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太平天国里没有内讧的话,清军打得过太平军吗?


太平天国如果没有内讧的话,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争胜负,当在两可之间。相比清王朝,我更倾向于太平军会最后胜出。

祸起萧墙:鼎盛难以为继

1856年9月,天京城外的清军发现从南京城里顺着秦淮河漂下了很多尸体,这些人身上都穿着赭黄色的的衣服,这是太平军的装束,而这些人双手都被反绑着。清军立刻意识到,一个月前将他们打的丢盔弃甲的太平军此时发生了严重的内讧。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正是这场惨烈的内讧,直接导致了天平天国的最终失败。

如果想要知道这场内讧如果不发生太平军能否战胜清军,就要先从这场内讧爆发的原因——太平天国的权力架构说起。

太平军势如破竹,在进入南京后,建立了天国政权,将清政府原江南省的财富之地占据了。这片地方是清王朝富庶之地,提供的赋税占了清王朝的1/3强。因此清王朝大受震撼,立刻调遣大量兵力围追堵截。

此时的太平天国犹如初生牛犊,阳刚勇猛,处于攻势。相反200多年经营的清王朝,却处于守势。此时的太平天国与朱元璋北伐前的形势颇为相像,因此太平军也是北伐和西征并举,并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大胜。北伐军2万多人,一路打下了56个城市,一直打到了北京附近,朝野震动,清王朝甚至都打算迁都了。西征军也同样,先败后胜,在九江打的曾国藩要跳江自杀,太平军顺势攻占了江西全省,并向武昌、长沙进攻。

在南京城外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有20万人众,也在1856年5、6月间被太平军数支兵马合围,清军主帅战死,江南、江北大营告破,太平军趁势经略江东。

此时的太平军在各条战线上捷报频传,清王朝的江南赋税之地被太平军占据后,不用几年,清王朝财力告罄,必然维持不了多久。太平军即使采取防御策略,高筑墙、广积粮,耗着以待清王朝内部生变,然后再派遣一支偏师北伐,也能克竟全功。

然而,一把好牌在手,天京城内,却突然发生了变故,革命尚未取得成功,一场领导集体内部的清洗。

为什么要强调革命尚未取得成功呢?一般来说,统治阶级内部爆发政治对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这都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而太平天国在有着严峻的外部形势下,竟然也发生了最高领导层的内讧——清王朝一直以“洪杨粤匪”并称洪秀全、杨秀清——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已经激化到不顾外部形势险恶而必须要立刻解决的路线斗争问题了。

路线之争:背后的权力布局

太平军的路线之争,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宗教派与以杨秀清为首的实践派之间的矛盾。太平天国的权力来源,是拜上帝教的教权。可是这个教权,从一开始就没有被严格设计,而是在拜上帝教兴起的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的。

洪秀全虽然是拜上帝教的理论创建者,但说到底,洪秀全对传教、创建教会组织、兴建太平天国政权等没有做多大功劳,洪秀全实际上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反而更像是一个投机分子。在传教之初,就丢下冯云山自己回老家享福去了。当他回来后发现冯云山传教工作做的很好,还把教主的位子留给了他。坐了一段时间的教主后,冯云山被官府抓了,洪秀全又跑回广东了。

这一次,24岁的杨秀清站出来,用“天父下凡”稳住了众人,然后派人把洪秀全请了回来,告诉洪秀全:教主,我们这里局势已经稳定了,请回来主持大局。

杨秀清的“天父下凡”比洪秀全的“天父次子”来头更大,是“天父”,也就是洪秀全在宗教世界里的“爹”——够狠吧。还有一个萧朝贵,他也有样学样,也来一个“天神附体”,他的身份是“耶稣长兄”。

所以,洪秀全回来后发现他多了一个“天父”,还多了一个“长兄”,虽然还是教主,但是权力被分给了杨秀清和萧朝贵。此时的洪秀全默认了这样的权力架构,因为作为一个广东人,在广西人为主的“拜上帝教”里,洪秀全没有任何基础,只是一个形象招牌,只能依靠杨秀清和萧朝贵去实践他的宗教理论。

