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推薦|我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綜述:匯聚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头条推荐|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综述:汇聚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头条推荐|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综述:汇聚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匯聚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我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綜述

“真沒想到,我們村支書能在現場聽中央部委的老師講政策。”4月份,來自山東省沂蒙山區的100名貧困村黨支部書記參加了2018年第一期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範培訓,平邑縣流峪鎮護城莊村黨支部書記王丕濤就是其中一員。他說:“村裡發展脫貧產業遇到了土地產權問題,這次我從先進村學到了不少好做法,回去也要用起來。”

這正是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推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舉措之一。

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人才是關鍵。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從培育農村實用人才“領頭雁”,到引領千萬新型職業農民快速成長;從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突擊隊”,到帶動農業高技能人才比例顯著提升;從“全國十佳農民”“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成為時代風尚,到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脫穎而出……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叫響農業農村人才品牌,一支日益壯大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正在成為鄉村轉型崛起的源頭活水。

如何培育“領頭雁”?

——特色培訓過癮解渴“十佳農民”引領時尚

“戲好還要靠唱戲人,沒有人,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日前指出,“要加大鄉村振興人才選拔培養力度,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好地示範帶動小農戶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有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實用人才佔鄉村就業人員總數的比例還不足5%,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特別是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尤為突出。

如何培養一支善於致富帶富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2007年,原農業部會同中組部正式啟動了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範培訓項目,對村“兩委”成員、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等帶頭人進行培訓,觀摩經驗,開闊眼界,學習現代化管理知識等。陝西梁家河村、河南劉莊村、天津毛家峪村、重慶上河村等,選出30個有特色、有經驗的鄉村作為培訓基地。

雖然培訓期只有一週,但“村莊是教室、村官是教師、現場是教材”的獨特模式,項目路演板塊、模擬創業大賽等大膽創新,讓學員大呼過癮、解渴。

“真是雪中送炭啊。”曾經銷售渠道不暢,通過培訓,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綠澤家庭農場主張璐學會了互聯網銷售,不僅自己的難題迎刃而解,還帶動全村電子商務普及率達到80%以上;一度覺得勢單力薄的湖北省宜昌市農民李紅豔,學到了運營合作社的方法,創辦了宜昌成祥養羊合作社,如今已有社員742戶,累計帶動農民就業1.8萬人次。

截至2017年底,該項目已累計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農村帶頭人9萬餘人,打造了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一個響噹噹的品牌。農業農村部人事司巡視員胡永萬介紹:“今年培訓人數將首次突破2.5萬人,培訓對象聚焦貧困地區帶頭人,重點面向‘三區三州’、環京津28個貧困縣等深度貧困地區。培訓主題包括創業富民、新型農業主體培育、鄉村發展與治理、大學生村官能力建設等四個方面。”

頭雁展翅,群雁才能高飛。為了更好地發揮鄉村人才的“頭雁效應”,農業農村部從2014年起開展“全國十佳農民”遴選活動,選拔了一批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頭人。

從承包400畝荒山,到經營當地的第一個家庭農場,再到如今年收入過百萬元,提供500多個季節性就業崗位,就業農民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重慶市南川區木涼鎮玉巖鋪村職業農民王明洪,正是“全國十佳農民”的生動寫照。

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已開展了4屆“全國十佳農民”遴選,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接見了其中兩屆,並表示“希望他們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方向”。“跟著十佳好種田”成為農村新時尚。

如何激勵“高精尖”?

——傑出人才“頂天立地”科技興農大有可為

“‘農業科研傑出人才’是我第一個傑出人才的頭銜,它讓我這個年輕人有機會被認可,為我的科研工作搭建起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2011年,剛從美國博士畢業回國,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豔就被評選為全國最年輕的“農業科研傑出人才”,組建了自己的創新團隊。如今,她和她的團隊在大豆育種領域已經小有名氣。

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支撐。2011年至2020年,農業農村部分兩批組織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給予每名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連續5年的專項經費支持,一大批像李豔這樣的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迅速成長起來。一支由300名傑出人才、3000名骨幹組成的農業科技創新突擊隊,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實力從“跟跑者”變為“同行者”乃至“領跑者”。除了國際領先的科研能力外,農業科研傑出人才還要有成果轉化的能力,服務產業“頂天立地”。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陳萬權說:“培養計劃讓我們更緊密地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開展科研攻關,以確保小麥病害問題的有效解決。”他率領麥類真菌病害綜合防控創新團隊攻克科研難題,有效控制了條鏽病的暴發與流行,每年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增收節支總額達120多億元。

而對於一些農業院校來說,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為其搭建了一條人才成長的“快車道”。“我們學校有7名專家及其團隊入選第一批傑出人才,藉助培養計劃,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培養環境,相繼湧現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熊立仲說道。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2016年,原農業部啟動實施“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資助項目,首批25名青年人才獲得資助,黨的十九大代表、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沈玉君正是其中之一。

為了研究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她到過全國100多個種養大縣,深入254個養殖場及167個有機肥廠調研取樣,研發了糞便堆肥清潔生產技術工藝,獲得專利5項,為近100個地方及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有效推動了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工作,呵護著美麗鄉村。黨的十九大期間,沈玉君說的最多的也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雖然我們的工作是和畜禽糞便、秸稈這些又髒又臭的東西打交道,但是我們科研的目標是非常美好的,是讓農業更綠,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如何留住“土專家”?

