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犯了什麼錯,才會陷入“拖延、尷尬症、羞恥、喪……”不可自拔?

你犯了什麼錯,才會陷入“拖延、尷尬症、羞恥、喪……”不可自拔?

你犯了什麼錯,才會陷入“拖延、尷尬症、羞恥、喪……”不可自拔?

字數: 2377 閱讀需要4分59秒


1

這樣的場景是否在你生活中發生過?

今天早上跟同事A打招呼,他沒有理我,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意見?

請教同事b幫忙做一件什麼事,但是可以感覺到他言辭十分不耐煩,是不是這件事我做得十分讓他討厭?我還是不要麻煩他好了

今天主管領導對我提交的報告,不聞不問,也不說好,也不說不好,這可是我用了三個通宵才寫成的啊。難道他就那麼不喜歡我嗎?

在地鐵上不小心踩到了一個人的腳,雖然趕緊跟她道歉,他也沒有說什麼,但是心裡還是覺得特別過意不去。連到了公司都心神不寧。

這些情況會經常在你身上發生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你可能深感苦惱。你也可能總結過原因:唉,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其實實話說,這跟性格是否內向沒有關係

。這是你大腦的一些自動行為模式在起著作用

《影響力》書中列舉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哈佛社會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的實驗,揭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人類行為原則:我們在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一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人們排隊在圖書館裡用複印機,請別人幫忙時,如果只提要求:“真不好意思,我有5頁紙要印。我可以先用複印機嗎?”效果比較差,只有60%的人會同意請求。

第二次測試的時候,她說:“真不好意思,我有5頁紙要印。因為時間有點趕,我可以先用複印機麼?”由於增加了一個理由,這種表達變得十分管用,足足有94%的人答應讓她排在自己前面。

最有趣的是第三種情況。

她第三次請求說道:“不好意思,我有5頁紙要印。我能先用複印機嗎?因為我必須印點兒東西。”這次並沒有包含一個值得讓人信服的原因,只有意用了“因為”這個詞,顯然這個原因的內容完全是一句廢話。

但令人震驚的是,竟然依然有93%的人同意了她的請求!

由此可見,我們的大腦對別人的請求,只關心是否有原因,來確定是否應該滿足這個請求。

這似乎已經是我們大腦處理的極限。大腦根本不願花費一絲多餘的腦力去分析這個原因的具體內容

這個典型模式就是我們大腦的工作範式

2

我們的頭腦既聰明又懶惰。這個懶惰的大腦經過長期積累,總結出了大量的自動模式。

回憶一下,最簡單的例子是每天起床。你是否基本不用動腦筋,就自動的按照習慣去刷牙、洗臉、吃飯、上廁所……去行動?這套自動的行為,連一絲腦筋都不用費。一面隨意胡思亂想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一面似乎混混沌沌地就做好了。

稍微複雜一些的,例如開車。對於老司機,開車的時候可能會走神。但是一旦車前有情況,馬上就會下意識自動的踩剎車,或者看到路口變化成紅燈,在還沒有意識到這是紅燈的時候,就已經自動地停下來了……

這種沒有任何主動思考行為的介入的情況,都是自動模式在起著作用。

自動模式的好處是使我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選擇判斷的精力。我們的潛意識如同一個自動運行的流水線,依靠設置好的程序,無需注意力,就已經自動地把一些事情做好了。

這些流水線如此之多,他們潛伏在潛意識之中,可以幾乎完全自動地應用自動模式進行著自動化的工作。

但流水線上死板固執的程序設定,缺點也很明顯: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深深地受到這些自動模式的影響。

以至於有人掌握了這些自動模式的套路,就可以輕鬆地影響我們。

在經典著作《影響力》中,有著大量的例子,表明我們的決策太容易受到精心設計的套路所擺佈了。例如當我們聽到電視購物廣告中此起彼伏的虛假電話鈴聲,就會忙不迭地打電話,訂購一臺毫無用處的榨汁機。這個時候,我們的智商並不比一隻求偶的火雞高多少。

這種大腦的自動模式還有很多,並且在不同的場景下會自動觸發。

這些模式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是長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由大腦逐步總結出來的,並且漸漸作為一個自動的模式,存儲在潛意識裡,隨時等待某個場景的觸發。

當然我們大腦存儲了眾多良好的模式,例如自信。在遇到困難場景的時候也會觸發,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有堅持下去的可能。

但是更多的,是我們大腦中大量存儲的負面反應模式。

從人類進化歷程看來,負面的場景,對我們來說可能有巨大風險:例如猛獸,例如飢餓。

大腦更加重視這種場景下的自動激發。畢竟在原始社會,某個反應是否正確,可以瞬間決定生死。有助於保護我們生命延續的行為模式,顯然對於生存更加重要。

人的負面情緒,例如羞恥、自卑,都屬於這種自動模式,都是由潛意識大腦控制的,在某些場景,就會觸發這些模式,使得我們會莫名感覺緊張、失落和不適。

但我一向認為,自動模式不能算是性格,我不覺得各種社交恐懼症應該歸結於內向的性格。

其實性格論也是我們頭腦中一個隱蔽的範式

“性格”這個詞彙隱含的意思就是很難改變的個性。當我們把某件事情的原因歸結於性格的時候,我們的潛臺詞是:別逼我,我改變不了

這種認識顯然是有偏差的。

3

進入到現代社會,很多場景的危險度大大降低了。大腦依然存儲了很多具備過激反應的模式,顯然不太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情緒反應其實是過激的

例如在一個嚴格而挑剔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自信心欠佳。這是因為從小他每做一件事基本上都會收到父母比較負面的評價。長此以往,這種負面評價累計起來,就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頭腦中,變成自己習慣的一個行為模式。

這是我們種種負面的行為,例如拖延、溝通障礙、深宅、尷尬症的根本癥結。我們想要摒棄這些負面模式影響,就需要去識別這些模式。認真思考我們的每一個行為,是否是由大腦存儲的自動模式控制的,這些自動模式對我們是否有價值和必要。如果沒有足夠的價值,那麼就要堅決拋棄掉。

所以我們就要經常做到主動識別自動模式

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是:重現情景,細化分析

例如假設這個情景:星期一早上,你跟相遇的同事A打招呼,但他沒有理你。你心情開始不爽,覺得他是不是對你有什麼意見?……

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的思考:

當他對我有意見,會對我造成什麼不利影響?我為什麼會感到不安?我都不安是從哪裡來的?這種不安是否來自於我對人際關係的恐慌?我是否一直在維持一種表面上完美無瑕的人際關係?假如同事對我有意見,我們的人際關係是否完全破碎?是否需要挽回或者不理睬?……

這樣分析下去你會發現,慢慢的,你對自己的自動模式,會有越來越深刻的認知。你可以更深層次的觸摸到這些負面情緒的根源:

你在恐懼什麼?你在追求什麼?你又在維持什麼?

當你發現自己的恐懼沒有必要,追求太過艱難,維持是鏡花水月的時候,你就真正可以拋棄這些幻想,變得更加平和的面對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自己。

這就是一種修行吧,讓自己變得更好,先要分離不必要的負面情緒;而分離情緒,首先從認識自己的自動模式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