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高考作文怎麼考,怎麼辦?

2018年高考:高考作文怎麼考,怎麼辦?

2018年高考越來越近,越來越多的考生、老師和家長都在關注高考作文考什麼以及怎麼應對。結合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和特點及個人的教學經驗,我來談談幾點認識。

一、先破除對高考作文的神秘感

別被2015年出現的什麼“任務驅動型作文”以及有預測今年會出現什麼“分析性寫作”所嚇住,也不論會不會在2015年書信體和2017年寫給外國青年的交際寫作的基礎上可能會出現演講稿、發言稿、辯論稿甚至記敘文、說明文等文體上的要求,我們都要有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心理準備,它只不過是“熟悉的陌生人”,認真審讀、仔細辨別,你會發現這個“陌生人”其實是“老熟人”,按要求寫作就可以了。

如2015年全國一卷高考作文題(使用省份為:河北、河南、山西、陝西):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洩露個人信息。

事後教育部考試中心研究員張開先生說這是“任務驅動型作文”,這個從國外引進的名詞乍聽很新鮮,我們不妨看看1984年全國高考作文題:

有的同學說:“每逢寫作文,自己常常感到無話可說,只好東拼西湊,說一些空話套話,甚至編造一些 材料。”有的老師說:“每次學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講評,但是學生往往只看分數,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所以提高不快。”

請針對上面兩段話所反映的情況聯繫自己和周圍同學的現狀,以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為中心,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題目自定。

這篇作文寫作任務的具體程度不亞於2015年的高考作文題。書信體,再看1985年全國高考作文題:

這也是一篇寫作任務很具體且是書信體的作文。

1996年全國卷作文的第二題(前面有一道20分得小作文):

仔細觀察下頁《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在一次漫畫欣賞會上,對這兩幅漫畫,有人說這幅好,有人說我喜歡那幅,那麼你呢?

請以《我更喜歡漫畫〈×××〉》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表達你的看法。(40分)。

注意:1.把你喜歡的那幅漫畫的標題填寫在作文題目的空白處;2.議論時要有比較,要充分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3.不少於600字。

這道題的寫作任務夠具體吧,且無法套作,而且這也似乎符合預測的所謂“分析性寫作”,“更喜歡”總免不了要多個方面分析出原因來。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新的名詞後面的寫作原理沒變,孫猴子再怎麼變也不免露出尾巴來,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再如何出新,它總是要守正。而考生所要做的,就是審準內涵,精確立意,根據要求按部就班的把平時的訓練恰切地表現出來就足夠了。

2018年高考:高考作文怎麼考,怎麼辦?

二、再說審題

以2017年全國卷一為例: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汙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1、先審準概念,每個關鍵詞蘊含著什麼內涵,這樣文章寫作才能深入其中,而不是浮在表面。也就是要揣摩命題人出這個題選這個詞究竟是什麼用意,作為“立德樹人”的育人總目標在語文學科中最能得以充分體現的大概就是作文了,這樣想,考生才能在寫作中體現出大眼界、高格局,作文不落於下沉。

2、“選擇兩三個關鍵詞”,選一個不足,選四個就多了,要麼兩個,要麼三個。

3、“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你”,是年滿18週歲的高中生;“你所認識的中國”,有一句話叫“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你眼中的中國她正在蓬勃發展,她也不諱言問題但她能直面問題並解決好問題,要體現一個青年人的眼界,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4、“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寫作時具有有特定的對象,凸顯交際語境。你就如同一個“嚮導”,既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也要了解“遊客”的需求,有的放矢。

5、“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有機的關聯”,前面的審概念內涵就派上用場了。可以從相反性、同一性、相承性、互補性等方面進行關聯。

總之,審題時進行地毯式搜索,一個要求都不忽視,並且思考三分用語背後的七分用意。

至於2018年高考作文考什麼題材,這在平時的模擬考試中都有所預測,如精準扶貧、生態經濟、青少年的成才與擔當、守正與創新、新時代與夢想、初心與奮鬥、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等,高考作文不迴避熱點,但出現後與預測總是不盡相同,這是變化的。

至於怎麼考呢?無論是2015年違反交規這樣的小事件還是聚焦社會的大事件,都體現出立德樹人這一隱性的導向,都體現出考查辯證分析問題的水平和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們所要做得就是“以不變應萬變”。

2018年高考:高考作文怎麼考,怎麼辦?

三、最後提示

作文是“熟悉的陌生人”,要善於看出這個“陌生人”的無法掩藏的“熟悉”的地方來,穿透迷霧看清實質,仔細審讀每句話的表層義與深層義,讀懂命題人的心思,作文中體現出應有的格局與眼界,有理性敢擔當。細節上提示如下:

擬題凸現審題,他想要什麼,直接告訴他,不繞彎,從擬題到行文拳拳到肉,

結構凸現思路,給閱卷人看他需要看到的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如論點句、過渡句、總結句等

名言凸現內涵,像《易經》《老子》《論語》《左傳》《國語》等裡面的名言最好在文中出現的次數不必多,三處足矣,以此來提升文章的逼格和內涵。

標點凸現豐富,不要只是逗號和句號,如適當來個設問、反問或是因果分析時使用問號;適當抒情或是列舉事例可以使用分號;例子或現象舉不枚舉時用省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