杨秀清和萧朝贵与洪秀全达成默契的原因也在于,缺少了洪教主的理论,他们带的这帮烧炭工就是一帮散兵游勇。因此,这些人就形成了利益同盟。

当冯云山被营救出来后,发现原来的“天主”家庭成员多了2个人,对于现状,虽是洪秀全的早期合伙创始人,他也只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韦昌辉是一个富家大地主,是冯云山发展出来的教徒,在冯云山出狱回教会的路上,借宿在韦昌辉家里。由于韦昌辉虽然家有资财,却是“人少无功名,有钱无势”,常受当地大户的欺侮与讹索。所以,冯云山鼓动他加入教会。韦昌辉变卖家财,得银数万两,带领队伍加入拜上帝教。

这时,太平天国首义五王都到齐了:洪秀全是宗教领袖,是创业者;东王和西王能够借“天父下凡”,来分的一部分权力,能对洪秀全进行制约,是执行CEO和执行董事;韦昌辉是风投入股,自带流量;石达开是技术入股,辅佐成事;冯云山是创业初始班底入股,是领袖嫡系。这个团队里,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广东人,其他全是广西人。这样的架构,在一开始,是稳定的,也得到了首义五王的认可。

太平军一路北上,然后顺江东下,占据南京,政权初建。这时,原有的权力格局被打破了。萧朝贵和冯云山先后战死,能够享有“天父系列”神权的只有洪秀全和杨秀清了。杨秀清是军政奇才,大字不识一个,可是却将天国上上下下的文武诸事料理的井井有条,在天国内部威望颇著。杨秀清的作为实践派,自然深知起义初期的宗教理论用于治理国家,决然行不通。如果要严格按照宗教教义,那么就等于把知识分子都推到了清王朝一边。天国文武事物都需要知识分子来料理,所以杨秀清在逐渐修正宗教理论对政权的影响,包括对儒教的尊重和儒家知识分子的尊重,起码杨秀清做出了姿态。这是历代政权想取得稳定的统治基础盘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可是,洪秀全作为一个革命投机分子的宗教理论派权威,经常有残暴的举动。杨秀清作为实际的军政施行者,有时就必须对洪秀全的行为加以制约。萧朝贵已死,只有杨秀清“天父下凡”才能平衡洪秀全的权力。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杖责天王”事件。杨秀清借着“天父下凡”,要杖打洪秀全,吓坏了众人。大家本以为只是如之前一样,斥责几句就完了,没想到杨秀清这次是真打,结结实实地打了40大板。

此时,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分歧已然扩大到天国的政治路线了。洪秀全的理论派是否要在杨秀清的实践派占据重要位置前,先发制人,出手消灭之,还是坐等被杨秀清等人架空,成为事实上的虚君。洪秀全挨了板子之后,心里所设想的方案,是第一个,而且作为理论派,他很容易找到了实践派的同盟:对杨秀清居功自傲大为不满的北王韦昌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因此,天京事变,形势上是洪杨之争,路线之争,实际上天国内部权力的洗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假设没有发生天京事变,按照正常的事态发展去演绎,太平天国将会逐渐走向传统的政权,如重视文教、与民休息、择机北伐等,洪秀全作为宗教领袖,将会成为类似如今伊朗的“霍梅尼”一样的地位,甚至比之还要低。实践派将会因为天国实际统治地盘的扩大,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使得在中央的权力宗教派,加上中国根深蒂固的世俗传统,最终天国会因为《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办法推行,而不得不采取传统政权的做法。朱元璋时,也是以宗教起家,在逐渐走向世俗化后,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

因为在革命事业越做越大后,人们群众会发现,当初的理论、激情都会因为现实的问题没有办法实现,这样建立在理论、激情基础上的理论派的权力就会逐渐被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派所控制。这就像用个人魅力和激情开始创业的创业者,当企业的发展到达了一定阶段,必然要面临着正常企业所具备的各种财务指标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再谈创业理想和激情,往往打不动团队人心和士气。因此,这样的团队领导的权力来源就成了问题,他会发现团队成员怎么都不听自己的了?

