军校当炮兵科教官兼队长。一日晚归天将亮,便索性在营里读起书来。校长蒋介石早上巡营,发现他正用心恭读,便上前询问其名,又问他三民主义是什么,可记得总理开学训词?陈诚一一对答如流,令校长颇为满意,拍着他肩膀说:"

好的好的。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你努力吧!”对这个老乡留下良好印象。(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啊!)

第一次东征开始,攻打淡水城至关重要。棉湖一役,蒋介石亲自上场督阵。陈诚指挥炮兵猛烈轰击,都命中目标受到蒋介石赞许。不料陈炯明趁东征军疲惫之时大举反攻,敌众我寡情况十分危急。右臂受伤的陈诚,咬牙上了阵亲自开炮,三炮全命中了陈炯明的指挥所。全炮连士兵受到鼓舞,阻止了敌人的进攻,战场形式大变。蒋介石十分高兴,连称打的好。陈诚"三炮起家",正为日后真有盼头洋洋得意之际,却不得不离开部队,回乡奔父丧。



料理完丧事后,因伤未痊愈,陈诚未与妻子吴舜莲同房,妻愤而刺喉经抢救未死。家中接连出事合他心灰意冷,不想回广东了,跑到杭州想在警界谋职不成,才回去还当山炮连长。陈诚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因表现出色受蒋介石赏识,赏银500两,还提升他当了炮兵营长。1927年北伐后,又因功升为副师长。

蒋介石发动政变后,拉拢各方势力,召见同乡兼校友的陈诚,他立即表示要与蒋共进退,唯其马首是瞻。几句表忠心的话,成了令蒋对他毕生信任基础。



1929年秋在武汉武胜关,大破反蒋的唐生智升少将。这激起当时顶头上司,最受蒋器重的嫡系实权人物何应钦不满,给了只知讨好蒋,而平步青云的陈诚一盆凉水。他借口陈诚在与孙传芳作战时,坐轿上阵,有损革命军形象,免了其21师长之职。

陈诚一肚皮委曲,自己抱病上阵反败为胜,有功却遭刁难,是何应钦排除异己,可惜蒋介石正赋闲爱莫能助。这次打击却击起了他的雄心壮志,誓与何应钦争高下。



陈诚认识到要形成自己的势力,就要有权力有人手。于是开始在校友师生中间联络感情,在保定系和黄埔系之间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1928年蒋介石复职,受到排挤的陈诚因祸得福,被其视为忠诚干将,任命他为中将警卫司令。11师兵力比一个军还雄厚,在跟随蒋中原混战中,不断网罗黄埔学生为中下军官,收编杂牌部队壮大实力,也和关麟征李弥闹得不和。

1930年,陈诚晋升18军军长,兼11师师长时年34岁。(其系称"土木系”由此而来),在8月蒋冯阎郑州决战时任先锋,第一个攻进城。蒋大喜发奖金20万元。陈诚立即回报,先赖蒋指挥有方,再分功46师上官云相一半,将所得10万发给每兵两元,余作公积金,开办安置残废军人和老弱士兵的工厂和农场。此举令蒋介石将其视为有军政兼备之才,可为肱股之用,也为陈诚博得"不称功,不贪财”的美名。后即随蒋访日,政治身价大增。

1931年蒋宋亲自作媒,把"嫁必嫁将军“的干女儿谭祥,介绍给心腹爱将陈诚为妻。陈诚从此成了蒋介石的干女婿,倍受宠信。

青云直上的陈诚,不想又迎来更大的打击。1932年陈诚指挥对红军第四次围剿失败,伤亡过半遭各方攻讦。在熊式辉顾祝同等发难下,蒋介石只得给陈诚降级,记大过处分。陈诚威信扫地,自动请辞各职,跌入人生低谷。

但蒋介石也明白,陈诚有代己受过的委曲,风头过去,又任其为总指挥再次上阵。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陈诚借机将薛岳、吴奇伟、收罗帐下加上罗卓英、周至柔等恢复了其军事系统的实力。


陈诚从此顺风顺水,蒋介石对他青眼有加,即便武汉失守,宜昌失守也不追究。陈诚派系是嫡系中的嫡系,势力庞大,其得力干将薜岳`林蔚、吴奇伟、李汉魂、李延年、罗卓英、王东原、周至柔、郭忏等日后都成了国民党军队中坚的高级将领。

1942年他把嫡系杜聿民第5军搞成全美式装备,又把入缅作战的远征军司令官职位抓到手里。到内战时期,陈诚仍然是蒋介石最宠信的三人之一(胡宗南和汤恩伯),论抓权和受信任程度,何应钦早就被远远的抛在后面了。


陈诚乳名德馨,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恰应照了陈诚为人,虽军事才干一般,但其政治经济头脑皆备,在国民党众多将中领中并不多见。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随蒋介石起落,对其忠诚不二;行事作风与蒋也师出一门,抓权抓人,但在岛政经上的作为,又无出其右者也。

元元,金沙江边的历史爱好者,期待大神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陈诚既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也是“八大金刚”,还是蒋介石手底下最有权势的三人之一(何应钦、陈诚、顾祝同)。辞修在国民党能有如此高的地位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军事能力,况且陈诚的军事能力也不咋地。

陈诚被称为“小委员长”,“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可见常凯绅对陈诚的器重。陈诚毕业于保定军校炮科,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教官。一天陈诚带着一本《三民主义》正好被散步的蒋介石看见了。蒋随手将陈诚的《三民主义》翻看了一下,发现上面很多圈点,蒋从此对辞修大加赞赏,这也是陈一生追随蒋介石的开始。