——基層人才能評正高全國勞模出自一線

農業轉型離不開創新驅動,不少種地“老把式”趕不上趟,迫切需要農業科技。可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往往面臨人員老化、“青黃不接”的尷尬。如何打通農技推廣的“最後一公里”?人才評價“指揮棒”十分重要。

帶領農民脫貧就能評教授,去年在貴州變成了現實。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30年的貴州省盤縣蔬菜技術服務站工作人員陳林,因為協辦企業帶領當地29萬人脫貧致富,在貴州服務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專項職稱評審中,破格獲評高級農藝師專業技術職稱。

曾幾何時,教授、“正高”等職稱對“土專家”“田秀才”來說可謂高不可攀。如今,不只是陳林,越來越多的可喜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30多年來獲發明專利61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培育的意蜂蜂種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長興意蜂蜂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邱汝民雖然是遠近聞名的養蜂專家,卻因為學歷、英語等不過關被高級職稱“拒之門外”。去年,浙江改革農業職稱評審制度,首次把面向事業單位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價體系適用於新型職業農民,像邱汝民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共有43人獲評高級職稱。

為此,農業農村部積極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堅持向基層傾斜,組織開展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評審,越來越多的基層一線農技人員晉升為正高級職稱。從2015年開始,每兩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遴選,對長期紮根基層、作出突出成績的農技人員發放每人10萬元資助。

“農業是我的專業,更是我的興趣。”紮根鄉村30年,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黃雲書攻克柑橘高產技術難關,創建“霧洞”茶品牌,帶動當地建設優質綠茶園6萬畝,實現產值5億元,帶領4萬多貧困戶脫貧致富。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前,他作為80名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代表之一,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領導人的接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首次面向農業勞動者和全國農業系統集中開展的一次重要表彰活動,共評選出379名全國農業勞動模範、376名先進工作者,都是深耕產業一線的優秀人才。

隨著人才評價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越來越多像邱汝民、黃雲書一樣的人才紮根鄉土,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如何引來“金鳳凰”?

——創業創新利好連連返鄉人才再譜新篇

2009年,85後大學生魯曼辭去了年薪10萬元的外貿主管工作,與丈夫回到家鄉江蘇省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創業養殖火雞。經過打拼創立了江蘇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帶著村民養羊、魚、火雞,客戶遍佈一線城市。談起這些年的變化,她說:“創業氛圍越來越好,就業渠道越來越多,作為創業者的一分子,我特別感謝這個時代。”

從“進城打工”到“返鄉創業”,隨著一系列強農惠農、創業創新政策的推行,不少人開始做出和魯曼一樣的選擇。其中,不乏大學生、研究生等高學歷人才。

據調查顯示,2014年以來是我國農村創業創新的高速增長期。與此同時,外出農民工增速持續回落,各類返鄉下鄉雙創人員已達700多萬。其中,農民工佔480萬,科技人員130萬。

不同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年青人返鄉創業是“面朝屏幕背朝雲”,利用新的網絡信息技術為農村注入新活力。

1989年出生的謝榮耀畢業於華北電力大學工程管理專業,2012年他放棄一家省電力公司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河北省清河縣窪裡村搞起了電商。談到原因,他說:“當前正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我想讓窪裡村也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在謝榮耀帶動下,窪裡村80%農民開始從事電商,村民平均年收入翻了一番。

如今,農村雙創人才又迎來新利好。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大力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的通知》,提出要激勵更多返鄉下鄉本鄉人員開展創業創新,力爭到2020年,培訓農村創業創新人才40萬人,建設300個國家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

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

為此,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12個部門建立了“農村創業創新工作推進協調機制”,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在財政支持方面,浙江省對大學生農業創業人員每人補助1萬元,連續補助3年;廣東省2017年安排5000萬元優先支持返鄉下鄉創新創業項目;江西省、四川省對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的企業和個人,連續3年給予50%的廠房租金補貼。在金融擔保方面,山西省政府投資1.5億元成立了創業扶持融資機構;江西省對符合創業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給予最高10萬元的擔保貸款。

多方政策支持下,一支充滿生機活力的農村創業創新人才隊伍漸成氣候,成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強大動力。

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幹天之木,非旬日所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更非一日之功。胡永萬表示:“今年農業農村部將深入推進農業農村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健全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評價、支持、服務等體制機制,實施農村實用人才職業素質和能力提升計劃,著力培養‘一懂兩愛’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人才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