以创业时千呼百应的状态相比,他必然认为自己遭受了背叛,因此政治斗争的必然性就会存在。洪秀全的幸运在于,作为理论派,他能在实践派里找到背叛者作为同盟和操盘手,从而将团队二号人物踢出局。

洪秀全的不幸在于,即使他将团队二号人物踢出局了,他的处境依然没有改变。因为他的存在只是宗教领袖,他不具备文武方面的才能。因此他只好将文武权力再次分给众人,这次,他分的更多,直到封了2000多个王,就可以知道他的执政能力了。他自己最终也收拾不了烂摊子,只能躲进天王府,深居简出,继续编造他的宗教理论。

可是,太平天国创业一半,就被洪秀全的这场路线斗争折腾到元气大伤,如若不是李秀成和陈玉成这两个在杨秀清时代就已表现突出的将领的努力周旋,太平天国的事业可能在1856年就不是歇业整顿,而是破产清算了。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1856年没有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按照正常的事物发展逻辑去演进,太平天国可能会重演北伐成功历史大剧。当时的英法两国作为重要变量,实际上是对太平天国和清王朝采取了两面下注的“中立政策”,这也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当时具备的能量。至于天京事变后英法使者来到南京看到的情形,则是事变后重新走回宗教理论派的政教合一的不伦不类的政权。李秀成手下都有一些外国人,如果是杨秀清主政,其开明的政策会让太平天国耳目一新,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也可能会有变化。


而知而行

当然能。

这不是太平天国有没有内讧的问题,而是太平天国整体实力就远逊于清军。

用《康熙王朝》里面的一句话来说: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是“以全国而敌一隅”,清朝必胜!

下面“静Yes”就分析一下为什么清朝要比太平天国强:

1、清朝的“国际纵队

在教科书上,太平天国的结语是:“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

这说明,最后击败太平天国的,除了清政府,还有外国势力,这里的外国势力,指的是英法等国家。

从太平天国爆发开始,西方国家就密切观察中国的动向,其中侵略中国最多的英法等国此时选择了“中立”,希望在形势明朗一些的时候再选择站队。

在等待的同时,洪秀全的启蒙老师罗孝全来到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太平天国,也为各个观望的西方国家提供有用的参考。考察的结果是罗孝全大失所望,认为太平天国根本就是一个邪教组织。

在罗孝全没有来到南京前,西方国家只是知道太平天国信仰基督教,这让西方国家有了好感,但是在罗孝全揭露了本质后,西方国家开始转变态度。而西方国家曾和忠王李秀成商讨割地事宜,被李秀成断然拒绝,这也导致西方国家最终选择站队清政府。

随后西方国家开始大量帮助清朝装备军队,并组建洋枪队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作战,在这样的打几下,太平天国最终灭亡。

清朝相比于其他朝代更加务实,这是他们能够坐稳天下的原因。简单说来就是敢承诺,敢给好处,这让下属成为利益相关者,自然积极性倍增。太平天国爆发后,清朝允许地方汉族武装招募团练对抗太平军,并提拔很多汉族官僚,这让曾国藩在日记里面高呼了好几声吾皇万岁。

正是由于清朝肯下血本,才有了一帮死心塌地的平叛力量。而对于西方国家,清政府也敢于大肆割地赔款,满足其侵略欲望,因此列强纷纷帮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

2、太平天国内讧不可避免

洪秀全作为一个四次科举都没有考上的失败者,猛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权,肯定内心是无所适从的。

从最初的拜上帝教,到1853年攻陷南京,事实上,洪秀全一直都在蒙骗自己的下属。而和他一起蒙骗天国子民的,还有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以及翼王石达开等。