陈诚带兵打仗不行,最擅长的是治军。陈诚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被称为“土木系”,其干将罗卓英、黄维、胡琏等都是能征善战的悍将。另外,陈诚在政治上惟蒋介石马首是瞻,有时还为其背锅。蒋在大陆将要失败的失败的时候,任命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让其好好经营台湾。辞修也不负所托,蒋到台湾后,辞修被选举为副总统,成为台湾的二号人物。


历史军魂

运输大队长常凯申(蒋介石),运输小队长陈诚:)陈政治才能好,忠又心耿耿,治军和战略规划能力也不错(就是打仗不行,军事才能一般,因此很多人开玩笑说他是陈罪人,因为他丢了很多部队),所以老蒋说他不可一日无辞修。(辞修是陈诚的字,指的就是陈诚;上级对下级正常直呼名字,叫字就是很尊重了,可见陈诚的地位,你见过老蒋叫杜光亭吗,也就是杜聿明)



陈诚适合治军,其他方面也行,就不太不适合打仗(虽然他是黄埔一期的教官),他的湖北省主席做的就不错。比如,他到东北,把部队扩编到14个军,又从关内调运了大量军火运到东北,杜光亭可没这本事。(但杜聿明打仗行)陈诚去东北时还兼任参谋总长,联勤总部司令原来还是他手下,补给军火当然卖力。



但是呢他输多赢少,他一到东北,马上就把苏北的整49师7个团调往东北。东北国军55万,地方部队20万,东北我军也就51万...可是,可但是,他到东北后,一个秋季加冬季战役,东北国军损失了10多万人和大量军火。(运输小队长绝不浪得虚名,东北是国军重点补给的战区)



不过,光亭和陈辞修位置是不一样的,杜聿明是保安司令,陈诚接的是熊式辉,是东北行辕主任。本来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光亭没当过东北一把手,他只是军事主管,陈诚是真正的一把手,所以,能量不一样。(这就是一级上将和中将的区别)


李三万的三万里

忠诚,绝对的忠诚!那个君主不需要呢?在蒋介石身边,蒋介石最忠诚的,不外陈诚和戴笠两人。自是着力提拔,信赖有嘉。

蒋在国民党中的崛起,真正进入高层,始于黄埔军校的校长,进而掌握军权,主导北伐,最终获得了最高权力。都知道蒋的用人“黄”埔出身,“陆”大经历,“浙”江乡党,第“一”军官兵。黄陆浙一,陈诚占全。

蒋在黄埔,有“八大金刚”为其培养出来的心腹,分别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张治中,刘峙,陈继承,陈诚。这些人都是黄埔军校的主要干部和教官,也是参加东征、北伐的主力,第一军的骨干力量。这些人的资历和战功,与黄埔学生比,是要高出一个层次的。

最初,八大金刚中位高权重的是何应钦,顾祝同与刘峙于何应钦过从甚密,被称之为何应钦的哼哈二将,成了八大金刚中的一个小团队。但西安事变发生,何应钦却极力主张武力解决,致蒋的生死于不顾,失去了蒋的信任。而其余的几个,或能力不足,或名声太差,或不热衷权谋,陈诚就脱颖而出,飞黄腾达了。



实事求是的说,陈诚在军政方面还是颇有能力的,东征、北伐、中原大战等等战役中,陈诚在直接指挥部队时都取得了不少关键战斗的胜利,其培养的土木系,既十一师,十八军,都成了国民党军的王牌主力,为国民党培养了不少军事骨干。有名的有罗卓英、周至柔、胡琏、邱行湘等。

最有趣的是,出身于土木系的郭汝瑰是共产党员,对土木系为主的“黄维兵团”覆灭起到神奇的效果。


净月暖阳

陈城,军衔为国军一级上将,一级上将可谓凤毛麟角,并没几个军人有此殊荣,可见陈诚这个人不简单。

1922年,保定军官学校炮科毕业的陈诚,在1929年春,就担任了11师师长,中原大战后再晋升为蒋某人麾下嫡系部队18军上将军长,至此正式确立了陈诚在蒋军中的地位。

在东北行轩主任期上,陈诚指挥的国军被林总的东野打得丢甲弃盔,陈诚几乎身败名裂,国民党内枪毙陈诚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老蒋却为其安排了退路,任命其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并两度被选为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院长。


1949年元旦,蒋介石宣布下野,在最关键的时刻,把台湾作为国军的据守地,把开辟最后退路的重任,交给了陈诚去执行。

蒋某人提拔人,喜欢选择黄埔系的军人,毕竟蒋某是校长,对自己的弟子还是有所了解的;二是重用浙江同乡;三是提拔对蒋个人忠诚的人,恰好陈诚是三者兼而备之。

陈诚在军事谋略上,虽然无特别过人之处,但第11师包括后来的第18军这些国军王牌部队,却实实在在是在他手里调较出来的,说明带兵打仗还是有一套的。


在东北时,遇到了这生就为打仗而来的军事家林总,也是陈诚命运不济,换上杜聿明,照样改变不了国军在东北被全歼的命运。

到台湾后,陈诚主张“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实行土地改革,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为国民党在台湾站稳脚跟,还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包括以后币制改革,发行新台币,又实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让台湾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陈诚皆功不可没。


总之,陈诚能在国民党中有如此高的地位,既与蒋某的赏识分不开,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尽管在其军事生涯中,似无特别的影响力,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政台湾地区时,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