其实历朝历代推行愚民政策的王朝大有人在,这是巩固统治的一种形式,比如佛教的盛行,但是太平天国的愚民政策本身就有漏洞。

洪秀全蒙骗下属的方式是“天父托梦”,就是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时候,突然啊的一声,戏精洪秀全晕死过去,口吐白沫口眼歪斜四指颤抖,而在众人手忙脚乱施救的时候,洪秀全又突然恢复了正常,然后给大家说,刚才天父让我去了一趟,告诉我接下来大家应该怎么办!于是众人信服,并坚信洪秀全真的是上帝的次子。

要命的是,东王杨秀清也取得了这项专利,而且杨秀清还通过“天父托梦”识破了清军间谍的炸弹,救了大家一命,所以大家也相信杨秀清是上帝的第三个儿子。洪秀全虽然不爽,但是不能拆穿,否则自己就要受到质疑。

而杨秀清取得专利后,还上瘾似的经常拿来用用,后面发展到洪秀全只是个符号,而杨秀清成了天国军政一把手,洪秀全虽然还是名义的老大,但是地位岌岌可危。

这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天京事变的到来。韦昌辉接到洪秀全密令,杀掉杨秀清全家,而后被洪秀全杀掉,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可以说,正是由于太平天国本省的欺骗性质,才让矛盾最终激化,这是先天的漏洞无法修补,所以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就无法避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Yes

刚才看到这个题,我四大爷来买东西,跟我争论了半天,我说胜负难分;我四大爷跟我说就是不内讧也打不过清军,曾国藩一个人就把太平天国给灭了,后来左宗棠还在新疆把老毛子给打败了,清政府真正不行是在甲午战争跟被小日本打败后。

哎,争论的史论纵横嗓子都哑了。

史论纵横跟大家澄清一下,我四叔话里面的毛病,第一,曾国藩并不是他一个人灭的,在天京事变之前,曾国藩被石达开打的都快要跳河了,在天京事变后,的第八个年头,曾国藩才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联合剿杀了太平天国;第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清政府实际上经历一次洋务运动,也就是同治中兴,因此有国力收复新疆;第三,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遇到的并不是沙俄主力,而是沙俄扶持的势力。


接下来开始扯。

虽然,太平天国有诸多自身的问题,也就是失败的各种问题,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中外联合剿杀,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实行,统治者日益腐败等等。

但是,要知道当时的清朝也是千疮百孔,内有太平军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在内外联合打击下,清政府很容易被覆灭,当然,以太平天国的统治手段肯定不足以维持全国的统治。最后还是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其实即使是清军打败太平天国吗,其实也是汉族地主阶级的胜利。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清军实际上已经被太平军打败了。

从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就达到军事上的全胜,说明太平天国有其可取之处,不是说人失败了,然后就对其进行全盘的否定,学习历史,更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抱着成王败寇的历史观,那是历史马后炮。

在1853年太平军孤军深入进行北伐时,也是震惊了整个清朝,如果在1856年军事全胜后,太平军整合过后,积极进行北伐,西方列强很可能会选择观望,记住西方列强永远都是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列强会帮助清政府,第一是和清政府达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第二是由于太平天国内讧后,军事上处于守势,在1860年的时候,其实太平天国已经式微。

假如没有西方列强帮助,那么太平军在持续取得一部分胜利后,西方列强很可能会选择支持太平天国。

尤其是太平天国在人物培养上,能够任人唯贤,前期有石达开,后期更是出现了李秀成和陈玉成两员优秀将领。在对待新事物上,后期还任用吃过洋墨水的洪仁轩,洪仁轩执政期间还创新性的提出了《资政新篇》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施政纲领。

可以说,太平天国有一定落后性,但是也有很多进步性,纵横认为,太平天国需要更多的执政经验才能完成一种全新政权的建设。

综上,史论纵横认为假如太平天国没有发生内讧和清军之间真的是胜负未可知。另外,太平天国败给的不是清军,而是自己。


史论纵横

太平天国就是输在内讧,亡于内讧。天京事变后,陈玉成和李秀成仍能重创清妖。直至1862年,李秀成的军队仍然在江浙一带,横扫清妖。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上天赐给太平天国的最后良机,最终都被庸主洪秀全抛弃扼杀。李秀成从江浙回到天京时,如果洪秀全听从李秀成之计,放弃天京而另辟根据地,太平天国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是没有如果,内讧和昏愦的洪秀全,依然葬送了太平天国。(图片源自网络)


孤独的人209381559

假如太平天国没有内斗的话,还是打不赢清军,但是坚持的时间会更长。太平军面对的敌人不是清朝八旗兵,而是汉族地方武装湘军、淮军以及国外殖民军!清朝与列强合击太平军,虽然持久但一定会消灭太平军的!

太平军和清朝一样不得人心,相比较而言,上层民众与外国列强更加支持清朝。太平军转战数十个省份,割据东南而王,在战争中杀伤无辜民众数量极多。因此太平军所过之处百姓并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而是能逃多远逃多远,逃不走的不是被太平军杀了,就是抓去做苦役了!



太平天国奉行拜上帝教,对内消灭儒家文化,对外排挤基督教,因此中国广大读书人不支持天国,外国列强也视天国为异端邪说。中外势力内外夹击太平天国,就算太平天国钢铁一块,时间久了也会被销毁于无形!


太平天国内部实行原始的分配制,所有财产都是天国的,百姓没有一点私产,大家同吃同住,有饭一起吃,没饭大家一起挨饿。这样的制度不利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时间久了太平天国的经济会崩溃,没有钱了,太平天国必败无疑!


大秦铁鹰剑士

若是这样。清军不可能打得过太平军。

清军镇压消灭太平军,实则是依靠汉人力量去消灭太平军的,用湘军、淮军力量对付消灭太平军。

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候,太平军开始时势如破竹,三万太平军,就把十几万清军追着打,从广西一直打到江浙两湖地区。而在此时,洪秀全领导层奢侈腐化凸现,领导层内讧突出。许多原来革命的老兵投降清军,而许多想投靠太平军的转投湘军、淮军,恶化了太平军环境,太平军战斗力大不如前。

此时,中国北方,有捻军,东南沿海有英法联军,北疆有沙俄侍候。满清政府,可畏内忧外患,根本无力围剿镇压太平军。这种情况下,满清政府才允许汉族地主曾国藩等组织湘军团练,李鸿章组织淮军等,让其去围剿镇压太平军。

通过历史分析,可以知道,太平天国领导层内讧,才是太平军战斗力下降,被清军剿灭的原因。而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转入被消灭的转折点,其实,在定都天京之前,其领导层矛盾凸显了。


愤怒野虎

请问清军会不会随意屠杀手无寸铁的八九岁普通孩童?恐怕不会吧?但是太平军会!请不用对此有任何怀疑,我甚至还可以确定此等好事就是经常被称作“英雄人物”的石达开所部驻扎在我们村子南边时干的!而这并非孤例或是意外。被斩杀的孩童们在我杨氏族谱上都有名有姓!同样是造反,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zhonglet

其实所谓内讧不过还是路线问题,杨秀清出身烧炭工,绝对社会底层,韦昌辉地主文人出身,二者实际上处于对立的阶级,而天国在占领南京之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以后依靠哪个阶级继续斗争进而夺取天下,是杨秀清代表的底层的老天国战士还是转而倒向朱元璋那样寻求地主阶级的支持


万岁1148858845

看洪秀全之所作所为,太平天国是不可能成功的。哪怕没有内讧,最多也就是多维持几年而已。号称是农民起义,却是对老百姓残忍无道,连最基本的人伦都给予毁灭,就是男女分营居住。而洪秀全本人却荒淫无度,几百个女人,十几年不出天王府,其比清朝皇帝不止差了几个等级。这种靠邪教起家的农民起义,开始也许可以欺骗老百姓,但是时间长了,终归还是会被广大人民识破其真相和本质的。


慕容直

我自己的观点,太平天国起义,是因为清王朝内忧外患,对局势的控制力下降,无法弹压百姓的民变。此时的清军已经衰弱到极点。和太平军作战的湘军和淮军其实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私人武装。本质上是造反的灾民和保皇派之间发生的民间大乱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